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所见所闻超出预计的旅行,尽管我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迈出第一步
长途骑行是我来到成都后才逐渐了解的,之前我一直觉得带个头盔骑辆山地奔驰在崇山峻岭间是件极其专业的事情,至少离我很遥远。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加入骑行者的队伍。
但很多时候,事情的进展往往出人意料。
来电子科大的一年间,我见识了太多的学生骑游,甚至有的从成都骑到拉萨,有的骑到北京,这让我更新了对这项运动的认识,原来骑行的门槛并不高——这颇为类似我当年初试户外徒步的感受。
像我这样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不会放过任何一种户外体验的机会的,尤其是当徒步旅行的行动半径如此受限的情况下,一种廉价而又可以大大扩展旅行范围的方式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于是我开始攒钱,伺机购车;同时加强训练,在体能上做好准备。
许多事情,亲身去做一下,你会发现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
我是在两个月前入手了一辆美利达08款勇士——完全是入门级的低端山地车,由于是学生之间的交易,而且车子的前叉也已经锁死,价格比较便宜,我当时没怎么犹豫就买下来了。
事实证明,装备固然重要,但并不代表全部,这次川西环线之行,数我的车子最破,其他人的车至少比我高一个档次,但全程下来,我的车工作良好,未出现任何问题,让人觉得得心应手,非常放心。
车子买回来后,我仅在进市区时骑过几次,除此以外,别说长途,任何像样的中短途骑行都没有尝试过,原本我打算先骑几个中短途后再去挑战长途,但事实再一次证明,计划赶不上变化。
首先是一个研二的同学在学校的论坛上发帖组队,说要在十一期间骑行川西环线,然后就有很多人跟帖留言,献计献策。我当时的打算是在国庆骑行宜宾,不过由于川西的景色实在太过诱人(自从去年的孟屯河谷之行归来后,川西在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与“绝美”等同的称谓),我思量再三,决定不放走这次机会。我计算了一下预算,发现如果省着点用,七天下来有四五百就足够了,然后剩下的钱可以用来购置驮包、备胎以及修车工具等一系列装备,这个开销我是可以承担的,既然如此,就不用再犹豫了,于是我果断加入车队。
以上可以称为我的骑行之旅的准备之路,当然实际的准备工作要繁琐得多,我也查阅了大量的骑行老手写的文章,结合我以前的还算丰富的户外经验,把该准备能准备的工作都做好。总之,万事俱备,只欠出发。
第一日 9月30 出发
由于国庆假期有限,我们不可能从成都开始骑行,所以安排的路线是先从成都搭车到泸定,然后由泸定开始骑行,一路经过康定、折多、新都桥、塔公、八美,最终到达丹巴。
早上6点起床,匆匆洗漱完毕,扛着车子、驮包下楼,然后与另外两名队员一起向市中心的长途客运站赶去。一路上居然还遇到两支骑行的队伍,看年龄与我们差不多。
骑行有一件比较烦人的事情就是拆车,而若想搭车的话,你又不得不拆,比较简单的拆就是卸掉轮子,彻底点的话就要把脚踏、把立等悉数卸下,如果是玩车的老手倒也无所谓,若是新手就极有可能在再次组装的时候出现各种问题。
为保证车子的整体性能,我跟司机说了半天好话,才让我仅仅把前轮卸下装车,为此还加付了一半的车费……
一路还算顺利,下午五点多抵达泸定。
对于泸定,中国的孩子都不陌生,红军飞夺泸定桥是每个人烂熟于胸的历史了,来到泸定的当晚,我就慕名赶往铁索桥,一睹当年心中圣地的真容。
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景点,居然还要收费(不过还好晚上就免费向游人开放了)。铁索桥看上去也普普通通,不过走在上面还是感觉比较惊险,十几条铁链上铺着几排木板,总宽度大约1.5米,整座桥身会随着游人的走动而不断晃动,有一位大叔就在这晃来晃去的桥面上胆怯了,紧抓着一侧的铁索不敢移动脚步。不过我到不觉得有多危险,骑着车子从铁索桥上一路冲过。河对面有一家专司旅游拍照的小店,店主的小女儿在桥头摆地摊卖“仙果”——就是仙人掌的果子。我尝了一个,甚佳,遂大买了4斤挂于车把。店主很热情,还主动帮我照相,建议我站在合适的角度(虽然后来照出来的照片都很昏暗……)这让我对铁索桥的回忆多了一些好感。
回去的路上,我再次骑车过桥,但由于平衡没把握好,挂于车把的“仙果”悉数坠于江中。我很怀念那些甜美多汁的果子。
泸定新城环境很好,建设得也很快,我想各个房地产商即将蜂拥而至,我停车立于桥头,眼睛盯着车轮下浑浊的大渡河,无法想象几十年后这座索桥的命运。
第二日 10月1 来到康定
从泸定出发后,便开始了我们真正的骑行之旅,天气很好,非晴非雨,比较凉爽,我们一行人心情畅快,轻松赶路。
路上的风景还算不错,基本就是在走山路,但坡度不是很陡,唯一不爽的是沿途的汽车比较多,总是带起阵阵尘土。但这也没有办法,G318是入藏的要道,现在藏区建设如火如荼,车流量必定很大。
一路无话,中午时分抵达下瓦斯村,由此开始25公里的爬坡。
骑行的难并非路途的遥远,而在于爬坡的漫长。只需十公里的爬坡就能磨掉你赏景的兴致,再加上十公里你就会怀疑此次出行的价值,再来5公里,你已经什么都不想,头脑完全空白了。如果爬坡途中再赶上爆胎……还好这种可怕的事情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爬坡虽苦,但一旦抵达目的地,你还是会有很大的成就感的。由于出行前的长期耐力训练,我在整个爬坡途中体力分配得较为合适,是车队中第一个抵达康定的队员,而且整个途中没有推车走一米。
康定,号称情歌故乡。
我本来以为康定是个类似草原上的大型村落之类的地方,谁知来到康定一看,完全是一个中型城镇的摸样,各种酒店、商店、娱乐场所一应俱全,与我脑海中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藏民聚集地大相径庭。
应该说,我有一点失望。
但换个角度一想,我若生活在这里,当然还是希望更现代一些的好。
在康定终于找到了这一路上唯一的建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康定的发展程度比沿途的其他城镇更高一些。
晚饭后,时间尚早,我便蹬车在城中闲逛。可以说,康定的旅游业很是发达,一路所见行人,至少有一半都是背着相机的游客,路边卖纪念品的商店也比比皆是。与泸定一样,康定也是个发展迅速的地方,各处机器轰鸣,建设工地遍地开花。我逛了一圈,觉得这与中国的大多数爆炸式增长的城镇没有什么不同,便悻悻地返回旅店了。
回到房间正好赶上嫦娥2号发射实况。
嫦娥1号发射的时间要回溯到两年前,当时我正全力备战考研,整个国庆哪也没去,就蜗在自习室埋头复习,七天中唯一一件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是在食堂看嫦娥发射的转播,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一晃两年过去,此时在另一个地方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观看这个国家工程的第二步——这真是一件奇特的事情,个中意味,我不知该用什么言语来形容。
第三日 10月2 初探折多
早上起来先跟三名队员去了一趟木格措,不过一来时间有限,二来木格措景区还要收很贵的门票,我们就没有再往里走,权当是翻越折多之前的热身了。
下午两点,我们开始向折多山进发。
折多山是此次川西环线中海拔最高的山峰,4298米,这意味着我到达的高度要再次刷新——去年孟屯河谷之行攀登的峰顶也仅有4250米。
从康定城西出发,地势开始倾斜,一路上坡。地图显示,由此往上36公里至垭口全部都是上坡,而且坡度极大。
我们的计划是今天先上升15公里,抵达折多塘,休整一晚后,明日再完成剩下的21公里。
爬坡之路一如既往地辛苦,况且还有近30斤重的驮包架在车上,我只能用1×1的齿轮比缓慢前行。
一开始穿的衣物很厚,后来越骑越热,只得一件件换掉衣服,此外天气还好,太阳依旧藏在云层后面。
一路上见到很多牦牛,一开始很是惊奇,到后来就见怪不怪了。其中有些牦牛居然可以在近70度的山坡上来回走动,真是天生的高原动物。
爬坡爬得累了,又不想停车休息,便弓起身子努着劲往上骑,此时眼睛盯着路面,就会看到以前的骑行者在路面上留下的字迹,有的写“绝不推车”,有的写“实在骑不动了”,也有的写“再坚持一公里”,等等等等。看了这些文字,你就会想到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在这条公路上缓缓前进,和你一样为了一睹川西的风光而留下自己的汗水,和你一样想用单车丈量大地。你就会再次充满力量。
爬坡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爬坡很累,但你不能总是停下,否则再次启动时会更累;在长时间的爬坡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匀速地上升反而比较省力;爬坡的过程是简单甚至枯燥的,但当你到达一个新的的高度,回头俯瞰你刚刚走过的曲曲折折的道路,一种充实感便会激扬心中;爬坡路一旦启程便不能回头,否则就是逃兵,没人愿意当逃兵;爬坡不简单,你需要良好的心态、顽强的意志以及正确的策略;爬坡也很简单,你只需要一种品质——就是坚持。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陆陆续续完成了15公里的折多山半程爬坡路,来到了折多山腰的折多塘,在公路边的一家名为“骑游之家”的藏族旅店住下。
这也是我第一次住在藏民家中,一进房门,屋内华丽鲜艳的墙画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从这些五颜六色的装饰图案可以看出,房屋的主人必然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后来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没有错,店主是个40多岁的大叔,非常热情地为我们收拾房间,整理地铺,还一个劲地说委屈我们了,后来他建议我们去当地的一个天然温泉泡泡,解解一天的劳累。
我们如他所指示的方向,沿着山间小径走去,终于在一条山间小溪旁找到了那个温泉——果然是自然形成的温泉,大小只有七八平米的样子,由一堆乱石围起。周围的环境温度大概只有十度,而泉水的温度足有四十多度,滚滚地冒着热气;泉水中有些青苔,水质很是光滑。
温泉中已经有两位藏族兄弟在泡澡,其中一位是在川藏线跑运输的,不过仅仅在折多山这一段,他听说我们是骑行者后非常高兴,他说他爱交朋友,认识不少骑行川藏的人,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尽管找他。藏族兄弟的豪爽在他身上展露无遗。
后来又来了两个少年,小的那个非常腼腆,都不敢拿眼睛直视我们,这让我想起一路上常常会有道路旁的小孩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可当你停车要与他们拍照时又都变得非常害羞,这样一份纯朴,大概只有在小孩子的身上才可以遇到吧?
我们在这热腾腾的泉水中天南海北地神侃,一身的困顿全都烟消云散。直到天色渐暗才一个个恋恋不舍地钻出水面。
晚上店主给我们上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量给的很足,与之前在泸定、康定的饭馆中的食量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每个人都吃的沟满壕平,然后整理了一下装备,早早入睡了。
明天,川西环线上最艰苦的硬仗还在等着我们呢。
第四日 10月3 翻越折多
今天的任务比较艰巨,大家都早早起床,吃过老板亲手做的面后,依次上路了。
无奈天公不作美,偏偏在这时候下起了不大不小的雨,我们只得穿上雨衣,但爬坡是体力活,没骑多久就开始出汗了,裹着雨衣更加不利于散热,眼见这雨越下越大,雨衣还不能脱掉,纠结啊。
更纠结事情的还在后面,上升到3500米的时候,山里居然刮起了风,本来山间十月份的天气就比较冷,这山风再一刮,吹在满是汗水的身上,那种感觉……
不过这与爬坡的痛苦比起来就不算什么了,你骑在车上,冒着雨顶着风,用尽全力踩踏脚蹬,而车子却只是缓缓移动,稍稍松懈下,它就要停下。你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万有引力的强大,你比任何时候都痛恨牛顿定律的正确。
我启程的时候是每3公里休息一次,后来很快减少到每2公里休息一次,再后来就是1公里、500米、200米。这些间距之所以越来越小,一是由于体力到后来已经消耗殆尽,二是由于高反。
对于高反,其实我原先并不是很担心,早在去年登孟屯河谷的那座4250米的山峰时,没有任何感觉,这次不过增加了几十米,应该同样没有问题。
但我错了,这次的体力消耗非同小可,人在体力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高反——我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到离垭口还有200多米的时候,我开始出现轻微的头晕,后来又上升了几十米,开始感到有点呼吸困难,无奈,只好下车推行,本来我打算全程不推车的,可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你还是要低下高昂的头。
上山途中,唯一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速度虽慢,至少在不断前进,而从山顶一路堵到山腰的汽车们就没辙了,任它宝马奔驰,任它马力再大,愣是干着急没办法,司机们一个个只得下车,望着一眼看不到头的堵车长龙大眼瞪小眼。
越向上骑气温越低,很快雨就变成了雪,往上看,山体已经是一片银白。山风的力道也开始加强,吹在身上透骨寒冷。往下看,白茫茫的一片,来时曲曲折折的山路已经淹没在漫天的雪花当中,不见踪影。
一路上很多游客向我们打招呼,各种赞叹之声让我们好不自豪,每每我感到快撑不下了的时候,一声加油就能带来新的力量——所以,人是需要鼓励的,他人的支持无疑是最好的助推器。
快到山顶的时候,气温再次下降,开始下起了小冰雹,这让我回想起去年在孟屯河谷的遭遇,我简直要怀疑每一座4000米以上的山是否都会下冰雹,不过还好我们都戴着头盔,不必太担心安全问题。
最后一百米是最为艰难的,因为高反的缘故,我觉得浑身乏力,加之气温很低,每前进十米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不过,想到那么长的山路都上来了,最后这一段路说什么都要冲上去,胜利近在咫尺,岂有放弃之理?
终于,在一段弯曲的斜道之后,我们抵达折多山垭口。
后来,直到我们返回成都,我才意识到,翻越折多山才是我们此行的真正意义所在,无论以后的行程再怎么出乎意料,以后的景致再怎么秀美壮观,与这4298米的折多垭口比起来,都仅仅是注脚。
我在垭口上把被汗水湿透的衣服换下,穿上羽绒服,准备开始爽快的下山。
下山之路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万有引力的威力,单车的速度轻易就上40公里,你必须全神贯注才能避免过速。折多山下山路多有弯道,一旦过速后果不堪设想。
但令人惊喜的是,翻过垭口后,天气居然转晴,本来山间都是雪雾,能见度不超过500米,现在雪也停了,天也晴了,遥望远方,几座巍峨的雪山出现在视线之内,天也开始变得湛蓝,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每下降一段路就拍几张照片,速度一点也不快。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仿佛在留恋这好不容易骑上去的垭口似的。
终于,下降到3500米左右的时候,道路变得平坦,前方是一大片开阔的丘陵,我们放快了速度,向下一站——新都桥——快速驶去。
下山路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个事件更新了我对藏区的认识,这件事就发生在318国道上:当时我一路疾驰,一个披散着头发的藏民突然来到前方道路中间对我摆手示意停车,我以为他需要什么帮助于是开始减慢车速,在离他有不到十米的距离时,他突然伸手拔出一把匕首,我见状心里一惊,居然遇到劫道的了!急忙脚下加劲把速度猛提了起来,然后朝道路另一侧冲过去,这里必须感谢一下我脚下这辆山地车的传动系统,以及我自己长期锻炼出来的爆发力——在如此短的距离内,迅速把速度提升起来,那个劫匪根本就没反应过来,就被我闪了过去,万幸的是,他也没来追我,或把匕首朝我掷来。我想,这毕竟是国道干线,任他再嚣张也不敢如此放肆。
自此一劫后,我便倍加小心,赏景的心情也多了一层阴影。
无论如何,我们终于胜利翻越折多山,这川西环线上最大的一道屏障已经被我们甩在身后,往前就进入真正的藏区了。
由折多至新都桥这一段路的风景着实不错,近有草场、牛羊;远有雪山、蓝天,不愧是“摄影家的天堂”。一路上大家纷纷赞叹这“给力”的景致,早把刚刚翻越折多的艰辛忘在了脑后。
傍晚时候,我们及时赶到了新都桥。
第五日 10月4 前往八美
从新都桥出来,我们便离开伟大的G318,开始走省道。这也是川藏路线与川西环线的分界岭,如果继续沿G318前行,终点就是遥远的拉萨。
省道的路面质量与国道完全是两个档次,前一日恰逢降雨,道路上满是泥泞,山地车粗壮的轮胎把大团的泥巴带起,溅得我身前背后都是泥点,不过身在户外,谁还在意这些呢?
新都桥至八美的路上经过塔公草原,这一路上的风光是真正的藏区景致,随处可见的臧塔,玛尼堆,经幡,五颜六色的旗帜,还有山坡上用藏文写的硕大的语句,当然还有无数的牦牛、骏马,若不是身边偶尔驶过一辆挂着“川”字头的汽车,你会觉得这简直是另一个世界。
对于美景,每个人总是有不同的语言来描述,这是以个人的审美标准来取舍的,我比较喜欢“壮丽”“苍茫”一类的语言,对于川西,这类形容词是完全匹配的。
这一段路程的风景颇为类似草原风光,但远远地,你又可以看到雪山;阳光炽烈而纯粹,蓝天纯净而光滑;你似乎在看一副画作,但这世上却又绝没有任何一幅画可以复原如此的景致。
对于这样的风光,我越是极力寻找形容词去形容,越是觉得我的语言的匮乏。不如留白,就让我脑海中那美轮美奂的画面熠熠生辉吧。
这一天在路上还遇到一个老外,比利时人,从他的家乡一路沿着欧亚大陆骑行过来,远远望去,就像个乞丐,但双目炯炯有神,他车上的行李几乎是我的3倍,码表上显示的里程几乎是我们所有人的里程数之和再乘以100——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老外的执着,有些人就是可以践行“用单车丈量地球”的诺言。
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抵达八美镇。
第六日 10月5 降至丹巴
今天车轮接触川西大地的第五天,也将抵达此行的终点——丹巴。
早上出发前,我抽空在八美镇到处闲逛,正巧赶上一位活佛在寺庙里讲经,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一向对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不感兴趣,但藏民对佛教的虔诚还是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不大的广场上,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教徒,活佛在院子中央的屋内朗诵经文,院子四周的大喇叭把他的声音放大出来,人们就在这连绵不绝的吟唱声中膜拜不止。
在这里,我头一次看见磕长头的人——先是双手举过头顶,然后双掌合十于胸前,口中念念有词,接下来双膝跪地,两手按与地面,俯身,扑地,双掌再次合十与头顶——整套动作缓慢而流畅,绝非一日两日可以练就。
如此的虔诚,令人动容。
如此的膜拜,令人胆寒。
从八美出发,又是20多公里的上坡,不过与折多之行相比,根本不算什么,况且天色极佳,沿途风光甚好。我们且行且赏,随手一拍就是美景,在这样的环境下骑车,我头一次觉得爬坡也是一种享受。
但享受之余,我也遇到了一些很不愉快的事情,那就是我再一次遇到了打劫,而这一次的作案人居然都是小孩子:在一个坡道的顶端,远远站着六七个十来岁的藏族小孩,看我骑到近前便咋咋忽忽要求停车,我之前早已听说过沿途有小孩会拦车抢包,没想到真让我赶上了,二话不说,脚下加劲,猛地一下冲了过去,这些小孩都是机灵鬼,一下子都闪开了,我得以全身而退。
后来我又遇到两次小孩拦车,反倒一点也不紧张了,离着老远我就开始加速,到近前再大吼一声,老子没钱,你们给我闪开。这些小孩都不敢上前硬抢,于是眼睁睁看我冲将过去。
很快,我们上升到了山顶。
山顶的气温很低,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我居然还近距离看到了苍鹰——那只鹰在离我只有一百多米的距离腾空而起,惊出了我一身冷汗,我想身下幸好不是骑得一匹马,不然一定会把我掀翻在地的。
在山顶的藏民帐篷中,我们每人喝了一碗酥油茶,团了一把糌粑,权当是午饭。而后骑上车子,开始漫长的下坡路。
由此至丹巴的八十多公里,悉数下坡,将我们从三千多米的海拔带回高原以下。
沿途有条“牦牛河”奔流不息,陪伴我们速降了八十公里。我在想,若是有人这条河中玩漂流,将会多么刺激哪。
这一路的风景,又是另一种景致,很类似温带丛林风光,到处是高大的树木,裸露的岩石布满苔藓,山间小溪流淌其中,清风阵阵,恰到好处的凉爽。
最棒的就是,这一路都是下坡,完全不费一丝力气,整整八十公里的山路,都是滑行——这是何等的爽快的事情啊!
沿途又遇到一位老外,跟之前遇到的那个比利时人一样,也是满车的行李,一问,原来是法国人,他也是沿着欧亚大陆一路骑行过来,至少经过了20个国家,历时近7个月。
对于户外运动,对于骑行,这些老外们总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最生动的解释。知易行难,我祝他好运。
终于在6点时分,我们赶到了此次骑行的终点——丹巴。
第七日 10月6 归程
早上五点半起床,睡眼惺忪下,匆匆来到丹巴客运站赶班车回成都。
回想起昨天大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买到车票,不禁唏嘘 :我们一路翻山越岭,多少崇山峻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却差点被困在这个小镇。
昨晚所有队员聚在一起吃饭,饭馆的电视上正播放着“新川藏线传奇”的纪录片,正好演到折多山那一段,当记者用夸张的语气描述折多垭口的恶劣天气时,我们相视一笑。
席间另一桌的几位大叔听说我们从泸定一路骑行过来,非常激动,连连赞叹后生可畏,说得我们很不好意思,最后还要送我们一瓶酒,我们婉拒不下只得接受。
这时我开始琢磨:其实做一件事情动机是次要的,结果更是次要的,过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拿此次骑行来说,所谓动机,不过是想再次看看川西的美景;所谓结果,不过是大家坐在一起,举杯庆贺完成了一趟旅行;而过程,却绝非一两句话可以囊括,这其中发生了许多事,有些可以言说,有些只能意会,个中意义,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才能知道——这,就是旅途的价值所在吧。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这二者要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不可替代。
返程的路上,在车上结识一位来自丹巴的姑娘,闲聊中得知08年5·12大地震的时候她正好在汶川县城,在惊天浩劫中幸运地保住了性命,我问她在大地震来临的时刻想到什么。她想了想说道,当时惊慌失措地站在汶川的街道上,看着前后摆动的房屋,脑海中只想到一件事,就是自己要死在这里了,而妈妈还不知道。她顿了顿,补充一句,不甘心啊。
我听完后愣住了,想到自己此次出行,除了跟几个朋友打了声招呼,没有跟任何人说,尤其没有跟父母说一声,这种做法是否有些太不负责任了?当然,我是怕他们为我担心,可换个角度想一下,这一路上并非没有遇到危险,万一我在外面出了什么状况,而家人却还蒙在鼓里,岂不是一种古人所说的“大不孝”?
无论如何,在这里我都要为我的莽撞向关爱我的人道一声谦:对不起,请原谅我的任性。
最终,经历了十一个小时的颠簸,抵达蓉城,为期一周的川西骑行,终于在我们出发的地方,画上了句号。
后记:
此文写于回校后的第二天,用了两天时间写完,虽然旅途的种种依然历历在目,但我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表达的激情,许多事情,我发现用文字书写下来会变得平淡无奇,自己读来就心生厌恶。当然,自己文字功底欠佳是一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心境的改变,经历过这么多次出游,我发现每次路途归来,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空虚感,盯着原先无比熟悉的场景,我会感到一丝莫名的陌生,并且从潜意识中排斥这种“静止”的生活。走在校园的路上,与无数同学擦肩而过,也会感到一种疏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无论这里有多少熟稔的人,熟悉的事,自己仍旧是个过客。
唯有在路上,唯有马不停蹄地赶路时,我才觉得那是实在的人生,那是我可以掌控的生活——可惜,你总是要在某个地方停下来的。
最后,在本文即将结尾的时候,我获知第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诞生了。可惜这么重大的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只能在网络上耍耍嘴皮子,无法从任何国内的新闻机构或正规媒体中得到客观的评论。
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我甚至觉得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件事会呈现出具有与南非的曼德拉类似的特质,这一段历史会被称为中国民主进程的标志事件——如果中国有哪怕字面意义上的民主进程的话。
这一段时间我会完全不理会关于此事的各种是非言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你很难做到去扭转他人的价值观。在这个国度读了十几年的书,我深深明白价值灌输是一种何等低劣的手段,而且,又是何等低效的伎俩。拿着话筒的人必然有很大的优势,但如果他把听众当傻子,听众们也只好礼尚往来,把鲜花换成臭鸡蛋了。
我开始对未来充满期待,尽管有很多的担忧,可希望才是主旋律。
初稿于2010年10月8日
定稿于2010年10月10日
在线相册在此
换新头像了啊~~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