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2

Step by step 教你DIY个性T恤!

又一个夏天到了!

相信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早已厌恶了穿着种种牌子的T恤替那些厂商打广告吧?

你不讨厌?反倒很喜欢穿着各色乱七八糟的牌子招摇过市?

嗯,那您可以忽略以下文字,哪来的的哪呆着去吧……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废话不多说,你喜欢T恤,但又不喜欢T恤上印着的那个扎眼的TM;或者仅仅想改变下心情,那么不妨自己DIY一件只属于你自己的T恤——你自己的图案、你自己的创意!

方法很多,你要是有台喷墨打印机和一个熨斗,就可以考虑热转印,不过相信我,那玩意撑不了多久的,等到了图案斑斑驳驳的时候,你就再也不想穿它了。

手绘如何?

很好很强大!但你有那本事么?

不妨折中一下——以打印的思路来玩手绘。

怎么操作?

看了以下我的独家教程你就明白了~

Follow me!

一、 工具

1、 笔和调色盘

·画水彩的那种,一般美术用品店就有卖,大的1.5¥、小的0.5¥;

·调色盘是小时候学水粉时留下来的,其实对于单色的作品,用一个小碟子调颜料就成~

clip_image002

2、 颜料

我用的是温莎·牛顿的丙烯颜料(当然其他牌子的也成):马斯黑,单管22ml,2¥;

现在人们都用这种颜料代替传统的油画颜料作画,优点是:快干、易调配、无毒。

注意事项:由于一旦沾到衣服上就洗不掉了,所以使用时要小心谨慎;另外由于其快干特性,一次也不要调配太多,够用就行。要事先计划好,涂颜料时不可太缓慢。

此外,用纺织颜料也行,但需要用专门的试剂稀释,不如丙烯颜料方便(用清水稀释即可)。

clip_image004

3、 淡盐水

用来调配颜料,据说可以推迟丙烯颜料的凝固时间,我倒没觉得,所以后来直接用的是自来水……

clip_image006

4、 所有用到的工具(不一一介绍了,大家看了都知道该用到哪吧)

clip_image008

二、 开工!

1、 图案

既然是个性T恤,图案什么的就不费口舌了,你爱怎么整就怎么整吧~尽量发挥想象力!

当然技术不娴熟的情况下(比如我),一上来最好别玩彩色的,单色的比较好掌控。

但单色也有个缺点:你不能做太复杂的图案,因为最终出来的效果是靠颜料与衣服底色的反差显出来的。

另外,镂空图案越少越好。Why?你自己做做就明白了^ ^

这是我整的图案,意思很明显——向LP致敬(感谢这帮家伙在我最消沉的时候雪中送炭般给我带来一剂又一剂的肾上腺素)

clip_image010

2、

·把需要上色的地方用美工刀裁出来,仔细点哦~

clip_image012

·底下最好垫上几层厚纸:

clip_image014

·完工~

clip_image016

3、 准备T

纯色、纯棉T恤(无缝桶织的更好,比较耐穿),各大服装批发市场就有卖的(或者去网上找,多了去了~),通常每件10¥左右,买的多了就更便宜咯~一定要砍价^ ^

clip_image018

·在里面垫上一沓较吸水的纸,用报纸也成~

clip_image020

·垫厚点:

clip_image022

4、 找好图案的位置

clip_image024

5、 开涂!!~~

调配颜料:

·丙烯颜料的质地与常用的水粉颜料差不多,膏状。

·挤出少许到调色盘中,加一点点清水(注意是一点点!),稍微稀释一下,使其成糊状即可。

调颜料就这么简单~然后就可以用笔刷蘸着颜料涂了,大小笔刷换着用,顺着一个方向涂,尽量多过几遍,涂均匀。

之前别忘了做很重要的三步:用别针固定好图案页、再用重物(如字典……)压住衣服的四角、再用几张纸盖住空白处,以防不慎滴下的颜料污染衣服;

若要做到万无一失,可再麻烦一下:将图案页后面关键部位(如易卷曲的地方)贴上双面胶,再牢牢粘到T恤上,千万不要有翘起的地方!

clip_image026

·涂的时候,要压稳笔刷,将颜料涂满;但也不可用力过猛,将颜料涂到镂空处之外就麻烦了;

还要注意速度:颜料干的是很快的,你要是不想浪费颜料,就抓紧点时间~

总之一句话:胆大心细!

clip_image028

·完成~

clip_image030

·揭掉图案页看看效果吧~

clip_image032

6、 挂起来晾几个小时,颜料就完全干透了,然后就可以穿咯~

干透的丙烯颜料摸起来有点像牛皮纸,但要稍微软一些。

以后就可以和普通衣物一样随便洗了,颜料的附着度是很好的~

clip_image034

·特别需要注意的两道工序:

1、刻图案:不留毛边

2、涂颜料:不徐不疾

·总成本:

纯色T恤10¥+丙烯颜料一管2¥+画笔两杆2¥+常用制图工具(尺子、笔、刀)≤20¥。

·总制作时间:

约4小时。

 

P.S. 另2件作品,吼吼~

No.1

·图案

clip_image036

·完成效果

clip_image038

No.2

·图案

clip_image040

·完成效果

clip_image042

 

2009-6-21

2009-06-13

电子科大考研备忘录

 

这是一篇酝酿已久的文字——为了自己这一年来考研的日子,为了坛子里那么多热心人的无私帮助,为了让和我一样对未来怀有憧憬的学弟学妹们少走些弯路,我将以尽可能全面的叙述展现一个备考电子科大的全过程。

我属于跨校考研,本科就读于一所及其平庸的院校,我是从大三下着手考研,经过一年的复习,最终考上科大电工学院。

由于我们学校考研氛围很淡,关于考研的很多东西我都是靠自己慢慢领悟的,此外,我也得到了很多陌生的好心人的援手,在复习时我就想,要是考上了一定的把我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至少刚刚经历过,知道考研的朋友们最需要些什么。

可复试过后,毕设又接踵而至,又是忙得不可开交。

现在,这档子事终于尘埃落定,我要抓紧时间把这篇类似考研攻略的文字写下来。

不管怎样,你看完它并感觉有所帮助,我就很欣慰了。

闲话少说,这就开始。

第一篇:计划

考研是一件反复性劳动成分很高因而显得枯燥无味的事情,正因为它的重复性如此之高,你很有可能在错误的时间产生虚假的成就感或者虚假的挫败感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因此——计划很重要!

像无数过来人说过的那样,考研必须有三类计划:短、中、长。

我的体会是,短期目标的作用是压倒性的,这是能给你带来直接动力的玩意,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谨慎制定;至于中期目标,则应该是个考核性质的东东,最大的作用是为了给你带来“阶段感”;而长期目标则大而化之,是为了给你的理想、愿望或者抱负找一个栖息地,给你带来某种“使命感”——以上这些解释不可一概而论,但就我和许多考研的战友交流后,大家基本都持有同样的观点,So,你不妨参考一下。

那么,你会问,我到底该制定怎样的短期计划呢?

好吧,我会说一些我的经验,但我必须先陈恳地告诉你:短期计划这个东西灵活性太大,应当因人而异。你当然可以套用别人的,但效果多半不会好,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我的建议是——找一处僻静之所,花个把小时,好好剖析下自己,从学习的真实水平到自己的心态、身体状况,再到外部环境甚至人际关系等等等等,然后做出一份对你自己来说切实可行的计划。这才是上上策!

当然,对于有些人来说这并非易事,但相信我,这些事你迟早要做的,赶早别赶晚,你越早开始着手这个计划,你的优势就越大。

(好了,那些看完这一部分已经对自己的短期计划心中有数的朋友可以跳过本篇的后面内容直接去看第二篇吧~)

嗯,你和当时的我一样,对什么都不放心,总想好好看看考上的人的窍门是什么,总想做到万无一失。那很好,这是很上品的做学问的态度,但,别太过深入,人家的毕竟是人家的,只有你自己的才真正管用,切记。

那么,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所谓经验吧:

大家都知道,考研的复习通常要分为四个阶段,而现在第一阶段已接近尾声,第二阶段也就是暑期强化即将开始,短期计划的灵活性就在于,在不同的复习阶段,你的计划也要做相应调整。

第一阶段(暑期前)

第一阶段没什么好说的,就跟平时在学校上课一样,看书、做题、定期总结,此时要“求全不求快”,你碰到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要放过,一定要全面的通下来;而且由于在学期中,作息时间也很有规律。当然睡眠时间的时间会减少,但复习的日子本来就是会苦些(你应该早有思想准备),至少还不觉得太过枯燥,偶尔还可以去听听某个辅导班的免费讲座什么的,了解一下考研的游戏规则。

第二阶段(暑期)

这一阶段尤为重要,那些考研辅导班习惯将其成为“强化阶段”,所言非虚。

这一阶段的复习就不能太“闲逸”了,你必须做到每过一段时间就感到有所提高才对。我下面详细说说我给自己订的的计划:

1、数学:主干是二李的《复习全市》,每天10页,按章节进行。另外再辅助做另外三本题集(完全是“并行处理”,因此进度缓慢),因为这三本书是按专题来分的,因此我并未给自己强行定量,但每天必须解决一个题型以上。

每周结束,将笔记、错题再整理一遍。

我数学也随大流报了个辅导班,但说实话,数学这门课,的的确确是靠做题练出来的,你做的题量不够,老师讲得再精辟也是白搭。

数学一句话:做题、总结。

2、英语:单词在第一阶段已经通完两遍,现在过第三遍,要主次分明,已经记住的扫一眼就过,不必浪费时间;不会的抄到本上,以3倍的时间看这些单词;还记不住的写到纸条上,揣兜里随时翻看,要是还记不住……那就算了,忽略它。

阅读每天2~4篇,别过于在意速度,要精读,认真分析长难句,还有答题技巧。我当时用的是新东方的《分类阅读 高分进阶》,有些偏难,但我感觉比石春祯的220针对性强些。

翻译一天一篇,作文不定期写(我原打算放在模拟实战阶段再开始写作文,后来发现这种想法是荒谬的)

英语一句话:有重点地反复。

3、政治:我由于对政治这东西极其反感,自知靠自己是摆不平它,只好报了个班,打算跟着老师走。可是事实这一阶段的政治我是荒废了,辅导班完全是填鸭式教学,短短一周内把所有东西灌给你,完全没有喘息的功夫,加之大热的天,那么多人挤在一起听课,你能吸收多少?我反正是觉得完全把我的计划打乱了。

后来的知识点我全部是从网上下载的往年的mp3上反复地听,然后做题才记住的。而且听了往年的录音,我才发现这些辅导班有多扯——几乎跟今年讲的分毫不差,甚至连开的玩笑都一样!So,你如果还没报班,那就别报了,省点钱买书吧。

政治一句话:反复听录音、铺开做习题。

4、专业课:我报的是电工学院,要考信号与系统和数字电路。

信号与系统:招生简介上给了2本书,一本奥本海姆的,一本张明友的。我用的是后者,原因有二:一是此书比较薄(- -III),复习起来省劲些;二是张明友的教材还有一本配套题集叫《复习考研例题详解》,与教材一起使用很有针对性。

但是说实话,这本教材编的并不严谨,还有很多错误,要是让我再来选择一遍的话,我会选奥本海姆的那本(科大自己的学生就是用的这本,而且它的习题也很全面,题解也有卖的),那样的话,对于原理的理解会更透彻。

数电:就是王毓银的那本《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原《脉冲与数字电路》)加配套题解。

专业课的复习相较数学要来得简单些,只需透彻理解“三基”即可,不必花时间钻研太过灵巧的题型。

具体进度按着章节走即可,但最好在暑期结束前把专业课整个通一遍(很遗憾我并未做到……)

专业课一句话:教材+题解,按部就班往前推。

第三阶段(九月~十一月)

主要就是真题练习了,数学、英语找来十年真题,政治找来五年的。其中每一科最好留一两套真题到最后实战模拟。

具体到做题上,第一遍要认真、细致地做,不放过任何一个考点,凡是不会做的都抄下来,加强此题型的训练。

第二遍要定时、连续地完成每套卷子,中间不可中断,培养实战经验。

第三遍(如果有时间的话)再重点巩固自己的薄弱环节,没时间可放入下一阶段。

专业课方面我则找来了往年的电工辅导班的录音和笔记,跟着听了一遍,对考点有了把握;同时又把《例题详解》上的重点题做了一遍。

第四阶段(十一月~考前)

此阶段就是最后冲刺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实战模拟。

数学找模拟套题来做,我用的是二李的400题。

英语我用的还是真题,因为翻看了一些模拟卷,都觉得与真题的水准相去甚远。虽然真题已经做过两遍以上,很多答案已了然于胸,但此时主要是培养做题方法;至于难点、考点在前一阶段已经总结了出来,此时可找专题材料重点巩固即可。

政治此时要把理论框架再梳理几遍,再找些模拟题来练。不必在意答案的准确度,因为那些考研书籍很难做到像国家考研般那样严谨(其实统考试卷出的题也严谨不到哪去,政治这东西本身就是很模糊的……)只需强化考点即可。

专业课买来五年真题,实战模拟。

模拟训练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定时”——比如,上午时间铁定是属于数学和政治的,下午则只能用来进行英语和专业课的复习,要完全模拟实际中的时间表;而且做卷子时万万不可中断,每一个3小时不但要坐得住,还要精力高度集中,以训练自己的实战状态。

冲刺阶段其实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薄弱环节;第二阶段主要是培养临场感觉,提升自信心。这一阶段要以稳定为核心,实在不会做的题就随他去吧,别影响你的心态。

其实这些“阶段论”也不是很准确,每一科的复习进度也都不尽相同,具体如何操作,要视自己情况而定,任何一个“详尽”的答案必然也是错误的答案。

说实话,我写出的这些所谓“经验”自己也并非完全做到,实际中我的许多复习进度并没有真的按着这些“阶段”来完成——计划赶不上变化,没人能像机器一样稳健地执行程序。但,我相信这是个合理的计划,我若真的按此完成,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二篇:心态

这个话题老生常谈了,然而,心态的确是个具有决定性力量的因素,尤其到了后期。

首先是动机,每个人的考研都有自己的理由——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就业、想改变现状、甚至仅仅是因为周围的同学都在考研而赶个潮流……

我的建议是,怎样都好,最重要的是要找个“持久性”的理由,或感性的或理性的(最好是理性的),能给你源源不断的推力。我的理由是感性的:因为我讨厌透了自己学校的呆板与教条,这与我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相去甚远,因此我要去一个“正常”的校园感受一下。就是这么个在旁人看来荒谬无比的理由,给懒散的我带来了考研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接下来,我就谈谈我认为对一个考研人来说最重要的几条心态:

1、理想。这是个奢侈的词,有些人则嗤之以鼻。见仁见智吧,我觉得凡认真考研者,都对现状心存不满,都对未来充满憧憬,有所谓“理想”存于心中,这种人活着不轻松,但却很充实。

2、理性。对考研人来说,这是最可贵的品质,热情带来的动力是巨大的,但却是短暂的,但理性却能给你持续的推力。

3、务实。哦,这是应试教育,你的时间不多,要完成的东西却很多,你得懂得有的放矢,舍得有道。

4、执着。考研绝对是一场马拉松,“始终如一”这四个字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的,能做到的人,心中都怀有一个执着的信念。

5、专注。当你坐在图书馆里埋头用功时,你的收获并非来自你花的时间,而是来自你的注意力有多集中。当你盯着一个公式长达半分钟而脑中却一片空白时,你不是在复习,你是在坐禅。要尽力避免这种效率低下的状况出现,实在不行,就强迫自己每过一段时间就起来走动走动,千万别坐死在那里。

6、克制。考研大概是你所经历过的形式上最为单调枯燥的活动了,大学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别人在High的时候你却在死去活来地背单词、别人在放假都出去旅游的时候你却挤在又热又闷的自习室里做卷子……这些反差,会让你原先坚定的意志动摇,谁让人都有惰性呢?这真的是个很大的难题,那些大话空话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也没有良策,只好说:尽量克制吧。

7、积极。拉着一张苦瓜脸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考研固然很苦,但你要学会苦中作乐。人生难得几回搏?况且有那么多人和你一道前行,这将会是一次值得铭记的经历。给自己找些能让自己乐观起来的理由。而且,考研也需要你主动出击,搜集资料、交流经验等等,积极面对它们将使你轻松些。

8、达观。考研不啻为一场历练、一次考验,你自当全力以赴,拼搏到底;但也不可对自己太过苛刻。结果固然重要,但万一失策也不要一蹶不振、我们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况且考研重在过程,你只要认真坚持下来了,必然大有收获,你花费的那些时间,那些在别人打牌玩网游时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一定不会白费。所以,对自己宽容些吧,不要后悔选择了这条路。

第三篇:身体

效率是干好一切事的前提,而亚健康状态显然不会产生高效率。不幸的是,持续性的高强度复习生活往往会造成你的亚健康状态,身心俱疲、精力涣散;甚至随便来个什么流感你就中招了,到后来复习进度被迫停止、身体也病怏怏的——这可不是划算的买卖。

怎么办?

锻炼身体!

不要以为每天花几十分钟去跑跑步就比别人少投入了多少(的确有这样分秒必争的人,我敬佩他们,但实在无法赞同他们的做法),你是人,不是机器;况且机器也需要维护,你的大脑就更需要休整了。

那么打牌、玩游戏算不算休整?也算,但不算上策。

你的时间宝贵,让有限的休闲时间同时分给大脑和身体吧,一整天都是脑力劳动,你真的很需要些体力劳动。

只要让身体充分运动起来即可,玩什么无所谓,你喜欢的任何一种球类活动、或是简单的跑步、跳绳,只要持之以恒,都能带来良好的效果。

我选择的是跑步:每晚跑个2000米,再稍微做些体能训练,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后来又学会了简化太极拳,每日又加打了一趟拳——对缓解疲劳很有助益~

无论天气怎样,我始终坚持锻炼不辍,一年下来,只得过两次小感冒,并且很快就恢复了——运动使你免于看病吃药,这才是划算的买卖。

这里有个建议:最好别玩那种需要多人参与的运动,带器械的最好也排除掉,只选择那种适合个人、并且徒手就能完成的全身性运动项目(Parkour绝对是个上佳之选,只是那对体能要求有点高)——如此一来,所有的球类运动都该被排除了。当然你若觉得这样一来实在无趣,无法给你每日坚持锻炼的动力,那就痛痛快快地去打场球好了。只是,这样你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叫人或者占场地。

牢记水桶效应吧:除了平衡每门复习功课,你还应该平衡自己的身体素质。

第四篇:复试

这里就开始讨论复试似乎有些为时过早,但由于我刚刚经历过复试,一些细节还历历在目,此时给出的经验必是第一手的,若等到八九个月之后再说,恐怕我已忘得干干净净了;此外这篇文字称为“考研备忘录”,就是要打算写一个整体性的指导,复试如此重要,自然要单列一章。

在此之前,你必须明白一件事:初试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而且,它是玩“硬的”,几乎没有取巧的门路,这就意味着,其操作方法也很“简单”——你只要有个合理的计划、一个良好的心态,坚持到底,you win。

但复试就不同了,除了“硬功夫”外,它还需要一些“软功夫”,一些技巧之类的东东。

这就是国家考研的可爱之处:第一遍淘汰掉“朽木”,第二遍淘汰掉“顽石”。(当然这个比喻有些残忍甚至不近人情,毕竟不管什么考试都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很多落榜的并非没下功夫,或者恰恰相反,但我相信那些都只是个例。)

下面,我就说说关于电子科大的复试环节。由于我是电工学院,就以电工为例吧:

电工的复试分三部分:笔试(200分)、面试(200分)、口语(100分)——总分为500,和初试的总分一样,所以,尽管过了初试你上研的机会大增,但鉴于这50%的复试比重,你最好还是充分准备,毕竟科大是差额复试,而且只要一门不过及格线就直接出局了。

1、 笔试。

复习方法和初试专业课大同小异,就是看书、做题、再看书、做题……我开始的比较晚,三月初才着手,尽管如此,模电(我的复试科目)的教材和题解我也过了3~4遍,真题我至少做了6遍(- -III,这样其实没有必要,我是过于紧张了,别学我)。

复试考的东西都很基础,整体难度跟期末考试差不多,但今年的题量有些大,明年可能会延续这个趋势,所以应在做题速度上多加训练。

“三基”依然是最重要的,千万别去钻那些难题、怪题;另外就是要放松心态,得到复试机会固然不易,但老是紧张兮兮的可发挥不出最好的水平,其实学校本身对于复试的态度很是随意,比如,我进到考场才发现,考研的复试卷子居然没有密封线……(最囧的是,今年的模拟电路的判断题居然有一半的答案直接印刷在了试卷上!)

2、 面试

在我看来,面试才是复试中决定成败的关键。

其实对于笔试,只要你稍微用点心,认真对待了,过线是没问题的。而面试的表现良莠,将极大地影响老师对你的评分,进而影响你的最终总成绩。

而面试的方法又是很灵活的,据我所知,电工的面试有单向的自我介绍、抽题解答;亦有双向的交流问答形式。

问题五花八门,有关于毕业设计的(所以在考前最好将毕设先搭个框架)、有关于本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有关于上研后的计划的、还有一些研究生阶段才会遇到的专业问题;另外你若参加过竞赛会给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但同时这方面的问题也会增多。

因为我是跨校考研,所以问的几乎全是专业方面的问题(概念、定理),但据说若是本校学生而且成绩很好,老师就不问专业转而聊些家常了(- -III)。

下面,我就把我的面试实际过程以及一些经验呈现给大家,以供参考:

我是在一个大组面试,一同参加面试的有26人。面试老师有4个,其中就有我报的老师。

上午9:00开始面试,就在老师的办公室,按序号一个一个进去面试,我是第8号。一个人平均15分钟左右。(按要求应该不少于20分钟,所以面试方式并非一成不变,主要看你参加的这个面试组倾向于哪种方式,有些面试组干脆不问问题,只让从十道题中自选三道做一下,然后再做个自我介绍就完了)

当一个人面试时,其他人就在门口等,这时可以和一同复试的同学稍微交流下,可以消除些紧张情绪(其实大家都一样,每个人都很紧张)。等前面的人出来后也可以问下他(她)老师都都问点什么,有些人会透露点,有些人也会闭口不谈,别去管他,这时候和别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态,不管别人表现出来多么强或是多么弱,全都无视之!

在我等待面试时,就有个南方的小伙(好像还是来自一所211大学)问了我一道概念题,我正好知道,给他比较详细地说了说,没想到他一下就紧张起来了,然后就不住地在那自言自语背这道题,背不下去就又来问我,我最后只好告诉他,这个概念很偏的,老师不大可能问到,结果他还是不放心。这就是典型的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表现,他或许一开始问我是想得到一个否定的答复,这样他就会有“原来大家都不会”的平衡心理,却没想到我恰好会这道题,就一下觉得自己差得很远,紧张就在所难免。其实,我这门课学得也很浅,这道题完全是碰巧撞上了,再问个其他的我也不会。事实情况真的是“大家都不会”。

我想说什么你应该已经很清楚了——无论何时,都不要被他人所影响,你的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一切全都不可信,他们的强势和沉稳或许仅仅是装出来的,你要做的是——全部无视之!当然你要跟他们交流,但只把他们当作萝卜白菜好了:)你要积极地掌握主动权。当你能由内而外地表现出自信时,别人会感受到的。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最好的心理状态,能做到的人不多,但在面试时,这是最可贵的心态。

具体面试时,倒是很快。

我进去后先给老师问了声好,接下来把复试通知表双手交给老师,然后就坐下等待提问。一共4位老师,并排坐在办公桌一边,我自己坐在另一边。

老师先让我做个自我介绍,这个我早有准备,就像背书一样把事先写好的给背出来就行了,注意语速不要太快,最好还能做到面带微笑,这是表现自信的做好办法。

然后另一个老师问我对我报的专业有何了解,我对这个专业其实并不很了解(其实考研的学生对他所报的方向都不了解,要是了解得很好了就不用上研了不是?)但那也要说,千万不能一句“我没学过,说不出来”就完了,老师也知道你没学过,其实是看你的应变能力的。

不管答得怎样,甚至有些跑题,但千万不可闭口不谈!知道多少说多少,要有一有二的说出来。如果说错了就对老师说“很抱歉刚刚那个问题我没有阐述清楚,请允许我再说一遍”——给老师一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感觉。

如果你的自我介绍说的很顺,这一关又没有慌乱,那就能给老师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另外,总时间就那么多,你说的多了,老师问得不就少了?

要是实在回答不上,或老师问的实在很深(他这是在故意试探你,看你的诚实程度),你就要现略微沉思一下,然后说“实在对不起,我对这个问题了解的不是很透彻,还望老师指教。”通常情况下老师就不再深究了。

最后,老师还会问下你的毕设情况。千万不可说“不好意思,我还没开始做。”其实我们都没做毕设,但没做也要有个大概的思路(所以在复试前最好先把毕设的架子给搭起来),实在不行,可以把你以前做的某个课程设计说出来。

万一他问了一个有关毕设的而你又回答不上的问题,你可说“很抱歉老师,这几个月我主要专注于备考复试,毕设还仅仅只做了个提纲,具体细节还有待填充。我保证待复试一结束就全力投入毕业设计,请老师放心!”

无论在说任何问题,都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这样整个下来,中间加上思考、停顿的时间,大概需要15-20分钟,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结束时,别忘了感谢各位老师。

最后,我必须说的是,这仅仅是我这个复试小组的复试过程,换一个组或许就不一样了。而且我把过程说的这么行云流水,无比顺畅,那是因为我是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一些教训而总结的,我只是把对大家有用的、应该尽量做到的东西说出来。

其实没几个人能把这些都做得很好,就算是所谓牛人他也是人而已。

尽己所能就好。

3、 口语

口语考试彻底出乎我的意料。我在备考复试时几乎有1/3的时间给了口语,还到处找英语角练习,到最后考试时,居然不到3分钟就搞定了,而且考官还是一边吃着午饭一边跟我对话(口语复试时中午不间断),场面与我设想的相去甚远。

后来与同去的考生交流,大家的一致看法是:口语纯粹就是走过场。

所以,在准备复试的时候,口语部分切不可投入过多,敢张口说就成了。

鉴于口语也是复试的组成部分,我就将电工的情况介绍一下:口语考试形式是“抽话题对话”,即两个考生(完全是随机组合)从几十个话题(都写在纸条上,装在一个大信封里)中抽一个,准备2~3分钟,然后进考场(其实就是一间小会议室),递上证件、用英语报上自己的号码和话题,接下来两人就可以围绕话题自由对话了,规定的是5分钟,而我这一组讲了没3分钟考官就说“all right”了,最后考官再问每人一个问题,都是超简单的,你只要开口说就没问题。

以下是我针对“抽题对话”题型事先准备的模版(省略号处视情况填完整即可),考电工的同学可参考一下:

A:Hi ,friend !Nice to meet you !

B:Nice to meet you ,too !

A :Do you hear about ............?

B:Yeah ,that's a focus discussed by many people .

A:Absolutely !So ,how do you think about it?

B:Well,as far as I am concerned,the things that ............is complex,you know. We all talk about it,but actually we can see a little part of the whole thing .

A:Exactly !The phenomenon we debate is thought-provking .Personally ,my view on............is that ,............ .What's your opinion ?

B:Oh ,as I see it ,my view is .............

A:Okay,I see what your mean. You have put it in a special way .Good job! Besides,I wanna put it another way. As you know ,nowadays ,.............

B:Of course! That's just what I was thinking ! If I understand correctly ,things like that is .............

A:That's right! I do see eye to eye with you on this point .So let me put it in short ,.............

B:Yeah,I couldn't agree more about what you just said. Besides that ,I wonder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

A:Sorry ,I'm afraid I didn't catch you.Could you repeat the question ,please ?

B:Oh,never mind ! It's not your fault .Let me put it slowly .Listen,how do you think about ............?

A:Okay ,I got it! Well ,what I really want to say is that ,.............So ,what's your opinion ?

B:Mm~ There is something in that .Sometimes I think .............

A:Interesting !In a word ,.............

B:Totally ! So it seems like there must be someone spend time to research it deeply .

A:Yeah.Well ,glad to meet you and talk with you !

B:Oh ,me,too! Good job!

A:See you ,friend !

B:See you ,have a good day!

(OVER)

结束语

至此,这篇备忘录大概可以告一段落了。

其实,我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但这次就算了吧。一是作为一个学理工的,我的叙述能力实在有限,好多东西心中有数但就是不知该如何有效地组织成语言说出来,万一文不达意了岂非误导了读者?二是这篇文字已经不短了,我想能耐心看到这里的人也都有些不耐烦了吧,真抱歉我实在没什么好的文笔,不过我说的都是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用,但,我相信它一定会对大多数考科大的人有所帮助。

我最近在坛子里逛了逛,发现写这种东西人寥寥无几,其实去年也是如此,当时我就想,要是我考上了,一定把自己的经验全无保留的写出来。我想抱着和我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吧?可为何文章不见几篇呢……有些同学也发牢骚说,考上的家伙们都是过河拆桥之辈,全都忘了自己当年在迷雾中的那种窘境,只顾自己,一旦上研就再也不来论坛。

我想说的是,凡事都有原因,不可能人人都是自私自利之徒吧?

当然这是这是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不愿花自己的时间做那些看上去与自己无关的事。

但另一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就是考上研的人并没有“松”下来,你上研后是要帮导师搞研究的,因此很多导师在复试过后紧接着就给了你一堆材料让你自学,开学时还可能要考核——这些,都是玩真的,直接关系到你上研后的学业。再加上你还要做毕业设计等等杂事——相对于写一篇考研攻略的东西,这些事情的优先级要高得多。

其次还有一些心理上的因素,考过研的人都认为:对于考研,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踏踏实实地复习,坚持到最后,一定可以成功,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攻略”。

确实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研的确是件“简单”的事情。它不像搞科研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考研的劳动多是反复性和积累性的。你只要循序渐进地走、并且在别人忍受不了这种枯燥的生活而放弃时挺住、最后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就一定可以摆平它。

“天道酬勤”放在考研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

所以,别再怨天尤人了,走好自己的路就行了: )

呵呵,我或许是比别人闲了那么一点点,或许是受惠于太多的人而自己的感恩之心多了那么一点点,这篇计划中的备忘录也终于写完,不知它能否如愿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在看此文的朋友,如果你觉得它对你有那么一丝帮助,不要谢我,那是我的荣幸;只请你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刻,同样施以援手。考研不易,能一道走过,便是缘份。

衷心祝福所有认真备考的朋友,好运!

 

2009-6-13

2009-06-06

单比特错误

作者刘宇昆,以后我会关注他。

在认识莉迪亚之前,泰勒的人生那个和大多数人的一样,充满一长串日积月累下来的名字。年奇怪的泰勒那时还不懂,名字,其实是记忆的标签。

——“后来呢?”“后来就没没有了,”奶奶说,“他们就幸福的生活着,直到永远。”“永远?”“当然了.”在奶奶给他念《睡美人》之前,泰勒一直以为每个故事的结尾都像他父母讲的那样:“他们生活下去,有时候还能感到幸福,就这样一直到死。”

——泰勒和别的小孩一样躲着那个新来的男生,因为那孩子个头比他们都大,而且盯着谁都一副要动手打架的模样。但是那天,杨太太的美术课上只剩下泰勒旁边的一个空位子,于是他和欧文拉斯特就这样成了最好的朋友。

——泰勒望着她,一直到音乐结束。他刚刚要开口要他跳舞,她的约会对象就到了。原来爱上一个人真的只需要半个钟头,他想。于是他把“安珀·莉亚”这个名字写在小纸条上,用铝箔封进啤酒瓶,用尽力气扔进长岛海湾里。

——从他看到渔人码头旁边晒太阳的海豹那天起,旧金山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

——在咖啡店即兴表演的时候,他念了一首叫《诱惑,迷恋,欲望与专一》的诗。他不明白为什么在场所有的女人听了都放声大笑,直到坐在欧文后面的女生指给他看了杂志上的香水广告,他才恍然大悟。莱娜·莱曼和泰勒的约会持续了整整连个月,她最喜欢的香型叫嫉妒。

——泰勒本不知道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叫什么,不过他搬进新公寓之后在厨房里发现了一本别人丢下的星图,旁边搁着一盆新鲜的橘子。于是每当他想到天狼星的时候,舌尖便会传来一丝甜意。

泰勒第一次看到她,是在离他家两条街远,专卖有机食品的“完全食物”超市背后的垃圾箱旁。当时,他绕到哪里是找几个纸箱,好把刚买的纯天然土豆和散养鸡的胸肉装回去(塑料袋和纸袋都不符合那家超市的环保理念。)

她正站在垃圾箱旁,两手举着一大罐刚过了保质期的橄榄对着阳光看。她穿着深蓝色棉背心,可以看见肘弯处的褶皱与凹陷。被太阳晒得褪了色的绛红色头发盘在一边,用一只黑色发夹别住。几粒雀斑让她苍白的面孔多了些生气与色彩。

她转过头来,把橄榄罐子放到她翻出来的一堆东西上面。她嘴唇开裂,一看就是只顾抽烟,把医学统计数字当笑谈的那类人。她眼镜的颜色让人想起飞蛾的翅膀。她要微笑了。他心里明白。他想看看她的牙齿是不是雪白而又参差不齐的。

泰勒觉得他是自己见过的最美的女人。

“你们知道他们丢到这里的东西起码还能放一个礼拜,是吧?”他招呼她过来,“来帮把手。”

是的,她是在微笑。

据我们对记忆的了解,无论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的回忆,比如晚餐的菜色,还是对可能发生但是并没有成为现实的事情的印象,比如某个时过境迁之后才想起来的有力反驳,或是对那些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物的回忆,比如阳光如何让天使的眼睛熠熠生辉,这三类记忆在神经元层次上都采用了同一种编码方式。所以我们要动用逻辑与理性,还要增加一个间接层次才能把这三者区分开来。这对那些相信现实建构于记忆上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困扰,因为你如果无法分辨这三种记忆的话,那你就可能被诱导相信任何事。

哲学与宗教之所以有慰藉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二者能帮助人们将这三种记忆区分开来,让他们能够把握住那脆弱的真实的现实。

当泰勒还很小的时候,奶奶是他最亲近的人。因为他的父母认为讲给孩子听的必须是成人眼中的事实,奶奶则不一样,她会用圣诞老人、复活节小兔子和上帝来弥补他的知识空当。另外,他的父母总是很忙,并且过于正经,而奶奶则是从容随和,能让他开心。她趁泰勒父母不在的时候带他去过几次教堂。他喜欢那里的歌声和彩色玻璃窗。他还记得坐在那个巨大而空旷的房子里的坚硬的长凳上,偎依在奶奶身边,感觉无比安全。

奶奶的去世让泰勒悲痛万分。不过像大多数成年人那样,长大之后的他只能大致的记起孩提时代的眷恋有多强烈。他和很多人一样错误地将成熟与有价值画上等号,于是便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幼时对她的爱缺乏力量与深度。

但在奶奶过世之后,泰勒长久以来一直被一段记忆所折磨。那是奶奶某次来看他时发生的事。当时他大约五岁,正和奶奶在厨房里的餐桌上玩某种棋类游戏。他兴奋的晃着腿,老是踢到她的小腿。奶奶叫他别闹了,但他不肯听话,只是咯咯笑着。最后奶奶冲他皱起眉头,吓唬他说再这样她就不玩了,这是泰勒就叫她下地狱去。

在泰勒的记忆里,他能看见她的表情瞬时僵住,脸色苍白,然后便开始流泪。他记得自己只见她哭过这一次。他同样的记得自己当时是如何的茫然不知所措。他的父母不怎么在乎宗教,所以对他来说,地域这个字眼并没有太多的神秘感与力量,只是模糊的知道那是个让人不愿踏足的地方,和阴暗的地下室和更加阴暗的阁楼差不多。奶奶在流泪,但他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这让他感到很恼怒。

甚至到十几岁的时候,泰勒还在为这段记忆内疚。对他来说,这代表了他在面对自身的残忍和无知,在质疑自己本质上是不是个好人时所感受到的恐惧与焦虑。如此轻易的让一个爱自己的人受这么重的伤害,这让他深感不安。

有一天,泰勒翻看一本旧的家庭影集时,在里面找到了一张老屋厨房的照片。他惊奇的发现,那个小厨房的中间是料理台,根本容不下他记忆里的那张餐桌。

发现这个记忆错误后,他又回忆起了一连串的事情。现在他想起来了,他们总是在饭厅里用餐,而且要下棋的话也总是用起居室里的咖啡桌。折磨他这么多年的记忆根本就不可能属实。那个场景肯定是他自己以某种方式想象出来的。

他觉得要解释真相到底如何并不困难。奶奶的去世一定给了他内疚与被抛弃的感觉。在这种混乱之中,他借用从故事书里看来的一些元素,凭空造出了这段记忆来惩罚自己。任何失去至亲的孩子都可能产生这种幻想。认识到这一点,奶奶哭泣的场景便逐渐淡出了他的记忆,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了。

泰勒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抓住虚假记忆中唯一的破绽,从而用理性来分辨真实与虚幻。对他来说,这似乎是长大成人的标志。

尽管他也承认,伴随这一发现而来的是一丝伤感。尽管这段记忆是生造的,但他毕竟是自己对奶奶的爱的一部分;现在它丧失了真实的光环,好想奶奶的某一部分也随之逝去,余下的只有无以名状的空虚。

泰勒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开心果冰淇淋出自洛斯阿达马镇的多拉冰淇淋店。因为就是在那里,空调的凉风吹着他的后脖颈,阳光从满是灰尘的百叶窗缝隙照进来,他们分享着一小杯开心果冰淇淋,就在这时,利迪娅对他说:“好啊,我当然愿意,就这么定了。”

一个月前,他把她从“完全食物”超市的垃圾箱里捡来的橄榄、面包和葡萄汁搬回公寓。其实她也住在那栋楼里,就在他下面一层。她房间里仅有的几样家具都是硬纸板做的。,上面蒙着菜单,看上去像简约主义戏剧的舞台布景一样。利迪娅在地板上摊开一条毯子,于是那天下午他们便在她那十二平米的单人公寓里来了一次野餐。他们就着瓶子和葡萄汁,利迪娅把面包掰开递给他。

“圣餐,利迪娅的手艺。”她的口气好像在说:“卡拉布里亚风味鸡块,我奶奶的家传秘方”似的,完全不像是在开玩笑。然后,她从罐子里给他拿了颗橄榄。

奶奶最后一次带他去教堂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所以他现在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答。可是他想要留在她身边望着她的脸。尽管她只偶尔露出笑意,但泰勒可以感觉到她神色中弥漫着的某种喜悦,如同扑面而来的热浪一般。

他给她讲自己的工作,如何在银行做数据库程序员,又说到他晚上如何在笔记本上作诗,然后来到烟气腾腾的咖啡馆里,在那些有着同样梦想的男男女女面前朗诵。他告诉她那些在自己生活中分量最重的名字,还有名字背后的故事。他暗自赞叹她的面容,并惊讶于自己竟如此为她着迷。

泰勒也问她一些问题。他想了解自己意中人的人生,还有她所积攒下来的那些名字背后的故事。

利迪娅长大的地方叫新坎顿,是分散于从波士顿到纽约的高速公路沿线的无数远郊小镇之一,这些小镇基本上都大同小异。父母给她起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在她出生之前就过世了的外祖母。小时后妈妈叫她“豌豆荚”,因为她生的圆滚滚的,又喜欢阳光,他爸爸则叫她“小公主”,因为他觉得所有的父亲都会这么称呼女儿。

初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她的父母开始吵架,等到尘埃落定之后,爸爸想让她继续用利迪娅葛蒂这个名字,而妈妈则希望她改名叫利迪娅奥斯坎莱。她的暑假都在亚利桑那州把爸爸的新家度过,他晚上与朋友聚会的时候也会把她带上。他们叫她“小鲨鱼”,因为她扑克打得比他们还好。学校里的女生都叫她“郝利迪”,因为她最喜欢的是红色。而男生没给她取绰号,因为就他们所知,她还没吻过谁。

到了高中,她成了“嗑药的利迪娅”,而且很受男生欢迎,不过完全不是出于什么像样的理由。至于她妈妈用来称呼她的那些词儿,她宁可不去回想。有一天,她搭一个男孩的车来到波士顿某处建筑前,那里有很多人在车道边怒气冲冲地挥舞着横幅和标语牌。她孤零零的走进去的时候,他们冲她喊得那些话让她发抖。过后,她躺在白色的小房间里醒过来,一位护士叫她不要理会外面那些杂音,想象自己是“一位勇敢的青年女性”。

她昏睡过去,然后突然惊醒了,感觉房间在摇晃。从那一刻起,她的人生便彻底改变了:因为双眼颜色如同飞蛾翅膀的天使安伯列降临了。

泰勒当时听得还不是太明白,于是利迪娅告诉他,天使降临的时候不会像大多数目击者描绘的那样与被拜访者交谈。天使降临所带来的震撼纯粹来自天使本身,因为天使正是上帝的分身。

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虽然利迪娅的人生并没有并没有充斥着非同寻常的苦难,但到那时为止所遭遇的种种失意与背叛也足以磨灭教会灌输给她的那一点信仰。在她的世界里,上帝原本同中微子一般毫无意义。但是那时她仰望着天使,感到安伯列的光芒穿透她的双眼,充满她的心房。那痛苦的感觉是如此光荣,她根本连合眼的念头都没有动过。她之前对于任何事情的理解根本都是不正确的,也是无关紧要的。安伯列的光辉照亮了她父母之间那些令人窒息的沉默,照亮了名为高中生活的那些令人自卑、迷惑和绝望的混乱。这一切都在那光芒里变得清晰明了而又合乎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变得美丽了。

那一刻,利迪娅脱胎换骨。她被对上帝的爱所充满,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说无上帝之处即为地狱,而与硫磺和烈火无关。

听完利迪娅的叙述,泰勒终于发现是她的什么让他如此动心——他在她脸上看到的那种幸福,过去人们称之为“蒙恩”,蒙恩之人可以免于恐惧。恐惧源自得不到满足的欲望,而上帝的存在,即使是通过天使降临这一途径,也足以使欲望在她眼里变得毫无意义。天使降临后,她心中仅存的恐惧便是害怕被上帝抛弃。不过,既然得到上帝救赎的唯一条件是爱上帝,而在体会到天使降临所带来的巨大喜悦之后,利迪娅不可能不爱上帝,所以他注定被拯救。

利迪娅终于知道自己是谁了——她是获救者之一。这不是说要她戒掉毒品的粗口,也不是要她成天穿着白袍子上街去往各家的门缝底下塞小册子。这只是意味着她可以继续她的生活,而未来她做一切时自然会充满喜悦,因为她热爱上帝。

泰勒之所以会爱上利迪娅,是因为他看见了上帝的光辉。虽然中间经过了利迪娅的折射,但仍然让他如痴如醉。

他带利迪娅去参加诗歌朗诵会,利迪娅就这么认识了他那些在乌烟瘴气的地下室咖啡馆里聚会的诗友。在聚光灯结成的光茧中朗诵的时候,泰勒会在周围的昏暗之中找寻利迪娅发光的面孔,还有她的红发形成的光晕。听到他读诗的时候她会微笑,而他喜欢那种微笑。

因为在他眼里诗的抑扬格和上帝的羔羊也没多大区别;因为她身上带着肥皂与阳光的味道;因为她说想和他一起去看星星的时候是认真的;因为当她嘲笑说“然则”的人时她叫他去拿字典,结果他发现它果然有那么个用法;因为他总能在她笑之前几分之一秒预见到。

一开始,泰勒的朋友们听了利迪娅讲自己与天使安伯列的故事之后都一时无语,但后来他们便很快喜欢上了她,因为她与他们想象当中那种声称见过天使的人完全不同。她的酒量比他们都好——即使欧文也要甘拜下风,虽然这家伙现在还是一副喜欢摩托车胜过坐办公室的样子——而且她喝多了之后会对泰勒挤挤眼,说:“你小心了,我要一口吞了你。”

利迪娅周日不上教堂。她从来不去的原因是因为那里没有任何他需要的东西。再说她的故事会让城里大部分教会觉得难看。她带他去的是那种见过天使的和想见到天使的人的聚会。地点通常在教堂或图书馆的地下室里,有好多折叠椅和不新鲜的咖啡,同时也充满了自暴自弃和从励志书里剽窃来的词句。泰勒常常怀疑参加这种聚会意义何在,直到他看见利迪娅叙述自己经历是脸上的神采为止。

在其余的日子里,他们下班之后就在城市的街道上游荡,有时也会开车去附近一些太平洋岸边的小镇。他们的谈话毫无禁忌又相当随意。做这些事的时候,泰勒望着利迪娅的脸,希望自己也能相信上帝。

从泰勒在垃圾箱旁看到她开始,到她一边喂他吃开心果冰淇淋,一边答应嫁给他的那天为止,这一个月的时间是泰勒人身中最幸福的时光。

唯一的问题在于,他还是不信上帝。

从洛斯阿达马镇回来的路上,利迪娅在副驾驶座上睡着了。公路很平直,也没什么车。泰勒打开车上的定速巡航系统,好伸展一下腿脚。他伸手去握利迪娅的手,并转头去看她熟睡的样子。

后来,他努力回忆事物发生后的感觉。那时,他看见座位旁的利迪娅正在慢慢走向死亡。她头下脚上的被安全带绑在座位上,脊背扭曲成一个看上去难以置信的角度,变形的车顶压住了她的双臂。泰勒惊奇的发现,自己对自己的痛苦没有任何印象。

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他的两条腿都骨折了,而且照他脸上和胳膊上的烫伤来看,当时他这一侧的车体肯定已经被烫的滚烫,。等他在医院里恢复到自己可以坐起来的程度时,他得知失明的左眼永远不会痊愈了。

即便如此,泰勒在那段时间里的全部记忆也只有利迪娅是如何从容安详的告诉他,她要死了,她一点痛苦都没有,她会在天国里和他再会。

然后她睁大眼睛,说:“你好,安伯列。”

泰勒在座位上扭动身子,试图看见她看到的东西,尽管他心里知道这样是徒劳的。他被方向盘卡住了,几秒之后便不再尝试。他后来为此悔恨不已,因为就在他的视线离开利迪娅的几秒里,她的生命结束了。

要是泰勒信教的话,他可以从利迪娅要与他在天国重逢的承诺之中得到安慰,也可以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上帝,一直到自己能够像约伯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为止;但是泰勒并不相信天国与上帝的存在。

泰勒同样无法以一个非信徒的方式释怀。因为他对利迪娅的爱来自她内在的光辉,而除开利迪娅所告诉他的之外,他无法为这种光辉提供其他的定义和解释。他所爱的就是她的信仰。

要继续做一个非信徒,就意味着宣判利迪娅的欢乐全是幻觉,而这完全摧毁她给他留下的回忆之中的精华。而变成信徒则要求他在他头脑中除去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藩篱,将看起来似乎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作为事实来拥抱。利迪娅在的时候,只要他们还相爱,他便可以拖延时间,不必马上做决定,但她的死令他不得不作出抉择。

痊愈之后,泰勒疏远了朋友,辞去了工作,拔掉了电话线。

他所要做的,就是尽力搜集和那次事故相关的资料,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并非易事,因为事故调查员并没有查出多少东西,还有大量空白有待填补。不过泰勒并不缺少时间。

“程序员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厘清变量与数值是如何通过间接层次相互对应的。”泰勒读道。

变量之于存储器,就如同名字之于人脑。可以给一整段存储器空间冠以一个变量,这样便无需对每一个字节进行个别操作。变量可以指代任何东西——阀门参数、社会安全号码,或是一段清空硬盘的子程序。

不幸的是,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某个变量所指向的数据是否存在,以及是否与变量所声称的一致。在比特这个层次上,无论是哥斯达黎加的蝴蝶的数量还是澳大利亚外海热带风暴的速度,看起来都没太大区别。

这一点困扰着所有程序员,因为绝大部分程序对正确性所能做出的那一点点保证完全系于变量的有效性之上。要是你能让计算机误以为某个为空值的变量指向的是什么有意义的数据的话,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为了让程序员不至于无法区分确凿无疑的事实和光怪陆离的灾难,变量类型系统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嵌入到编程语言当中的数学构造,可以确保某个代表节流阀的变量不会指向别的什么东西,比如说汽车目前的加速度。类型系统以绝对可靠的秩序来抚慰程序员,让他们不至于因为面对混沌的比特海洋而发疯。

像很多现代的汽车一样,泰勒车上的定速巡航系统也是由运行在微型计算机上的专门程序控制的。

这个程序能否正确运行显然至关重要。编写它的那个细心的程序员非常清楚自己的工作成果直接关系到他人的身家性命。不仅如此,他使用的编程语言也拥有无比强大的类型系统,甚至在数学上可以证明,无论编程者有多么狡猾或粗心,只要某段程序通过了类型检测,那就可以肯定,它永远都不会把某个被定义为油量的变量指向控制换挡的子程序。在比特的世界里,这似乎无懈可击。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当初泰勒有充分的理由把汽车托付给定速巡航系统。

“两千年以前,”泰勒继续读下去,“大致是在耶稣生活的时代,在仙后座天域有一颗衰老濒死的恒星,它在一个冬季的夜晚爆发,成了一颗超新星。”

这次爆发令无数质子与中子高速飞离那颗恒星的残躯,我们把它们成为宇宙射线。其中大部分注定要在虚空中穿行,直到时间的尽头。我们不必为它们的命运介怀。

但其中一个质子在黑暗中旅行了两千年,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七月的白天来到了地球。它穿透了离子层,优雅地避开了地球磁力线,随后遇上的逐渐浓密的空气也没有怎么降低它的速度。本来它会勇往直前,一头扎到加利福尼亚的沙漠里面,但是某样东西挡住了它的去路。

那一瞬间,利迪娅正在安睡,泰勒的视线正从路面转到利迪娅身上。睡梦中,她脸上的蒙恩之光依然如故。就在这一刻,他们的车拦截了那个自古代死亡恒星逃逸的质子。

它根本没留心那层金属外壳,塑料合成材料更引不起它的注意,于是它径直上前,有那么一阵子看起来似乎要继续旅行下去了。但它遇上了一个微小的硅晶体,于是两千年以来,它头一次对固态物质发生了兴趣,决定把它里面的电子撞出一些来。

那个硅晶体是某个电容的一部分,周围类似的电容和晶体管数以万计,它们都属于某块集成电路,而这块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内存,它上面运行的程序正在控制泰勒的汽车。无论从哪个层次上来看,这些电子的缺失都微不足道,但是这一点点就足够了。

失去了那些电子之后,本来表示“1”的某个比特现在就成了“0”,这个比特正好是分配给某个变量存储单元的一部分,于是那个本来是用来存储节流阀参数计算子程序地址的变量指向了燃油的流量值,两者之间正好差了1024个字节。

这正是那段程序极力要防范的那种类型错误。用来代表子程序的变量永远都不该指向一个具体的数值一旦发生了这种事情,那其他一切都不在是不可能的了。

“我想她。”泰勒没有争辩。

“那不算真正的信仰。”欧文这么说,而不是叫他停止发神经,好好过日子,这一点让泰勒很感激,“就算你成功了,就算你看见了一群唱撒那的天使也一样。”

“你又不信教,怎么知道真正的信仰是什么样的?”

“不用信上帝我也知道你这样行不通。你相信上帝是因为你爱利迪娅,可你还没有任何体验,心里就已经把信上帝视为错误了。你是在强迫自己把认定的谎言作为事实来接受,这个坎儿你是过不去的。”

“你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泰勒说,“我是要去亲身验证一下,否则光有对信仰的合理解释又有什么用?”

欧文摇了摇头,“要想找到一颗暗星,直接去看它所在的位置是看不到的。你得望着边上一点,让他被你的眼光不经意扫到。有些东西是经不起刻意检验的。”

“那就加一个间接层次。”泰勒对旁边的仙人掌说。他视野里的色块和光影一阵恍惚,稳定下来之后才发觉自己在和仙人掌对话。他乐了。我在这坐多久了?感觉像是已经过了好几天。天快黑了,晚上会很冷的。

“你总是想得太多。“仙人掌说,这回换了个嗓音。

“利迪娅,是你吗?”这是个好兆头。他想。首先来的通常是幻听,对吧?不过那声音听上去不像利迪娅。太遥不可及,也太纤细,像一只玻璃口琴。于是他四下张望,看能不能看到天使。

“你觉得我脑子坏掉了。”不应该用这个词。问题就在这里。他得找到合适的说法。

他想给她解释记忆变量、单比特错误和类型系统。他要告诉她,他试图得到和她一样的体验,目的就是为了能和她重逢。可是他又渴又饿,头晕目眩,所以他只是说:“我想你。”

夜色之中有些亮光在朝他移动。他静候那种光明穿身而过的感觉,那种确信事情会好起来、会得到爱与救赎的、压倒一切的感觉。他等着头脑中的壁垒崩塌的那一刻。

亮光停在他的面前,其中现出了几个人影。他们的头发被光晕环绕,轮廓由火焰勾勒。让他有点吃惊的是,光想并没有他预期的那样强烈。盯着看的话眼睛会受不了,但并不像莉迪亚描述的那样。这是哪几位天使?

“大概是因为我现在只有一只眼睛了。”他对自己说。

“没事了,”欧文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们把他抬到警车的后座上,然后开始漫长的返程。

接下来,他试过了药物,可是效果并不能持久;冥想让他除了疲倦之外别无所得;他在书上看见过电击疗法,但没有哪个心理医生答应帮他。“你不需要治疗。”他们告诉他,“回家读《圣经》去。我可不想丢掉执照。”

他甚至还去了教堂。不过他们的信仰在他眼里是虚的。坐在教堂里的长凳上,鹦鹉学舌般地唱赞美诗,听那些空洞无物的布道——他从这里找不到任何感觉。

我想要相信,可是做不到。他也试着寻找过有类似经历的人,但他们的脸上没有利迪娅那样的光辉。你们自以为有真正的信仰,但那不是货真价实的,比不上利迪娅。

欧文从来没有说:“早就告诉过你会这样。”

后来,欧文设法让他回到了咖啡馆里的夜间诗会上。他觉得那些诗糟透了。为什么没人为那种光芒的缺失写诗?为什么没人感叹记忆中的持久,还有既脆弱又难以攻破的类型系统?为什么没有人描写无法拥有信仰的痛苦?

于是,泰勒又在银行里找了一份数据库编程的工作,而且重新开始写诗了。他甚至还发表了几首作品。朋友们带他出去庆祝,他既兴奋又愉快,后来有个看上去与莉迪亚完全不同的姑娘不介意他脸上的伤痕,把他带回了家。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

“史蒂芬妮。”她答道,然后把灯关了。从此之后,在他的记忆中,她就是“一点也不像利迪娅的史蒂芬妮”。

他的人生终于可以继续下去了。

“叫利迪娅进来吃饭好不好?”杰丝从厨房里重泰勒喊。

泰勒还在起居室里清理早先生日聚会剩下来的最后一点纸盘子、纸餐巾和爆掉的气球。他下了楼,走进车库。门开着,他可以看见利迪娅躺在门前的草地上,望着冬夜的天空。

“小家伙,吃饭了!”他一边走过去一边说。

“我再多呆一会儿好不好?”
他坐到她旁边的草地上,“外面凉下来了。你在等着看什么吗?”

“我在看天狼星,它离我们有八点六光年,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光是八年零七个月之前射出来的。我今天八岁了,妈妈说我早出来了九个星期,是夜里生的,所以我想等着看有我的那会儿从天狼星出发的光。”

“有你的那会儿?”

“你给我看的书上说的,记得吗?”

他差点要提醒她说,她出生在夜里并不代表她一定是在夜里怀上的,还好他及时打住了——现在还不是谈某些细节的时候。

“这倒是值得的。”他说。

于是他们就一起等着,稍微有点发抖。现在还是初冬,但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会有个寒冬。泰勒有时会想念加州温暖的冬天。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我床底下有那么多灰尘了。”利迪娅说。

“为什么?”

“书上说流行最后会变成灰尘。我的房间在阁楼上,离流行比较近,所以灰尘就比你和妈妈的房间多了。”

他看着她,爱意不可遏止。她很像他,理性,头脑清楚,不畏惧现实。她的童话里面有星尘,但是和魔法无关。她也不信上帝,这让他很开心。和他一样,单比特错误也不会出现在她身上。

“要是你们让我再催一次,今天晚上就谁都别想吃饭了。”

杰丝站在车库门口,背后门厅里的灯光给她的轮廓罩上了一圈光晕。

“瞧啊,妈妈像天使。”利迪娅起身跑向灯光。

泰勒在原地多留了一会儿。他在看天狼星,还有其他那些在夜空中燃烧、爆发的恒星,那些星光的发源地离这里的距离远近有别,时间各异。他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处在质子和光子的轰击之下。它们同时到达,但可能各自诞生于怀上利迪娅的那一刻,他自己出生的那一刻,圣奥古斯丁窃梨的那一刻,耶稣殉难的那一刻……他感觉有些晕眩。

安伯列选择了在这个时刻来拜访他。

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泰勒被上帝的爱所充盈,以至于发起抖来。上帝的安排之美令他啜泣。他知道了为什么他会遇到利迪娅,为什么她要死去,为什么他在此之前无法亲近上帝。他衷心希望能永远追随那光辉,他渴望能进入天国。这就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因为通过拥有与利迪娅相同的体验,他终于可以和她在一起了。回想他和利迪娅相爱的情景甚至好与堕入爱河本身。他的类型系统正在瓦解。

但是有一个细节不对头。

他记得安伯列出现之前他正在看天狼星。在那一刹那,天狼星似乎变亮了一点点,几乎察觉不到。那只是一下微弱的闪烁,可能出自任何原因:大气层的一次扰动,飘过的一丝云彩,或是眼睛玩的一个小把戏。

同样的,也可能在八点六年以前,就在怀上利迪娅的那一刻,天狼星上出现了一次耀斑。也许由此产生的一个质子在这些年里飞越了虚空,罔顾路途之中的任何事物。难道它不会穿过地球的电离层、同温层、云层和飞鸟的翅膀?难道它不会最终在那个冬夜飞进泰勒的眼睛,钻进他的灵魂深处,同时决定在路过下丘脑的时候,把几个电子撞离原位?

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偏差,不过一比特而已。但这就足够了,足够让他分辨真实与虚幻。

一旦他意识到这点,安伯列便消失了。类型系统完好无损。

这时,泰勒知道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他注定要在余生中回忆那种狂喜,那种对上帝的热爱,那种相信上帝的美好。他曾经信仰过,尽管只是短短一瞬;他曾经与利迪娅重逢,然后又会归无上帝之所在。他将永远铭记那个瞬间,也将永远不会忘记,正是那个单比特错误给了他这段记忆,然后又夺走了它的真实性。

他将生活下去,有时候还能感到幸福,就这样一直到死。

【END】

2009-06-04

To remember a history never TRUE

     很早就打算在今天写点什么,可提起笔却又写不下一个字,对于历史,我们能说些什么?又有什么资格去说?

     时间按着熵增的方向飞奔,过去的种种都已成定局,无法改变、无法考究、无法重复论证,只能演绎。

     过于久远的历史由于面目模糊而令人信服,因为这样的历史听起来像评书一样情节曲折而不具威胁。

      我们的学者也乐衷于讲这样的评书,况且我们的历史还真不是一般的长,料很足,慢慢抖。

      那些不够久远的过去呢?

      它们正被埋在地下,慢慢地腐烂着,假以时日,就会变成化石或者别的什么人畜无害的东西——那时,人们就可以将它们挖出来,爱怎么玩怎么玩,不必担心受到污染。

       What a fucking history.

       纪念历史是天底下最荒谬的事情。

       那我在干嘛?

       我不是纪念历史——那个和现在一样疯狂的年代、那个见鬼的太阳照常升起的六月清晨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是的,我对此丝毫不感兴趣。

       我是来缅怀一群人,这群人由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办了一件错误的事情而被永远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再压上一座五指山山上再盖一座雷峰塔。

       我缅怀他们是因为我觉得若是早来到世上20年,我大概也会和他们一样被扫进垃圾堆。

       ……真是狂妄,我哪有那样的勇气。

       最近看了陈楸帆的《鼠年》,一种异样的相似感又从后脊梁冒了出来。个人命运在时代的车轮下真是太过渺小,每个人都只能一窥他所处的时代的冰山一角,甚至,你连这种作井底之蛙的机会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敢于为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抛弃一切的个体生命就显得异常厚重。

      无论你会怎样评价这样的生命,你可以说他们幼稚、肤浅、不识时务、自取绝路;但他们的生命正是以这种令人至今不敢直视的方式结束而比任何一个苟且偷生的个体显得有质量。

      况且,无论是你,还是我,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评价这样的生命。

      那么,就让一切托辞都见鬼去吧,此刻,我要将这碗酒洒向地面,再一如既往地吹响号角。

                                                                                                                               2009年6月4日

 

 

(P.S.附上一篇文章,写于去年此时,来自一位网友。他写出了许多我想说的话,再次感谢他。)

他们都是好孩子

                                   ————纪念一个和一群理想主义者

六月,在这个即将过去的月份里,纪念的是八十年前出生的一个孩子和十九年前死去的一群孩子。

“切,你好年轻哟!”四十八年前,1960年11月1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来访的切·格瓦拉时这样对他说。那一年,格瓦拉32岁,还是一个青年人,青春洋溢,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但已经是革命英雄,游击战争大师,古巴第二号人物,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

五年后,1965年,格瓦拉放弃了在古巴的所有领导职务,远赴非洲和南美,继续他拯救贫苦大众的世界革命。两年后,1967年,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巴耶格兰德小镇附近负伤被俘,两天后遇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四十八年后,2008年6月14日,格瓦拉诞辰80周年之际,一座铜像在他的出生地阿根廷罗萨里奥市揭幕。这座高4米,重2.7吨的铜像, 由阿根廷雕塑家安德烈斯·泽内利铸造,由包括7.5万把铜钥匙的各种铜制品熔化后制成,原材料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捐献,以体现格瓦拉希望在全世界实现社会公正的梦想。没有鲜花和礼炮,没有政府官员的剪彩,也没有热闹的纪念大会,切的八十岁生日,就这样在安静中渡过。

十九年前,一群年轻人的声音曾经在广场上振聋发聩。十九年后,天下太平。当天最吸引人眼球的新闻,是华能的董事长李小鹏将出任山西省主管能源的副省长。当天的国人,正忙于抗震救灾,忙于歌颂救灾事迹,忙于圣火传递,网络上偶尔出现几篇纪念的文字,但旋即被警惕的网站管理员删除,发帖者被警告,严重者封掉ID。事情仅限于此,人们基本上相安无事。

前年,北大的孔庆东来我们学校做学术报告,在简短的宾主寒暄客套之后,他做了这样的开场白“在座的各位同学,我深深羡慕你们。青春是美好的,你们每一个人都正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美好青春,而我的青春却是残缺的……关于青春的所有光荣和理想、美好与希望,随着一九八九年那一声枪响,一切都戛然而止了。”没有一丝矫饰,不带任何妥协,前所未见的风范,真诚和勇气扑面而来。时空仿佛在瞬间被定格,我至今都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刻,学术报告厅内拥挤的人群,孔老师坚定而温和的目光,台上陪座的那位副校长脸上尴尬的表情,台下年轻人迷茫的眼神,还有关于“一声枪响”究竟为何物的窃窃私语。昆德拉说,人与强权的斗争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或许是我太懒惰,也或许是头脑中的反射弧太长,非要等到纪念的正日子过了好久,才记得写关于他们的文字。而且我得承认,把他和他们放到一起纪念,要冒很大的挨骂风险。在中国,这些年来,围绕着他和他们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方向,早已形成了观点鲜明、尖锐对立的两个派别,早已有数不清的争论激烈上演,而且还在继续上演。

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阵线鲜明,堡垒坚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参与其中的每一方都激情澎湃、热火朝天,每一方都引经据典、积极论证,每一方都立场坚定、固执己见,每一方都坚信自己守护着真理、守护着正确。于是,每一次争论都在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每一次吵闹到最终都无疾而终,偶像被解构成口号与名词,理想被贡上祭坛化作绝对的圣物,真实的他和他们离我们渐渐远去,有血有肉的人被异化成了一个个冰冷的政治符号。热情参与其中者,也渐渐忘记了自身作为自然人的属性,投入到集体固执、集体狂热的洪流之中。

格瓦拉变成了“共产主义”和“平等”,十九年前的学生变成了“民主”和“自由”。右派攻击格瓦拉是红色恐怖和战争贩子,左派嘲笑学生幼稚、“以爱国始,以祸国终”。每一方似乎都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每一方也都有足够的理由去捍卫自己的偶像。

然而今天,我不想再继续这些。针对这些理想,这些政治理念,自然有喜欢争执的人去争执。现在,我要纪念的,是理想主义者,是人,是他们高贵且不可复制的生命。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很少有谁会为保尔的这段名言所动容了,至少不会像三四时年前的年轻人那样。那场风波,以及紧随其后的苏东剧变,不可避免地深刻改变了这个国家、这个政党、还有所有的国人。在那之后,无论共产主义,还是民主自由,理想都已经退居身后,稳定成为第一关键词,物质和欲望被刻意放大,消费时代开始艳俗地向人们走来。

1973年,身处牛棚中的顾准,在每天劳动之余,思考着这个国家和它立国思想的命运。在和友人的信件讨论中,他谈到“17世纪以来,有两股革命潮流,一是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这两次革命导向典型的资本主义。一是从1789年和1870年的法国革命到1917年的俄国革命的潮流,它们在法国,导致了两个帝国和五个共和国,然而它们同时展示出消灭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趋向。”然后他又提出了两个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1、革命取得胜利的途径找到了,胜利了,可是,“娜拉走后怎样?”  2、1789年、1870年、1917年,这一股潮流,走了它自己的路,可是还有另一股潮流,两股潮流在交叉吗?怎样交叉?它们的成果可以比较吗?前景如何?

三十五年过去了,顾准的问题,真诚倔强的顾准所提出的问题,谁能解答?如果没有人回答,还是让历史自动回答吧。我们都身处历史之中,我们终会看到答案。

有时候我在想,是否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经历了五千年历史中无数朝代更迭、帝王统驭捭阖、宫廷阴谋权变、朝臣朋党倾轧之后,在遭遇近代百年屈辱、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以及十年文革之后,依旧保持了太多的政治热情?为什么这热情足以让我们在历次危亡关头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拯救国家、拯救民族,却不能让我们在太平之世消除理念的偏执、避免权力的异化、调节制度的僵硬?

或许,十九年前,是上天对中国命运的刻意安排,自那以后,那些热情,那些理想,无论多么美好,都被小心翼翼的打包收好。中国太古老了,中国太复杂了,中国又太贫穷了,无论哪一种理想,于大部分国人看来,都没有吃饱穿暖来得实在,都显得那么遥远且奢侈。我们还远没有资本。

政治,这十九年来的中国政治,与忙于争吵的两派全然无干,与理想无干,它只属于功利主义。权力在暗箱中由少部分人操作,表面都是光鲜的,内里又是怎样,作为生斗小民,我们不得而知。这些年来,稳定被摆在首要的位置,然而又有多少罪恶,假稳定之名以行之?

十九年来,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规模膨胀了十倍不止,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反复宣传的大国崛起,都让普通中国人感受到某种快慰和兴奋,尽管他们的生活与梦想与此无干。

于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十九年后出现了:千年不散的封建传统、后极权社会的政治模式和处在原始积累时期的市场经济,这三者的奇怪组合,能否继续延续中国的奇迹,并最终支持这个国家走向崛起?

以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环境来推动的经济增长,真的能够永保优势?后极权的政治模式真的能使国家长久稳定?经济和政治的转型,真的靠功利主义就可以独力完成?我们真的不再需要理想主义者?美好的理想,终极价值,普世价值,真的可以永远回避?娜拉走后怎样?这个国家的命运将如何?中国将向何处去?我们将向何处去?

在这个下着小雨的阴沉下午,我思考着这些问题,并怀念那些身后寂寞的理想主义者。隔一道铁栅栏和爬山虎翠绿的蔓藤,寝室对面是一个幼儿园,不时传来孩子们唱儿歌的稚嫩童声。十九年前,我们比这些儿童还要小,十九年后,一代人已经长大。我们是迷茫的一代,我们物质优裕,却普遍缺失掉了理想和激情。

或许,理想主义者注定无法完美,注定有许多缺陷。因为理想指向于未来,指向于未知,没有谁能完全把握未来,更何况未知。格瓦拉的革命理论,还有他的实践主张,都有很多不成熟和欠妥当的地方,有些甚至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此周总理就曾毫不客气地批评过。同样,十九年前的学生,他们的主张也多少显得急躁虚浮和不切合实际,在那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容易被外人和不怀好意者利用。

然而正如鲁迅所言,有缺点的战士终归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苍蝇。强权和暴政从来不会自动克制,剥削者和压迫者也不会主动让渡利益。面对苦难和压迫,面对黑暗与不公,他们明知不敌,却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化为一座山,成为一道岭。他们处在下风向,却高昂着头,屡战屡败,依然屡败屡战,展现着单体生命的韧性与顽强。他们的剑或许尚未铸好,仓促应战,只能拿着简陋的武器,他们的剑术或许尚未练成,战斗中难免伤及无辜,但这些都丝毫无损于他们的伟大。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那些强权和剥削者如芒在背,小心翼翼的不敢过多触犯人民,被迫让渡利益,被迫改善被压迫者的生活。如果有谁把这几十年来西方世界的进步全部归功于资本主义,把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进步全部归功于党,那么他或者违心、或者幼稚。

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依旧深深的热爱他们,深深的受到他们的影响,并被他们所鼓舞、激励。他们无时不刻都在修正着我的灵魂,使我努力朝正确的方向前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在我个人身上,我想切的影响体现得更多。“我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  切的这句名言,是我听到的所有关于同情心和人道主义最质朴也是最美的话语。

激情、勇敢、坚定,对苦难大众的热爱、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恨、对物质和权力的警醒、对强权的决不妥协、对自由的追求,切身上的这些品质,都为我所深深向往和极度迷恋。甚至于我一直在认真筹划的毕业后自行车穿越全国的精神流浪,也脱胎于切的南美大陆之旅。

1951年,骑着一辆破旧漏油的老式摩托车,23岁的切和他的朋友亚柏托历时半年完成了穿越南美洲的壮举。在这一过程中,他极大地开阔了眼界,见识了南美大陆的辽阔壮美,也见识了底层民众的淳朴善良和悲苦生活,还有当地统治者和国际资本矿业公司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压榨。太多的不公平让他决定为实现全世界的社会公正而奋斗,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革命,交给贫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在旅行过程中,切写下了著名的《摩托日记》,在日记的结尾,他这样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从那以后,切开始了为实现社会公正而奋斗的职业革命家生涯,直至生命的终点。

萨特这样称赞切————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人。

我还要感谢我的朋友ewine,作为同龄人,他让我感受到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高尚和美好。在他那里,我受到了另一种全新的启蒙,修正了从前的一些偏见,也有了更客观的视角。从他身上,我遥想十九年前那群热情而真诚的青年们的全部风采。

保持客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往往习惯于先入为主,用已有的理念和思想来判断这个世界,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简单,很多时候,看似截然相反、完全对立的两件事物,却往往互相纠结、并最终殊途同归、朝向共同的目标。左和右,是否将如顾准所言,最终走向交叉、合流?中国的命运又将如何,有没有一种全新的第三条道路?

或许,我们更多需要的,是激情过后成熟思考的理性,是不温不火、长期坚持的耐心和毅力,是对缓慢变革、渐进改良的坚持和容忍,是认清现实、承认现实却又不安于现实,在怀揣理想的同时和现实做出妥协的勇气。而这一切,都与犬儒和功利主义者无关,与麻木者和苟且者无关,只有理想主义者,在真正成熟之后,才能够承载这样的重担。“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切这样说。

只要左派不是固执的要求回到从前,右派不是五美分党的基地;左派继续坚持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右派始终保持对自由和宪政的向往,左右合力,监督掌舵者对国家这艘巨轮的驾驶。那么,无论前路有多难,我想中国还是有希望的。

生命如同一篇诗歌,重要的并不是它有多长,而在于它有多美。

这句话是对这些理想主义者最好的解读。他们都是好孩子,他们死于青春,死于理想,死于他们所钟爱的事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他们的灵魂必将高高盘旋于人类精神世界清澈高远的天空,成为我们在黑暗年代中固守希望、固守光明的力量之源,引领我们在坎坷的命运之路上奋然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闪开,让我歌唱格瓦拉!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