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9

神经网络的潜力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某地主膝下虎子有三。

老大通兵法、老二熟天文地理、老三精武艺。

战事不断升级,家乡已非他们容身之地。

纷争不止,而人各有志,老大老三分别投奔不同势力,并约定一旦兵戈相见定各自鸣金收兵。

老二厌恶武力,遂隐居山林云游四海,从此杳无音信。

老大凭借对兵法的熟稔运用,常常于不利己方之时扭转乾坤,立下战功无数,由一名小小的斥候逐渐成长为一名统领十万精兵的上将军;

老三由于出众的功夫以及对拳理兵械的深刻理解,在一开始就成为禁卫军武教头,后战事紧迫,请令前线,亲率一支先锋军支援接战城池,牵制敌军。

战役。

无休止的战火,烤焦了军士们的人性。

战争却并未停止。

造化弄人,老大的前线终于推到了老三增援的城池之外。

城主也是一员猛将,曾将老大手下一员爱将一箭穿颅。

在老大兵临城下之前,老三的援军及时赶到城中,对此老大并不知情。

老大并未因人数之众强行攻城,而采取围而不打战术,切断此城的给养,断水断粮;且夜夜火箭扰城,以动摇对方民心,进而搅乱敌方战意。

城主派人四度突围,皆被击退。

老大的心理战仍在继续,日日擂鼓呐喊,箭雨射城。

老三一直按兵不动,他知道前来攻城的正是他的大哥。

城主屡屡亲自来老三帐中请求出兵,老三皆以保存实力为由按兵不动。

终于第五次城主亲率精兵深夜突围,却正中老大早已设好的伏击圈。

酣战半宿,城主麾下全军覆没,其本人重伤后亦被活捉带往中军帐中。

老大想起自己手下爱将惨死之状,杀意顿起,一刀将城主头颅劈下,并令叫阵兵士将其悬于竹竿之上,立于城门前。

敌军无首,破城指日可待。

城中,军、民大乱。

城主副将等一干人马强闯老三军帐,当着老三的面纷纷削指请愿。

多日来,老三手下也不断将城中水、粮补给匮乏情况以及百姓生活之维艰如是禀告老三。

老三终于犹豫了。

老三对兵法虽研读不多,但多年征战的经验告诉他:一旦与老大正面交锋,当年的誓言很可能被抛至一旁,每个人个牵制都有很多,就算身为上将军也并非可以肆意延误战机的;鸣金收兵的只能是实力弱的一方,而当下谁的实力更弱,连火头兵都知道。

老三从未尝过失败的滋味,同时他也不想让大哥为难。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身为统领,职责就是抉择。

当夜,老三亲率五百轻骑,轻盔轻甲,战马足底包裹厚布,从东门潜出;与此同时,老三部署的另外三路人马以同样的方式从另三道城门出城。

城外驻防军在持续的胜利以及刚刚经历了活擒敌首的大捷后,难免有些轻敌,更没有料到敌军会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再次组织突围。

况且领兵之人竟然是敌国的禁卫军武教头。

老三的轻骑以破竹之势将第一道防线冲溃。

另外三个方向也传来喊杀之声,城中守城兵士开始燃起排弩、弓箭,一波波射向老大的军营,为突围众将掩护。

老三不敢怠慢,趁着夜色,朝原定方向快马加鞭而去。

老大毕竟治军有方。

虽接连胜利难免使军心浮躁,但多年的训练和凌厉的军规另众兵士很快恢复了反应力,老大在第一时间来到中军大帐,各路探子开始源源不断将前线战况汇总过来。

不出所料,突围的方向不止一个,但有虚有实,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

老大稍稍松了口气,因为他已经在那个正确的方向埋下重兵。

天光渐亮,各处喊杀声渐稀。

探马来报,四路冲营敌军中的三路已被歼灭,剩下的那一支作战异常骁勇,若不是早早设下伏兵,恐已让之逃脱。所幸现已被围困之一处凹地,插翅难飞。

老大说,备马,待我前去观看。

硝烟、血气、死寂、霾。

老三单手托矛,丁步立于战马旁,马已死,身中数箭。战马之外,是一圈又一圈的轻骑兵尸首,和贪婪觅食的秃鹫。

被战火烤焦的土地又被血水湿透。

老三额头青筋突突直跳,一道血水趟过眼睑,他任凭它流进眼眶、滑过角膜,又从下眼睑流出,本已布满血丝的眼白更显狰狞可怖。

他浑身如铁铸一般岿然不动,黝黑的瞳仁注视着虚空中某个点。

老大的坐骑出现在视野中。

老大执马鞭一指,报上名来。

老三略抬头,大哥,你赢了。

老大一惊——莫非!……

老三方才强忍住的一口鲜血此时再也压不下去,他只觉胸口一热——哇……漫天的血沫喷薄而出。

哐!-嘡-堂-堂……手中铁矛坠地,振起方圆数丈内的秃鹫。

老三的身体则像一座倾斜的铁塔,平直向后仰去……

老大执鞭之手仍悬于半空,却止不住颤抖。

副官此时急匆匆上前禀告,城中残余兵士终于放弃抵抗,大开城门……

老大面如煞神,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

杀,片甲不留。

此役后,老大的战略思想由云谲波诡变得大张大合,所过之处,风卷残云,不留活口。

在如此急速的扩张中,原来小小的诸侯国膨胀为一个庞大的帝国,领土的疆域横跨整块大陆。

老大终于成为兵马大元帅。

又若干年,最后一个敌对国终于臣服,绵延几代人的战争告一段落。

老大已经老了,在年轻君主百般虚伪地挽留未果下,老大告老还乡。

夏,某日。

老大在庭院中喝茶纳凉,忽见他一大一小两个重孙正攀爬一个无花果树,想必是要摘果子吃吧。

忽然,弟弟不慎捅翻了一个蜂巢!

顷刻间,密密麻麻的蜂群涌了出来,两个小娃失声大叫。

老大一下子慌了神,忙呼唤下人前去搭救。

不多时,急匆匆赶到的人们将两位捅了蜂窝的公子救下,同时用烟将蜂群驱散。

再看两个小娃,浑身上下无一处是完好的。不,等等,弟弟的小脸完好无损,和哥哥被叮得肿胀发紫的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弟弟哭哭啼啼的叙述中,大人们才了解到原来是在一发千钧之时,哥哥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弟弟的脸庞,才使得小家伙没有破相。

老大在人群后静静地听着,像尊大理石石像一般久久伫立。

他想起当年一别竟成永别的二弟;想起自己征战多年最终仍免不了和三弟兵戈相见;想起有无数手足情深的众生惨死于铁骑之下。

不禁潸然泪下。

然后,我醒了。

上一篇同名文字直到结尾我才道出主题——不然大家一定是认为我题目给错了。

嗯,当然讲(或者复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是动机之一,但不是主要动机。

就像去写一篇严重剧透的影评一样,我仅仅是将我看到(或者说感受到的)梦境经过适度重组(文学加工是必须的,这么好的材料我要是不练练笔就暴殄天物了)后展现出来,而且我发誓这一切都在我脑中真实发生过(为何要用“真实”?)——我觉得我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一切,这个和3D电影完全是两重境界。

肤浅地形容,这有点像电影+游戏+漫画+谈话节目的一个完美融合的文艺作品。

怎么说呢?某些场景会有文字提示(这种文字提示很特别,我形容不出来);某些人物有去背景的近距特写,还加上了速度线(- -III);某些场景是以第一人称展现的;而场景间的蒙太奇(居然还有蒙太奇!!)转换绝对使人血脉贲张。

好乱是吧?

但我发誓把这揉到一块一点也不乱,反而给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拟真度——你真的会进入“剧情”——并在醒来后恍如隔世。

不夸张的。

大多数时候,梦境都是荒诞不经、毫无意义的,偶尔我们会做一个“故事情节”完整,甚至跌宕起伏、富有寓意的好梦(但并非一定令人心情愉快),这种梦使人醒来后会有“恍如隔世”的错觉,一时间分不清真实和虚幻的界限。

对这种状态,想必每个会做梦的人都有切身体会。对此我所见过描述的最好的是一个法国作家写的《猎梦人》,他把作梦的过程比作潜水,潜得越深,梦境越真实,给人留下的印象以及影响越深。(这个比喻贴切极了,你在梦中是否感觉看人时都隔着一层水雾?——还是因为我近视的缘故?)

第一个疑问是:

医学上把睡眠分为好几个阶段,做梦时往往位于快速眼动期(REM),它甚至排在了深度睡眠之后,是最后一个阶段。

而我刚刚在上一篇文字中描述的梦境是在短短半个小时的午休中造就的——这个时间长度可能刚刚够进入浅层睡眠吧?

况且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自己所做过的梦的记忆是支离破碎的,像这般“情节”如此完整,“逻辑”如此严密的梦,基本上很少出现,就算出现了,你也未必能在醒后回忆得起来。

况且,我这个梦的时间跨度远远大于半小时——什么意思呢?就是按照“剧中”的时间流速和蒙太奇剪辑(这个词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后的结果,整部梦境在我感觉起来大概在数个小时之内(人们在梦中的时间感不强,但我保证时间跨度绝对不止半个小时),大概和3部《指环王》连着看的疲劳感相似。

这让我联想起一篇令人后脊骨发凉的小说,说一个家伙特能作梦(好像是被ET改造了),居然在一觉之中梦完了自己的一生(在时间跨度上是真正的一生,没有“剪辑”——也就是说在现实中他睡了一晚上,而在梦里他度过了近一个世纪),醒来后这家伙怎么样我忘了好像是承受不了直接挂了……

第二个疑问是:

梦的情节从何而来?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传统点的说法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根本就是扯淡。

这段时间除了我的专业(以免混淆视听,我是学电子的)外,我只看了一本《环球科学》、几篇硬科幻、霍金的几篇陈年演讲;和争斗有关的影视作品除了变形金刚2就是特种部队——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我都不可能“构思”出这样一个发生在古代、手执长矛大刀的英雄无敌的故事,没有任何道理。

除了潜意识在作祟——可所谓的潜意识又是什么呢?

鬼晓得。

我唯一确定的,就是潜意识对自我的欺骗,让我得以进入“角色”——现实中,任何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的瞬间转变都会带来疑惑,昏迷之人醒来后多是茫然地问一句:怎么回事?(对此我有切身体会:高中有次打球摔晕过去后,再次在医院醒来时我就是说的这个- -III)

同理,现实中你要是把一个人蓦地扔进古代战场,他不会立刻因恐惧而哇哇乱叫,只会在第一时间惊讶地问How and why?——而在梦中,一个人是不会起疑心的,不管这个梦的情节如何诡谲,就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所以,潜意识一定是非理性的。

最后一个疑问是关于大脑的运算能力:

在前面我提到了在短短半个小时内我的大脑编写了一个数个小时的精彩剧本,如果这个例子不具有代表性,那么还有下面的:

(1)

每个人都梦到过“坠落”的梦境——就是不停地下坠、下坠……没有尽头,身体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有不少人曾描述过这样的情况:在漫长(时间跨度)的坠落后,他终于坠地——于是醒了,他从床上摔了下来。

可是,现实中从床沿自由落体到地板需要多久?

这个例子给我们带来三个启发或者疑点:

1、主观时间感觉不可靠(这就叫“心理学相对论”,爱因斯坦亲自做过实验的)

2、潜意识处理时间的方式不同;

3、大脑的实际运算速度很可观——用专业术语叫做采样率极高,并且还能把每个采样点无缝衔接起来。

(2)

做过以下这个梦的人并不多,但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已被写入心理学教案:

有人声称,他在梦中被送上断头台(或许前面还有一些他为什么如此倒霉的原因比如闹革命之类的,我的猜测),冗长的死刑仪式后,两位蒙面行刑者上前把他押到铡刀下,接下来——天哪!随着利刃撕开空气的声音,沉重的刀锋坠下,斩断了他的脖颈。

与此同时,此人大叫一声,于梦中惊醒——再看枕边,原来是某个物件(比如贴在墙上的海报或者放于床头的闹钟之类)掉下来砸了他的脖子……

这个案例在松鼠会的新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中也有描述。

但只要细细琢磨琢磨就会感到毛骨悚然——在闹钟砸到你那一瞬间之前,你正在熟睡,对此并不知情,是吧?

没错,可你的梦境为何与此配合得天衣无缝,恰好在闹钟砸中你的脖子时——梦中的刀锋也劈中了你的脖子?!

更诡异的是,之前那些铺垫,包括行刑的仪式和之前你被粗暴地拖往刑场的情节——OMG,你在梦中难道是先知么?早已料到现实中会有个什么东西砸向你的脖子以配合“剧情”?!

任何一个阴谋论者或者神秘主义者在听到此时会两眼放光,以为找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

而我要说的是——去他的未卜先知。这不过是我们大脑在紧急状况下的高速运算结果罢了。

我的理解是:在脑中与你的颈部皮肤接触的那个时刻,正是你睡眠中REM最活跃的阶段,如此一个强刺激信号,使你的大脑瞬间加速运算为你构造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梦境。——有点科幻是吧?你或许会怀疑这种惊人的运算能力,我也是,所以我会给出两个有所让步的补充:

1、你或许并没有在闹钟砸中脖子的一刹那惊醒,大脑为了完成运算或许会出现某种“延时休克”(请联想一下计算机的“假死”状态),直到梦中的利刃劈中你的脖子,你方才惊呼一声,睁开了双眼,于是看到枕边的闹钟,长舒一口气。

——这个假设若要证明或是证伪是很容易的,尤其对于住宿舍的同学:你只需每天比其他同学早起几分钟,然后用坚硬物体挨个敲击他人的脖子,若有大喝一声惊醒的,请记录下从敲击时刻到此同学惊醒的时间差,然后详细询问惊醒同学的梦境,如果恰好与此假设类似,便得以证明或证伪。接下来,你如何被群殴我就不管了,有时候为科学做些牺牲是值得的。

(P.S. 我认为不会有时间差,别问我为什么……不,我没有做过真人实验……)

2、大脑给你营造的梦境其实并不真实,你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潜意识对你施加了巨大的情感影响,说白了,它骗了你,或者,它激发了你的感性认识——这就是问什么痴男怨女们仰着傻脸看天上云卷云翻能想象出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因为他们是非理性的——潜意识也是非理性的。

(P.S. 这个假设我部分同意,因为我本人在几乎所有情况下做的梦都是面目模糊、荒谬无趣——但我今天描述的那个梦却不在此列,如此情节流畅结构严谨的梦境着实令人惊讶,我甚至有点留恋,对于我这样一个标榜理性的家伙,从下午到现在,我一直在咀嚼这个故事,真不可思议)

但我绝不会认同人的意识具有哪怕半点预知能力,这个世界只能是因果的——那是理性的基石,越过这个界限,谈什么都变的有可能、谈什么也都变得毫无意义。

我尝试以我所掌握的那一点点科学常识,来解释我对梦境的困惑,却发现越解释越乱,这种潜意识活动的外在表征令人如此着迷,而它的工作机理却又如此神秘让所有的脑科学家无所适从,当然我对脑科学的了解仅停留在科普杂志的水平,不知业内人士看了此文后会不会指着我的鼻子大骂一派胡言,为了不使这种潜在口头争斗上升为真人PK,我就写到这吧,我一个学电子的就别在这搅局了。

可贻笑大方的话既已出口便不再收回。

况且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现在虽到了文明略微开化的年代,一个人类做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梦,其感觉大概和过去的人差不多吧?我毫不避讳的希望能再做类似这样一个清晰、完整的梦,我知道这是假的,没关系在梦中我会认为这是真实的,至少比电影真实。

(P.S. 有善于做梦者可以与我交流心得体会^ ^)

有人曾说过作梦其实是大脑的一种防御机制,比如你在梦中遇到了现实中难以预见的巨大危险,不管你的下场有多惨,不要紧,这不过是次仿真演习,你来得及后悔;

又比如你梦见自己的亲友死去,你悲伤无比,醒来时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梦,你该多么欢欣鼓舞,至少会比睡前更珍惜现实。

梦中的一切都是虚的,但却给身为梦中人的你以巨大的真实感——这简直称得上是造物给所有能做梦的动物带来的最大福音。

最后,我终于找到了脑科学和电子科学的交叉点: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7659.html

对,就是IBM的那个“蓝色大脑”,由于此文说的已经够多,我就不再多做介绍了。

我想说的是,用电脑模拟人脑——从原理上讲是可行的(废话要不IBM烧钱玩呢),但鉴于人脑神经网络的生物拓扑结构之极度复杂,现在妄图用安腾处理器这种面目粗糙的东西去模拟,大概连最基本的生物思维过程都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话又说回来,我对机器模拟生物的前景还是看好的(或者,这并非是一个看好看不好的问题,这是大势所趋),当1000亿个人工神经元组成的网络被架构起来时,你猜猜它会做出什么?

或许这时候再问出菲利浦·K·迪克的问题比较合适——机器人会不会梦到电子绵羊?

【END】

2009-8-18

 

 

关于洒家小文《神经网络的潜力——关于一个梦的浅析》的无敌回复

n天前我发了一篇不那么严肃的准科普文章(好吧我承认,一点也不严肃……),然后就很富戏剧性地引起了一位发散思维比我强大2个数量级的人类——周子雄同学的注意,接着一场头脑风暴就无法避免地蔓延开了……

今蒙琥兄点拨,发觉回复比之正文似乎更具学术价值(或者娱乐精神,你自个看着办吧),随全文整理如下:

这不是灌水,再强调一遍,这不是灌水!

周子雄 2009-08-19 01:35

与非兄写的东西阅之真是大开眼界 很赞同有关潜意识的时间的“相对论”说法,个人认为潜意识既然是意识,那么其直接的物质体现形式就是脑电波的运行----这个速度是光速;而人的显意识对时间的感受是以现实世界中的运动速度为依据的,可想而知与光速差了多少个数量级。如果说在睡眠过程中显意识趋于不活动而由潜意识主导的话,那么由相对论可知时间确实会大大变慢。但问题在于,现实世界中,速度、运动这些概念都是依赖于“物体”----有质量的实体的。但潜意识中的“运动”究竟表现为什么形态则不得而知,唯一能够肯定的是与现实世界中的形态完全不同。关于人脑的工作机理俺不敢妄言,能肯定的一点是N大于N个1相加,也就是说作为整体的大脑有比所有单个脑细胞的功能之和更高层次的运行机制或结构。作为电子计算机基础的晶体管至多模拟了单个脑细胞的部分简单功能,而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似乎依赖算法甚于依赖硬件本身的发展。总之,在基础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影响到硬件之前俺个人对机器模拟生物不抱太乐观的态度。这方面俺比较看好DNA计算机。哈哈 俺几年没碰理工科的东西了,神经网络这类名词也不过是听说过,一点愚见:D

回复

周子雄 2009-08-19 01:35

不过讲到做梦倒是颇多经历,千奇百怪,值得说的也多跟打仗有关。甚至还在梦里有过“感觉”----就是被子弹打中后似乎真的感到先烫后疼,当然可能是因为听了别人对中枪后感觉的描述吧。最BT的一次是梦见美国入侵中国,整个梦里就是在几成废墟的广州跟美军打巷战和看见平民逃难,不过什么身体上的感觉都没有,最后梦见几架B-1从头顶低空掠过然后天空瞬间变成火红色----蘑菇云;可自己什么事都没有,猛然发现面前一个穿美军衣服的人----我靠居然是工学院的一个小学同学,我日,端起刺刀冲上去然后醒了。。。 PS.俺发现自己在梦里几乎就是孙悟空,经常梦见自己跑的超级快而且似乎一跳能跳十万八千里。。不知道这说明什么~~

回复

琥 2009-08-19 08:41

"对此我有切身体会:高中有次打球摔晕过去后,再次在医院醒来时我就是说的这个- -III" 其实吧~貌似你还说了……“PE!!!!!!!”

回复

琥 2009-08-19 08:50

心得体会如下:这种档次的梦~至少是几年一遇的珍品。 从初中做了一个和你这次差不多同等级梦开始,我咀嚼到现在了~期间没再遇到过类似情况……

回复

与非 2009-08-19 13:22

回复周子雄:老周,太感动了~你的回复都可以独立成文了~ 嗯,关于脑神经网的工作速度,现在有好几种说法,最夸张的居然引入了量子力学——认为大脑中就存在有量子纠缠态——那就意味着神经网络中两个点之间的通讯可以完全同步,换句话说,那就是“超光速”了…… 还有,你说的“N大于N个1相加”,我也深以为然,类比一下(不严谨哈)DNA转录蛋白质时仅控制其折叠结构就可以生成不同的蛋白质,大脑的拓扑结构如此复杂,而且甚至延伸至第四维——每一时刻,可能都有神经元之间的断开和连接——如此复杂的机体所蕴含的潜力究竟几何,谁也不好说。(唉,我要是能在清醒状态下运用这种计算能力就好咯)我又想起了“超人剧变”的论点,不知彻底揭开神经网络的神秘面纱,是否就是通向那个转折点的最后一道门槛。 P.S. 我所做的关于运动的梦里,我为何移动地很缓慢呢?比如奔跑,我似乎竭尽全力也跑不快,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与非 2009-08-19 13:30

回复琥:“PE”那是在送到医院之前说的,而且我本人对此并无记忆。也就是说,“PE”是在我还没有恢复意识的情况下,由潜意识控制我的发声系统说出的,你瞧,潜意识对环境并没有发问,而是强调(强调什么?……天知道。) 彼此彼此,这种档次的梦,绝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一直在想最近我到底受了什么外界刺激而引发这个梦境,可完全没有线索。

琥 2009-08-19 18:20

回复周子雄:很欣赏子雄兄的梦……连做梦都是如此霸气…… 最后还来个很纠结的熟人相会……厉害厉害

回复

悄悄话周子雄 2009-08-19 23:26

回复琥:忘说了,那个穿全套美军衣服手拿M4的人是赵腾----不知你还记得他不?我当时就想着“他妈的美伪军居然把你都给招进去了……”然后端着AK冲上去……不过似乎他根本没看见我……然后就醒了 呵呵不得不说的是实在佩服那几架B-1飞行员低空扔核弹的自杀攻击壮举……颇有我PLA空军千分之一的风范……

回复

周子雄 2009-08-19 23:55

回复与非:俺倒是觉得,神经网络本身似乎还不是一个理论层次足够高或曰足够“基础”的问题。基础科学没有突破性进展并带动相关技术手段的话就很可能会出现“骑自行车上月球”的囧境。对于神经网络与量子力学的联系俺认为有点道理,微观尺度上的运动形式和规律与宏观尺度大不相同这是没人否认了,尤其是大脑的机理又与电这类东西密切相关。不过历史上理论等技术的无奈太多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飞机,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公式早就揭示了流速和压力的关系,达芬奇就分析过鸟翼截面的形状和上下弦长产生升力的原理;而第一架飞机还是拖到1903年才上天,中间的几百年就是在等内燃机的真正成熟。俺认为以门电路和图灵机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终究有其极限,那么这个极限到达之日,应该就是新变革的前夜了吧~~

回复

周子雄 2009-08-20 00:07

回复与非:呵呵 瞎扯了一通自己都不明就里的东西 突然对一个词感触很深----”结构“。宏观微观,本质都是结构。终于能扯上点本专业的东西了,乔姆斯基(龚宇提过这个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就认为人脑中存在一种”结构“,是人所独有和生来就有的,称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其所反映的抽象化和逻辑化的语法(这里”语法“一词只是一个概念)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人出生之后头几年在母语的语言环境中,通过LAD的作用,UG被激发,并具体化到母语的语法框架内,从而人就掌握了母语。这个理论在语言学界具有颠覆性的影响,我大学的论文导师跟我都是乔姆斯基的信徒(似乎这个词有点。。。哈哈)。俺认为在揭示人脑的秘密方面,语言学尤其是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二语习得)也是大有可为的~~哈哈,俺也要多多努力啊~~

回复

周子雄 2009-08-20 00:08

似乎说错了一点。。。UG才是结构,LAD是激发这种结构的方式。。。晕了 哈哈

回复

周子雄 2009-08-20 00:09

抑或UG和LAD都是结构?似乎UG通过LAD起作用?狂晕不已中。。。

回复

周子雄 2009-08-20 00:19

不过俺可以肯定的是,转换生成语法很可能是一个大大超前于时代的理论,以至于现在它更多地被称为假说。它所涉及的东西已经大大超出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所能及的范围,同样也依赖于基础科学的突破,尤其是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突破。

回复

与非 2009-08-20 10:52

回复周子雄:嗯,“结构”是根本,甚至决定了一切。所谓波、粒子、或者其他看上去更基本的的东西,在弦理论的分析下统统都是时空的最基本结构,某种“弦”的外在表征罢了——这就是研究我们这个世界最普适理论出来的结论,令人不可接受,却又发人深省。现在基础科学的发展很不均衡,而且交叉面不够大,以致在很多领域原理相通的东西在实际分析的时候却显得如隔岸观火一般。我预计所有现在的学科将来可能会有一个大融合,而其他未知的新学科将会出现成为分支。而这个融合后的理论将把结构和系统列为重点分析对象。

与非 2009-08-20 11:02

回复周子雄:另外认知学和教育学也必须革命性的改观才行,现在把脑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还是太低——普通人得苦读二十几年的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刍前人已经讲得很明晰的东西,把这些都烂熟于胸了,你或许才能做出些稍微有那么点创见的贡献(八成还得凭运气、灵感等不确定性因素)每个人的智力不会相差太多,可到后来为人类知识宝库添砖加瓦的却不是大多数人。排除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教育手段不合理或许是个根本原因。我们真的需要把小学上6年么?不分地区差异全国统一使用一套教材是否显得过于武断?学校中为何从来没有定期对学生做心理学评测?等等。这还只是国内,放到世界,为何全球青少年的沟通如此贫乏,还几乎都是作秀?为何实际有用的教育资源收费如此高昂?这些问题短期内(或者很长时期内)是不会有答案的,全人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简直比攻癌症还难。科学素养的均衡化那就更是个乌托邦了。但我还是抱有一丝憧憬。

与非 2009-08-20 11:09

回复周子雄:有个疑问:UG是否只在出生时那一次才完美地融入母语,以后再学其他语言就只好把母语中的UG套用出来?比如不论我们掌握了多少种语言,在思考问题时还是用的母语,对母语的理解几乎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而对其他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理性。不知那些无比精通二外的人是否可以在大脑中做到两种语言的“无缝转换”……

周子雄 2009-08-20 23:33

回复与非:前两层楼的回复俺不敢乱说,不过俺的一个相似的观点也是所有学科在将来会有一次基础理论和方法层面上的大洗牌和大融合,就如以前跟人开完笑讲过,生物被化学吞并,化学被物理吞并,物理被数学吞并,数学被哲学吞并,最后哲学吞并一切(笑谈呵呵),然后在大融合的基础上重新发展出不同的分支。此外,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本身的问题,现实的社会政治因素同样不可低估。最后一层楼的疑问倒是有比较明确的答案,那就是LAD有一个确定的作用期,那就是人刚出生的头几年。如果在耽误了这几年而没有学会语言的话,那么以后也就没机会了,同时智力的发展也会大受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狼孩重返人类社会后费了很大力也只能学会简单的只言片语而且一直到死智力都停留在三岁左右层次的原因。UG必须通过LAD才能具体化形成现实的语言能力,LAD如果停滞了UG本身也没有任何用处。

回复

周子雄 2009-08-20 23:43

回复与非:语言学上对于“习得”(Acquisition)与“学得”(Learning)有很明确的区分。“习得”就是指无意识的学习和掌握,尤指人在幼儿时期学习母语的过程。而“学得”是指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过程,现在所有的外语学习本质上都是“学得”的过程。其实现在语言学中并不怎么使用“外语”一词,因为“外语”其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意义上的概念。语言学的讲法是“第一语言(隐含意义是幼年时期通过LAD而”习得“的语言,并不一定是本国和本民族的通用语言,例如一个哈萨克斯坦人很可能从小只会说俄语)”和“第二语言(隐含意义是LAD停止发挥作用后通过有意识的而且通常是经由系统化的教授而学习的语言,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学习外语)”,简称L1和L2。L1和L2的学习机理和过程完全不同,二语习得理论正是致力于L2的“习得化”而非“学得化”的研究。

回复

周子雄 2009-08-20 23:49

回复与非:UG和LAD并非只能作用于一种语言。有两个术语叫做bilingualism和multilingualism,中文俺不知道该怎么翻译,意思就是在幼年时期通过LAD的作用而同时“习得”两种或多种语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发生多种语言真正的”无缝转换“。对于你讲的说母语感性而讲外语理性的现象,其实正是因为外语(严格的说应该是L2)是”学得“而非”习得“造成的。

回复

周子雄 2009-08-21 00:00

对于UG的结构我倒是有一点猜测,那就是一种非线性的结构。语言可以分为综合语和分析语两大类,前者是指语义(主宾谓定状补人称和数之类)主要不是通过句子中不同成分的顺序(语序)而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称为屈折)来表现,典型代表是俄语,俄语中”我爱你“和”你爱我“”我你爱“”爱你我“的可以有完全相同的意思,区别就在于”我“”你“两个代词的格和”爱“的人称变位。这里可见语序并不重要。分析语则恰恰相反,语义是借助语序来表现的,”我爱你“和”你爱我“意义完全不同,而”我你爱“则是不成立的句子。理论上说,分析语没有屈折变化,如中文,没有数的变化、格的变化和动词变位等;英语也是分析语,但保留了一小部分屈折变化(来自古英语---综合语的遗留)。德语本身应该属分析语,其对语序有着特殊、严格而又系统的规则(个人主要是围绕动词的),但同时又有着繁复的屈折变化。

回复

与非 2009-08-21 00:05

回复周子雄:哦,原来如此。那有的人后天习得的语言有时非常精湛——靠的全是理性因素,而没有LAD的因素在里面么?

周子雄 2009-08-21 00:06

从语言史上看,最初的人类语言都是综合语,从语序上看是非线性的结构,每个词语或句子成分通过自身的形态变化与其他词语/成分产生联系进而表达一定的意思。古汉语、古英语都是综合语,古英语类似现代德语,古汉语想想”大楚兴、陈胜王“的最后一个字读作第四声就明白了,这也是一种屈折。但从古代语言发展而来的现代诸语言则多数都是分析语了,即使严守屈折变化堡垒的俄语在语序上也出现了分析化的趋势。有人曾预言屈折变化终会消失,所有的语言最终都会成为分析语,对此俺持中立态度;不过根据UG-LAD理论,综合语对于研究UG的形态应当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复

与非 2009-08-21 00:16

回复周子雄:太专业了!长见识了~ 我注意到你提到L2的“习得化”,是否是将L1的语言学习模式参考到L2的语言学习中呢?——真有那种理论出来,学习语言就变得不那么痛苦了呵呵~

周子雄 2009-08-21 00:34

回复与非:关于你的前一个回复,其实目前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语言学习者的禀赋(aptitude)差异很大。俺认为,绝大多数精于外语(严格的说是L2)的人其实只是通过长期的重复练习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而已,与通过LAD具体化和固化到L1中的UG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目前对于L2的教学总体上看还是围绕“学得”的目标进行的(尤其是国内),根据俺自己的理解,是在LAD之外再建立一个“映射”----包括语法和词汇两大映射,映射的源和对象就是不同语言。LAD是人脑本身就有的结构,但这种“映射”却是外来的和可有可无的(终身只会一门语言的人就没有),而且也是一个比较习惯性的东西。但俺却没法说这种映射和LAD/UG泾渭分明完全没有关联,俺的看法是LAD是通向UG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很早就会停止;但通过后天“映射”的建立和强化,L2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UG。

回复

周子雄 2009-08-21 00:34

你的后一个回复则是很准确地概括了二语习得理论的目的和伟大意义。可以说这种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了,但同时二语习得研究本身也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所能支持的范围。就术语本身的意义而言,二语这个概念只有在LAD基本停止作用之后才有意义,这就是它为什么叫二语的原因。二语的习得化,的确就是语言学习的共产主义时代啊~哈哈~

回复

与非 2009-08-21 00:38

回复周子雄:嗯,发人深省。这个问题解决了,认知学将迈进一大步!无比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子雄兄,看你咯~

周子雄 2009-08-21 00:55

俺他妈的突然冒出个想法:LAD在年龄范围内的作用与停止本质上与人类的生长和衰老过程一样,在物质上是受基因调控的!!!我靠,与非兄,咱俩的讨论引发血案了!!!!哈哈!!!!!俺得记住你这篇日志,这是一个幽灵在徘徊!!

回复

周子雄 2009-08-21 01:08

突然又想起来与非兄回复中对于“结构”的见解,有一个例子可以解释“结构”的普遍性,那就是“配价语法”理论。这个理论借用了化学中的原子化合价理论,认为动词就是原子核,有在其前后(句子中,语序意义上的前后)开辟一个或几个“空位”的性质,而这些“空位”就由其他的句子成分以不同的形态(例如主格宾格的变化、状语等等)来填充,这时其他的词就是电子,整个句子的形成过程可看作是原子得失电子的过程,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这个理论对于德语语法的解释尤其独到和贴切。无独有偶,其他一些句法学理论也把句子视为以动词为核心的屈折(这里的屈折与单个词语的屈折意义和层次不同)体系,但我觉得这个理论更加深入并体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或许,能够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一些更基础的问题,也就是你在对”结构“这一概念的描述中涉及到的问题。

回复

与非 2009-08-23 00:08

回复周子雄:真的么~居然有“配价语法”这样的理论?看来语言学真是精妙传神啊~ 不过我始终觉得语言上的结构是在一条线上,而若是能把语言的结构扩散到其他方向,那么,语言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将大增。

与非 2009-08-23 00:27

回复周子雄:这种语言表述形式也不是没有,只是仅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或是事先谋划好的谈话——在这里埋一个伏笔,在那边打一个包袱,最后在恰当的时候抖开,前后呼应,于是语言的威力大增——这还只是我所幻想的“高维度语言”(我起得名字,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 ^)的初级阶段,到后来,通过发展语音、语调、停顿、更多的时态以及其他的灵活变量,达到“一言纳万意”的境界(有点像科幻小说是么),这不是没可能,只是需要更高效的认知模式以及……更科学的训练方法。说来说去,还是需要语言学、脑科学、教育学、系统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有所突破才行。

与非 2009-08-23 00:30

回复周子雄:的确是个幽灵在徘徊——天知道摸清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后会发生什么。我个人尽量往积极的方向想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