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 )
库布里克+克拉克=?
这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疯狂组合,于是,就有了这部让无数人脑残的《2001》。
我的意思是——它太棒了!——《2001》是无可替代的,也是不大可能被超越的。
很少有电影能完全把原著的意境表现出来,更少有能做到吧原意境再次拔高的作品问世。
《2001》全做到了,而且——简直可以得满分。
而且导演的细心与敬业也是令人赞叹的,你见过有几部太空题材的电影敢于把空间完全描述成寂静无声的?或者把地球与空间站之间的无线电通讯时滞把握得如此精准的?
想像一下影片的拍摄年代吧,那时阿波罗计划刚刚起步,而电影已经把月球表面刻画得如后来登月时阿姆斯特朗所见几无差别。
这还都是表面上的,更深层次的,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的独特思考;对宇宙、生命、智慧的终极关怀,都是促使影片无愧于“经典”的原因。
2、《黑客帝国》(The Matrix )
我很讨厌这个译名,天知道“Matrix”怎么会和“黑客”扯上关系,仅仅是因为里面的英雄们都是兼职黑客吗?
嗯,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已经够多的了,光是哲学方面就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我相信已经远远超出了沃卓斯基兄弟的预料——甚至有个厮居然能扯到和谐社会上去……¥%#&*……把一件复杂的事想简单或许会被耻笑,但要是把一件简单的事搞得那么复杂是不是也有点脑袋进水了呢?
另外此片会令人联想起“攻殻”,也是《黑》的创意源泉之一,平心而论,“攻殻”关于人与机器的思考还要更深刻一些。
《黑》很好看,很过瘾,很有嚼头,导演的细心随处可见,导演的陷阱也挖的到处都是,令人不敢掉以轻心。
就算以上的种种优点都还显平常,那就仅仅看这个想象力瑰丽的剧本和导演深厚的符号运用技巧,这也可算得上一部一流的作品。
所以,喜欢一部电影完全没必要找来那么一大堆牵强附会的理由,电影本身只要够出色,完全可以做到死死抓住你的心,令你在观看的时候完全投入到剧情中去,忘记周遭的一切,而且当电影结束时,你仍然沉醉其中,深深思索,尔后,长出一口气。
鉴于这个标准,《黑》是部了不起的电影。
3、《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
这部电影的出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人会想到末日题材的电影能拍成这样,看似如此荒谬的情节居然能拍得如此……真实——宛如纪录片一般。
影片对末日气愤的渲染可谓独到而深刻,以往的类似影片为了达到目的,无非是多拍点诸如废弃的残屋、到处流水的街道、垃圾飞舞的广场、形色木然(或惊恐)的路人、加之永远也不晴朗的天空等等等等。
《人》也用这些素材,但却没有用滥,而且除此之外,它还给影片注入了以往同类型电影所不具备的东西——阳光。
知道是什么使末日变得如此令人绝望么?——是希望。
把美好的毁给你看,这是一切伟大悲剧的共同点。
《人》或许不是悲剧,因为它把一切美好的都碾平了唯独绕开了最要命的那个——希望。
但这希望实在过于渺小,过于脆弱,手捧着这个希望,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沉甸甸的不是味道。
好在只是个虚构的电影。
4、《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
“如果我们能改变过去……”这是科幻电影里用烂了的假设。大多数此类影片都在利用这个令人着迷的假设达到改变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冲突上不遗余力。
但这部影片却回答说:不要轻易扭转你的命运,改变现状,无疑会是你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我看的版本的结局更加夸张:主人公终于走投无路,只好回溯到他出生之前的时候,也就是胎儿状态,然后自我了结,于是从此这世上也就没有此人存在,他带给朋友们的一连串悲剧也就随之一笔勾销了,朋友们依旧幸福地活着,然而生命轨迹里却惟独少了他——多么悲观的论调啊,导演是在宣传宿命论吗?
非也。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想起了特德·姜的《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说的也是关于逝去的人生以及扭转命运的故事——突然发现,原来他们想说的东西是一样的:历史的既定并不代表历史意义的既定,你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甚至还会使其变得更糟,但你可以改变事件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影子,你可以自我救赎。
另外,主题曲“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很赞,完全烘托出了主题。
P.S.《蝴蝶效应》有两部,第二部完全是狗尾续貂,千万别看。
5、《七宗罪》(Se7en )
“海明威曾说过,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我只同意后半句。”相信《七》里面的这句话会深深地印进每一个看过此片的人的脑海里。
其实本片的故事很是平铺直叙,论情节曲折与同一导演的另一部作品《12宫》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但《七》的要命之处不在情节的跌宕,而在人物心理的激荡,无论是凶手自我剖析时的冷酷犀利,还是新老两代警员在面对这个丑陋的社会时的内心矛盾,《七》都表现得入木三分。
令人称道最多的,是结局时那一段情节,凶手那变态般冷酷的分析,年轻警员的内心挣扎以及年老警员的无奈和愤怒,最终共同完成了第七宗罪——这是个多么大的反讽啊!
和大多数影迷一样,也是从这部电影起,我开始关注大卫·芬奇,这个导演出道以来作品并不多,但几乎个个都是经典,那独有的故事节奏和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局几乎成了芬奇的招牌。
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大卫·芬奇,《七》已经有了最好的导演和演员,那么这样一部令人叫绝的作品的出现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6、《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
又是大卫·芬奇和布拉德·皮特,不过这次又拉上个爱德华·诺顿。
故事只能用“惊艳”来形容。
很难想像哪位作家能构思出这样的情节,后来上网查了查原著作者恰克·帕拉尼克的身世,于是明白了,只有经历过绝望才能让观者感到绝望。
这里不说作家的童年了,只谈电影,芬奇用天才的画面语言讲述了这么一个让人血脉贲张而又后脊梁发冷的故事——失眠的后果有多严重?
很严重,而且当你又恰恰是个消费主义狂人时。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
我承认,看影片时,我完全被这个启示惊呆了,迫不及待想找个什么人干上一架,所以,这个片子暴力煽动性很强,小朋友们不要观看。呵呵,开个玩笑。不过电影有时会让人找到一丝《发条橙》或者《猜火车》之类那种感觉。
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叙事的手法、离奇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真的不好说清它属于哪一类电影,只好划入“大卫·芬奇的电影”一类。
看这部电影,你可能会联想起《机械师》或者《ID》那样的影片,但它们仅仅是在某一个创意上有所重合。
曾见某位网友发牢骚:“……5年了,整整5年了,再看别的同类型片子都提不起精神……它们比《搏击俱乐部》差远了……”没错,《搏》是记重拳,可能会打得你眼冒金星,但相信我,你会喜欢上它的。
7、《12宫》(Zodiac )
咳咳,又一部“大卫·芬奇的电影”,我承认对这个导演的作品有所偏爱,但无论从“观影快感”还是“引人遐思”方面评价,他的影片都可谓是一流的。
《12宫》的存在,使其他所有标榜推理的破案剧情节都弱智得像小孩过家家一般。
这也就是为何《12宫》票房惨败的原因——因为观众们的智商只刚刚够过家家的水平,而且谁也不愿再进电影院一次。
导演剪辑的那个版本,你至少需要两遍,才能完全捋清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当初芬奇居然想拍成一部4个多小时的电影,这个疯子……)。之后,你会突然领悟到漫画家那不知疲倦为一件与自己毫无相干的连环杀人案奔波数年的原因。
影片还在前半段埋下了大量伏笔,这在后来真相渐渐显露时,会给人带来阵阵惊奇,前提是你发现了那些包袱——这绝对不是件轻易能办到的事,芬奇在挑战观众的大脑。
如果电影里的所讲述的一切你都闹明白了,那么当影片结束时,你一定会大呼过瘾。
这种激发观众绞尽脑汁的影片不是没有,《黑客帝国》就是个引发无数讨论的好例子,但凡此类影片,即便你没有想得那么深,也不会影响观感;《12宫》则不然,你若没有彻底搞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那根本甭想顺畅地往下看——整个体验,就跟解谜差不多,让人上瘾。
而且,最见鬼的是,故事的一切居然是真事。
8、《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我看的战争片不多,喜欢的就更少,和文学作品比起来,影片里战争下的世界往往太过空洞,战争场面往往太过矫饰看起来就像一场烟火秀。
《拯》的非凡之处就在于对人物心理的真实刻画——这一向是斯皮尔伯格的长处,也算是老生常谈了。
斯皮尔伯格对场景的“真实”要求很高,于是这部影片的开头那部分几乎成了诺曼底登陆的纪录片式写照,残酷的画面深深刻进每一个观影人心里,伴随着汤姆·汉克斯的手一直颤抖到影片结尾。
战争电影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说教,打个什么什么战役死了多少人然后就有个什么人跑出来告诉你战争的残酷以及生命的可贵。哦,您歇歇吧,每一场战斗的本身已经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每一个垂死挣扎的士兵也都证明了生命的可贵,如果事件本身足够说明问题,那么就不需要再有人站出来说明问题本身了。
斯皮尔伯格从来不说教,这是他的电影引人深思,常常被奉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生命的价值是以数量来衡量还是别的什么?导演把这个问题扔到二战那个极端的环境下,让观者去看看到底答案是什么。
高明。
9、《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最初是高中的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这部影片,她喜欢两个人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滑来滑去那一段;后来又有一位同学向我推荐,她则比较喜欢1900和爵士高手斗琴那一段;最后我终于在电影频道看了,我发现我再也忘不掉1900那张长得有点像六小龄童的脸了。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1900站在舷梯上那一段,镜头的视角很有些后现代的味道,1900抛出帽子,帽子旋转,落水,1900于是反身回船,导演的画面语言运用地炉火纯青。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是结局时,1900和麦克斯的诀别。这里要提一下:这部影片的翻译还真是罕见的敬业,特别是当1900说到在天堂里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很有感染力,为此,我还专门去买了盘央视配音的DVD——换做其他影片,弃导演剪辑版而选央视配音?——那我脑袋一定是被驴踢了。
托纳托雷为人所熟知的另一部作品就是《天堂电影院》,很温馨的一部片子,被很多影迷奉为经典,我也很喜欢。但我得说,它比《海》差远了,而且以后不大可能再出现这种情节单纯的电影(这或许也是它的珍贵之处吧)它的经典仅限于那个年代。
事实上“寻找三部曲”第三部《玛莲娜》格调上则要比前两部深沉的多。
10、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Man From Earth)
2007年出了这么一部奇作——全部场景:一间房子;全部情节:交谈。
有人质疑,这也能叫电影?
发出质疑的多半是没有耐心看完的人们,他们仅仅通过电影简介,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部枯燥无味的电影。的确,一群学者围坐在一间乡间木屋里从早晨谈话到晚上,然后电影结束。这场景的确单调得近似于迂腐,就算是20万美元的投资,除去设备以及演员们的薪水,至少还有些剩余可以换个风景好点的地方吧?要是单以场景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竞选史上最无聊影片之一。但要说该片情节单调,那一定是没领会影片那非凡的主题。
这同样是一部挑战头脑的影片,而且来得更纯粹——完全借助语言!
随着这群学者的交谈徐徐展开,一个似真似假的历史真相展现在我们面前,无疑,这个所谓的真相是如此荒谬而疯狂,而在座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于是一场论辩在所难免,然而,在严密的逻辑推导下,那个真相却愈发牢固了;到此结束倒也罢了,随着学者们在独有的自尊心与好奇心的推动下,一个更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被抛了出来——关于文明的进程,关于宗教的起源,这个结论给出了一个另类的答案——如果你真的投入了剧情中去,那么这种小场景-大尺度的科幻作品所特有的强对比震撼一定会令你印象深刻。
这部影片中有一多半功劳得归功于编剧,因为这剧本写得太精彩了,简直可以直接拿去评“雨果奖”。另外,对于影片只局限于一个场景,我得说这不完全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唯有此,观者才能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到谈话中去。
此片与《K星异客》(K-PAX)有诸多相似之处,后者的场景变换要多得多了,但相应的,影片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量却大打折扣,因此情节的严密也远不及前者——绚丽的画面,还是漂亮的情节——这是个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