2012-12-24

在微博扩散信息一周报告

自从上周一我把关于李琪的事情在网络上广为散布后,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的援助。其中有的人是我的老友,有的人是我的同学,有的人是我的恩师,更多的则是素不相识的人们。

让我感动的是,对于一个完全陌生、跟自己毫无瓜葛的人,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居然会有如此众多的人伸出援手。

每次我一打开页面,看到又多了几条新的转发,就感到李琪获救的希望又多了一点点。我回复得最多的两个词是「雪中送炭」和「古道热肠」,请原谅我用词的贫乏,我实在找不到更恰当的用以表示感谢之情的词语了。

这次应该是我头一回在社交网络上深度互动,带来的震撼还是蛮大的。当你意识到每一个ID后面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类个体时,当你看到天南海北相互陌生的人在和你讨论着同一件事时,那种感觉是很奇特的,你仿佛觉得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多出了一个维度。

在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时着实让我纠结了一阵,我通常不会把任何关于自己的真实信息放在网上,大学时曾实名玩过一段人人网(那时候还叫「校内」),不过仅仅是一个极小的圈子,后来也不再登录了。这次如果不是为了增加可信度,尽可能地扩散求助信息,我大概也不会上传自己的真实头像。网络实名后的效应还是挺明显:转发量比之前至少扩大了五倍——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几位重量级人物的帮忙。

不过另一方面,我也感到了一种隐形的压力,仿佛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受着他人的检视,当然我依旧可以畅所欲言,可是事实上我已经不能畅所欲言了。不过这并不是说我的言论受到了钳制——那种外在的钳制也有,只是它存在于大陆的任何一个网络空间,无论你是否匿名——我指的是另一种限制,一种自我约束,让人三思而后言,我现在还无法评判它的好坏。

2012-12-18

伸出援手,挽救病危女孩李琪

上周四(2012年12月13日),我偶然看到一位老同学转发来的一个帖子,帖子的内容是关于一位名叫李琪,正同时陷于病危和高额医疗费泥淖的女孩,而这个女孩居然是我的大学同届校友。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多么热心肠的人,以往看到这类信息,我通常也会很快跳过。可是这一次,陌生人变成了一个与我有着某种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加之老同学的信誉,我内心的冰冷似乎消解了稍许。但帖子中表现出来的情感非常强烈,我依然有所疑惑,于是我抄下文中给出的电话,迟疑着拨了出去。电话接通了,是一个少年的声音,我做过自我介绍后,请他说明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他说道,我叫李文浩,我是李琪的弟弟。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我仔细询问了他姐姐的病情以及现在的处境。

李琪得的是脑血管瘤。就算是没有任何医学知识背景的人,仅凭常识也能猜到这是一种可以将一个家庭置于绝境的病症。院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前后共做了四次大手术,从第二次手术到现在,李琪始终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后来甚至不能自主呼吸,被推进了重症监护室。目前仅仅医疗开销,每天就高达四千人民币。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李琪的家人是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如此高昂的费用的。可是她的家人没有放弃,在深圳二院的楼道里,她的父亲、母亲还有她最亲的弟弟,每天守护在那里,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哀求所有可能帮得上忙的人,希望他们伸出援手,盼望李琪可以再次睁开双眼。可是在这座举目无亲的城市中,他们又能想出多少办法?又能求得到多少人的帮助呢?每天,他们只能寄居于这家医院的楼梯下面,绝望地等待着奇迹的降临。而他的弟弟,甚至说甘愿一辈子不娶媳妇去照顾姐姐。

令我想不明白的是,李琪是正规科班出身,在深圳这样一座沿海都市里有着一份正式工作,而她的单位,是国际知名IT代工企业——富士康。后来我了解到,李琪在富士康做得非常好,甚至因为业务出色而受邀赴新加坡参加会议并提供技术支持。在我的理解里,即使在富士康这样的大公司,一位这样的员工也可称得上是一位人才。后来事情的发展实在让人有些无奈。

李琪入院后,很快病情加重,她的医保本来就杯水车薪,家里也已经债台高筑。偏偏在这个时候,富士康居然以医疗期将满为由而提出解雇李琪。如此一来,唯一的医疗费来源也将终止。我对劳动法不是很了解,无法判断这种行为从法理上是否成立。可是,作为一介书生,我无法相信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会认同此类事情的发生。这和拔掉李琪的输氧管有什么区别?

我问李文浩有没有去求助红十字会或者其他什么慈善机构,他说能想的办法几乎都试过了……可这些慈善组织要么不针对个人要么申请递上去后就杳无音信。工会虽有捐助,可是也很快就消耗在了高额的医疗费上。正如李琪的同学所写的那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们,真的有很多因为生病看不起,而失去了生命。」

当我和李文浩的交谈即将结束的时候,他说到,「我们真的很难,都是从小地方出来的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真的不知该怎么办……」那一刻,我的心头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陡然袭来。我知道我是无法体会这个年轻人的绝望的,我只能想象,只能用自己有限的社会经验去推测。最后,我只能告诉他,无论如何,你都要挺住,为了你姐,就算天塌下来,你也要挺住。

后来,我又与李琪的两个大学同学联系,她们帮忙负责捐助的事宜,最初的那个帖子就是她们写出来的。我们又聊了好久,渐渐的,这个陌生的校友开始在我脑中有了清晰的轮廓。

最后,我建议她们此时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人,这个时间拖不起。而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尽可能多的善款,只有求助社会捐助了。我前年在阮一峰的博客上看到过捐助白血病儿童马粒之(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0/07/contributions_for_ma_lizhi.html)的文章,后来马粒之的父亲马书柱反馈说来自热心网友的捐助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如果其他路都走不通的话,我觉得可以试一试这条途径。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想如何能把李琪的情况尽量翔实地呈现出来,让任何一个看到她故事的人都能体会到她弟弟的那份无助。无法忽略的是,偌大一个国家,此类悲剧其实每天都在上演,网络上也能看到很多相似的求助信息,真伪难辨。就连自己,一开始不也心生疑窦么?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在这个盛行快速阅读的时代,求助的信息很快就会被埋没于海量信息洪流之下。

好在我有一位好友就在深圳,而他志愿于周末前去深圳第二人民医院探望李琪,顺便将李琪的个人资料和现在的情况如实记录下来,结合李琪大学同学提供的资料,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份文档。我的朋友最近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正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对于他的义举,我是从心底钦佩的。

这些文字我已经断断续续写了几天,之所以迟迟没有发布,其实就是在等待一组令人信服的「证据」。因为我相信同情心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之所以人们觉得世态炎凉那是由于现在社会节奏太快,人们的机会成本过高,而且无关的干扰信息无时无刻不充斥在四周,令人真假莫辩。然而,只要人们看到是足够翔实和可信的信息,就不会无动于衷了。抱着这样的信念,我写出了以上这几段文字。我是典型的理工科学生,有的只是线性化的逻辑思维,必然有很多东西没有阐述清楚,可能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误读。但我已经不能再拖下去,李琪的生命危在旦夕,每一分钟对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必须尽快帮她和她的家人发出求助的呼号。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任何时候,我都相信社会里善良的是大多数。在最消沉的时候,我也未曾抛弃这样的信念。

帮帮这个无助的家庭吧。拜托了。

下文就是我朋友在上周六去探望李琪的全程记录,以及李琪的一些个人资料:

=========================================================

我得知我的大学同学李琪因重病住进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后,昨天上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医院看望她。

这是医院的大门

clip_image002

这是住院部D1楼,神经外科就在这个楼层的2楼。

clip_image004

李琪现在就躺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里。

clip_image006

进入重症监护室,我见到了我的大学同学李琪。若不是医生说躺在9号病床的就是她,我根本认不出来。此时的李琪虚弱无力的躺在病床上,面部浮肿苍白,呼吸机管、心电监测仪、血压监测仪、输液针管和她的身体接连在一起。医生说早上查房时发现李琪胸腔有积液,病情有些加重,正设法抢救中。我不忍心再看下去,匆匆离开了,心痛、无奈、噩梦;难以接受、难以面对却又不得不......

医生不让在ICU拍照,所以只拍了这一张。

clip_image008

下面是李琪的部分病历及住院期间的收费单。从9月24号至今已有两个多月了,平均每天要支出4000块的高额医药费,如今李琪家人已经欠医院30多万了。

clip_image010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4clip_image016clip_image018clip_image020

回忆大学四年和李琪在一起的日子,还清晰可现。

防空兵指挥学院2005级本科,机械专业,058中队,0504区队。 clip_image022clip_image024clip_image026clip_image028clip_image030clip_image032clip_image034clip_image036

李琪毕业后,进入了深圳龙华富士康公司CMMSG事业群,从事打印机的技术研发工作。李琪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客户惠普公司邀请她于今年1月31日至2月24日,到新加坡出差开会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以下是客户的邀请信和富士康公司的审批。

clip_image038clip_image040clip_image042

李琪的护照

clip_image044

clip_image046

李琪,身份证号:41282719851203****。1985年12月3日出生在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西洋店镇王寺台村小李湾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是歌星张韶涵的超级粉丝而且偶像的歌她都唱的很好。李琪个性开朗活泼、助人为乐,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如今却不幸身患重症-脑血管瘤,李琪的生病和高额的手术医药费,对于这个极其平凡的家庭,真的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中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们,真的有很多因为生病看不起,而失去了生命。这是多么的残忍。他们认为这就是命。可是我们还是要相信命运里会出现奇迹,要相信这个社会上还是会有好多热血有爱心的人们。这么年轻的生命,又受过高等教育,或许明天就是国家的栋梁,我们怎能忍心她因为支付不起医药费而停止治疗?

我们的同学已经有很多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我们的力量还很薄弱。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李琪的事情千真万确,她现在正躺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楼的重症病房里。请大家为这个年轻的生命献出一点爱心吧。

哪怕是转一下帖。谢谢!

===========================================

相关文章链接

1、李琪弟弟李文浩新浪微博(团结力量,拯救我姐——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却身患重症-脑血管瘤):http://weiba.weibo.com/10015/t/z9JOQuQAZ

2、李琪大学同学的QQ空间日志(爱的呼唤——记一位身患重症的年轻美丽姑娘:李琪):http://user.qzone.qq.com/421831137/infocenter#!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55219283

===========================================

联系方式及捐款信息

李琪的父亲:李根河

联系电话:13534063875

目前李琪的父母和弟弟住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楼梯口。愿意前往探视李琪的朋友,可直接与他们联系。

捐款帐户:

账户1

户名: 李根河

开户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华强北邮政储蓄所

帐号: 6210 9858 4002 6797 164

账户2

户名: 李琪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龙华分行

帐号: 6227 0072 0094 0104 336

账户3

支付宝账户:13534063875(实名:李根河)

支付宝个人主页:https://me.alipay.com/ligenhe

2012-12-12

一位师兄归来,一位师兄离去

近两周发生的事挺多,和教研室相关的有两件。首先就是一位师兄在上周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终于毕业,对于一位成电的博士来说,他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学业,并且提前一年找到教职,相当出色。答辩的那一天我没有去听,据说评委的反应都很好,给了全优。在此恭喜这位师兄修成正果。

另一件事是一位在欧洲做博后的师兄休年假归来。我个人非常推崇这位师兄,因为每次与他交流总能获益匪浅。顺便一提,我的导师在下个月要出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术访问,目的地就是这位师兄所在学校。

今天,两位师兄叫上教研室的几位熟识的同学,一同小聚。为尊重个人隐私,我将第一位师兄简称为Q师兄,第二位为L师兄。

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涉及三个方面:学术、社会以及生活。

关于学术,L师兄对比了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科研风格,得出的结论是:国内科研只是求快、敷衍了事;美国人也求快,但不敷衍;欧洲人则是慢工出细活,求质不求量。

以他所在的鲁汶大学为例,在Ph.D的前两年,老板通常不会要求学生写paper,但专业领域的积累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积累必须是可见的,你必须向你的老板和同学解释清楚最近的工作,同样你也必须搞清楚他们正在做什么,这种快速简报式的学术交流任务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国内的学术交流氛围与之相比简直可以忽略,就我所在教研室的经验看,基本上每个研究生不会把「知识共享」这种事看作是有意义的甚至是无害的。反观鲁汶大学,不要说一个实验室内各个学生的研究领域,就连它系的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很明显,那就是一旦你在科研中遇到什么困境,而这个困境又属于你所熟知的同行的研究领域,那么一个Email过去,合作关系就此生成,现在国际上的高质量paper,除了纯数学领域这类基础学科,谁还能靠单打独斗呢?举个例子,在信号处理领域,一个算法是否好,并不是仿真结果看上去「好」就OK了,指标优秀不能说明问题,关键还是要看理论分析、复杂度分析,这才是行家要看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要靠和数学系的研究者合作才能搞定,国内发的paper为何不上档次,就是因为理论分析太欠缺了。国外大学往往为每个研究者(Ph.D以上)部署个人主页,上面会详细列出该研究人员的履历和研究领域、以及发表的文章(甚至包括原始资料如数据或者代码),还有详尽的联系方式,方便其他研究者搜到。所以,这样的研究氛围从整体上就是鼓励合作的,不怕idea被别人copy,因为如今真正好的idea都不是单枪匹马搞出来的,尤其在工科。

其次,关于学术交流,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术会议,本来学术会议对于一个研究生的学术生涯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每年的科研经费要有1/3用于开会。因为你在这样的场合会遇到这个领域的很多专家、或者未来的大牛,听他们现场作报告,很有可能会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idea,这些idea是如此之及时以至于你可以在会议间隙立刻联系这些研究者,如果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那么合作前景就产生了,这是一个不可预知的过程,但没有了学术会议,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其他场合可以如此及时地把世界上不同地区的研究者的思想火花汇集起来。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国内的会议,Q师兄举了一个例子,他有一位亲戚在日本做博后,即将出站之时,受邀来到成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本来这位研究者对承办会议的大学还很有兴趣,可是参会的经历使他彻底打消了回国的念头。为何呢?首先这个会议的承办者动机不纯,居然想借这次机会发一笔小财,巧设名目收取费用;这还罢了,最令人恶心的是,东道主借东风借上了瘾,为了提高本校的知名度(更有可能是某些人的知名度),居然推举了一些不入流的研究者在大会上发言,这些研究者的水平与这个大会的知名度明显不符,很多业内专家在听完报告后都对组委会安排这样的发言者感到不解,这种短视的态度令真正的研究人员感到失望也是情理之中的。

另一方面,L师兄还讲到,在培养人才方面,欧洲人很是细致入微,比如在鲁汶大学,每个Ph.D除了配有一个「主要导师」外,还有若干「合作导师」——比如你的研究领域与数学关系很大,那么大学会为你推荐一位数学系的教授作为你的「合作导师」;此外还有「论文评阅人」——专门负责审阅你的论文。这样一来,一个Ph.D身边往往就会有若干专家为他提供支持,加上每年不菲的科研经费,国外在培养人材上面不可谓不是下了血本。而且,这种精英化的培养模式并未用既有框架限制住学生,学生自己可以寻找感兴趣的方向,遇到难题了就去找导师们讨论,很多时候他们也无法给出解答,但是他们会引荐你去寻找某个此领域的专家给予帮助——这里再次展现了国外学术界活跃的合作传统——从某种方面说,这才是一位导师的真正职责。

当然洋博士也并不好做,有一组「图解Ph.D」的的图片生动地展示了博士生是一种什么生物,那就是在人类知识边界开疆拓土的那一小撮人,这伙人似乎肩负着重大使命,照亮人类知识宝库的最前沿。只是当我在国内做了一年多的博士之后,我深深的感觉这更像是一种意淫,Ph.D的这种所谓使命感在这里往往变成,怎么说呢,某种不可名状的苦逼状态……想必大多数正在为paper苦苦挣扎的老博士们都会心有戚戚焉。洋博士依然有这种压力,而且他们的压力更大,因为对于国内的博士来说,往往要死要活做到最后,依然不过是在那个人类已知的认识范围内打转转;可对于国外的Ph.D来说,正如前面所描述的,在那样强大的软硬件支持下,你必须做到世界领先才说得过去,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准,就算老板不卡你,你自己也会觉得在学术圈颜面无光,而知识分子通常都是很注重面子的——这一点倒是中外通用,只不过这个「面子」是哪方面的面子就有待争议了——甚至国外也有中期考评不通过而被勒令退学的。L师兄就讲到过他老板有一个学生为了发出第一篇paper,居然全年只休息了三天……出色的工作和顶级的paper是全体Ph.D的心声。从本科教育开始,国外对学位的硬性要求就不断攀高,这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的精英教育质量。而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下去读Ph.D的往往是那些真正适合并且喜欢搞科研的人,所谓水涨船高,这也是学术前沿为何总在西方的原因。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实是,在西方学术界,恐怕只有终身教授才敢说已经立稳了脚跟,没有什么外在的力量可以干扰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教授的薪水也要大大高出社会平均水准(考虑到西方普遍偏低的基尼系数,高于社会平均值往往意味着你已经跻身富人阶层),但这样的保障不是白得的,身为教授,远比国内的教授要忙碌地多,因为终身教职是很少的,这就意味着你的话语权更大,掌控的资源更多,而且,除去了那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你的学术声誉又使得你不能荒废科研,很多院士级别的人物至今依然活跃于科研第一线就是明证。在这样的前提下,教授这个身份是受人尊敬的,因为他的能力以及贡献使得他配得上这个称号,没有人会嫉贤妒能。哪里像国内的学术圈,各种勾心斗角互相压榨,把官僚主义的那一套丑恶嘴脸改头换面注入了学术的净土,为何常见到诸如「叫兽」这样的蔑称?国人对学者的缺乏敬意,是不是可以部分归咎于学术界自身的不自重呢?我们在饶有兴趣地讨论某某老师尽管学术能力很强但是不适合某某高校的政治氛围的时候,我们在意味深长地强调在国内学术圈「做人更重要」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悲剧的种子已经埋下了?

好吧,愤世嫉俗的话点到为止,个人能力的磨砺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倒是放诸四海皆准。

关于社会,我们聊到了欧洲城镇发展与国内快速的城市化现状。L师兄游学欧洲期间,从北欧到南欧,大城市、小镇子、著名的景区、无名的街道,算是走过了很多地方,他的最大感受就是欧洲人对历史的保护无微不至,不论是古罗马斗兽场还是一座渺小而不起眼的小教堂,无一不是被保护得完好而完整,而且,欧洲是个文化多元化非常显著的地区,他们也对这种多元化表达了自豪与自珍之情,哪怕是一座小镇,也会有它的独特之美,你即使游览了许多地方,也不会有重样之感。这让我想起林达夫妇《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中的一个细节,都说美国是没有历史积淀的国家,老美自己可能也有此感,于是他们把保护历史痕迹的工作做到了极致,举个例子:对于南北战争时期的交战地,哪怕只是发生在偏僻之地的一场小小战斗,后人都会将此地标为历史遗迹,并竖起一座纪念碑。我们中华民族倒是有着泱泱五千年历史积淀,可是看看现在千篇一律的城市模板,你上哪里去找那所谓的「历史感」呢?

关于生活,一个不经意谈到的话题是互联网封锁,今天L师兄到教研室坐了一会,连上网络后,很快发出一句感慨:国内的Google太不给力了。与此类似地,另一位出国的师兄则曾经发出类似的感叹:在国外上Google真快。他说道在国外基本上诸如Google、Youtube这样的网站是秒进的,一切存在于互联网的公共网页你都可以无障碍地打开,没有敏感词屏蔽、没有内容审查。可是在国内……我们都知道有那么一个叫做GFW的东西存在,于是几乎一切网站都不得不接受阉割。对于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类来说,这种上网体验简直就像是自己也被阉割了一般,是无法容忍的。更不必说由于造出GFW的家伙技艺不精,不但把一些「敏感词」给屏蔽了,就连众多无辜的纯学术页面也躺着中枪……这样一种在互联网时代下近似于野蛮的闭关锁国,让人无法对这个国家抱有过多的希望。

此外还有空气污染问题,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不过由于L师兄的切身感受,还是对此多说了两句。这让我想起柴静关于她的家乡曾写了一篇《山西,山西》,里面描述了山西那被硫化氢污染的天空。对于成都,大概是没有煤矿这种粗旷式的能源工业,可为何空气依旧如此糟糕?在中国,任何一个大一些的城市,空气质量似乎都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从纽约来到上海的ESPN记者曾不无戏谑地说道,同样是一座车水马龙拥挤不堪的大都会,「纽约的空气纯净得就像热带岛屿一般。」

我们从中午一直侃到晚上,时间却仿佛过得很快,很多话题都意犹未尽。我必须承认这次聚会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在科研上,我必须改变以前那种闭门造车的状态。一个合格的Ph.D不但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多多交流、开阔眼界。一个宏伟的图景已经模模糊糊展现在眼前,我必须跃出现有的框架才能看清它,我跃得出去么?

201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