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4

独立阅读与公民责任

    王小波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罗素说过,不加检点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如此说来,有多少人正在虚度年华呢?


    我知道有很多,很多很多。


    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这是一个资讯暴涨的年代,每天你都要主动、被迫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室内有电脑,室外有手机,你总能连接到网络,互联网如影随形地跟着你,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尽管大多数时候你乐得享受这样的便利。


    我曾自认为对网瘾是个较有自制力的人,可某日我沉浸在Google reader中长达6个小时还浑然不觉!另一日,我翻墙访问YouTube,很久没来了,于是很happy地狂点链接——那天我至少看了50个视频——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才觉察到到这是一种病态的行为,我根本不可能记住耗在YouTube上的那几百分钟我都看了些什么!


    还有,过去的大半年,我用手机上网,其中有30%的时间用来登录校内。(插一句,现在的校内早已是个不思进取的社区,一开始从技术上它就是抄袭Facebook,但至少那时还有内容,而现在看看校内,上面都是些什么东西……要么恶俗、要么和谐,稍微有点价值的东西都是炒人家的冷饭!)对于这样一个毫无责任感的山寨货,我居然保持着每日登录的忠诚,我唯一能给出的安慰就是,这是跟我的朋友们进行沟通的一条通道——但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看来,这都是极其缺乏说服力的借口。


    这些行为很典型地为“不加检点”作了注解。


    我不得不承认,网络已经不再是我获得信息的有效工具了,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独立思考空间。木遥也写过一篇文章(这里),说到现在人们的阅读已经加速趋向离散化,变得支离破碎——从先前的捧着一本书到快捷地看打印出的一片片独立文章,到网络时代的节选段落,再到微博上的只言片语……我们一次可以听到无数的声音,一眼望去满是庞杂的资讯,我们自我感觉很充实,认为世界尽在掌握。


    可一旦拔掉网线,我们就会感到失去了思考的支撑,脑海中一片茫然,之前的千百个声音还在耳边回响,但你却分辨不出任何有意义的语句。


    Google reader中漫长的阅读跳回现实后,我就是这种感受。这就是把阅读肢解后的恶果。


    互联网先驱者之一J·拉尼尔在新书《你不是一个配件》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的确蕴含着无匹的资料和智慧,但网民作为个体则不可能以一种高效的方式获得这些资源,相反,数量庞大的网民正是这些资源的提供者,他们像群居昆虫一样整日忙碌,随波逐流,自发维持了网络本身的稳健性,由于这种独特的结构,互联网整体上开始体现出一定“智能”,而寄居其中的网虫们却越发变成一种“零件”——这幅图景简直就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的21世纪版本。


    这个事实让我感到非常惊惧,我感到必须有意识地与互联网保持距离了。


    让网络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绑架。


    当然,这都是老生常谈,我还在这里喋喋不休,可见我感同身受,心有余悸。


    另一件事是关于富士康事件带给我的震撼,其中除却悲剧本身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外,还有另一个相关现象令我不吐不快。


    富士康十一连跳后,我周围的同学在谈论这件事时开始出现各种奇谈怪论,有的极尽荒谬,有的毫无良知,有的居然至今都位未曾听闻此事!(或者很不屑一顾地表示对此事懒得去了解)我对此表示诧异时,人家还振振有词:每年IT行业都那么多人自杀,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听了都想抽丫挺的。


    发出类似声音的貌似还不在少数——我觉得很悲哀,为这个行业、甚至为我们这个国家的明天。


    电子科大在国内也算是通信、电子领域的人才基地了,这里的人出去后大多会进入行业内的名企或者研究所工作,假以时日就会成为管理层的骨干,换句话说,行业未来的走向,就会被这样一群人左右。


    这样一群人有着怎样的道德准则,未来那个行业就会有怎样的道德准则。现在,他们对弱势群体的生命毫不关心,未来这个行业就依然会是个漠视生命的冷酷机器。


    其实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存在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公民自己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脱不开干系。


    “莫谈国是”历来是天朝明哲保身的不二之选,但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一个公民,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思考能力的人类,怎么能心安理得地做到沉默是金?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们是没有话语权的,说了也白说。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话语权很关键,它意味着言论的重量。但话语权是争取来的,不是靠老爷们施舍的,你受到不公正待遇总想着忍气吞声过去就算了,下一次还是如此,一来二去你就慢慢打消了发出声音的念想,老爷们都拿你当受虐狂,你也开始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受气筒——并不是抗击打能力加强了而是你彻底麻木了——这时候你还幻想他们赏给你一个所谓“话语权”,痴人说梦吧?


    当然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多弱势群体来说,发出声音是要担风险的,弄不好就“被**”了,对于他们的沉默,我认为可以理解——他们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但他们表达自己的风险却最大。


    对此,我觉得我们应承担起为他们说话的义务。


    话语权其实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多少的问题,我们至少受过所谓高等教育,也号称是大学生,我们的话语权要比这个国家的许多弱势群体多一些(虽然现在大学生也几乎已经成了另一个弱势群体- -III),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承担的风险要比他们小很多。如果我们再不发出声音,其他人就更没有理由站出来了。


    退一步说,就算大多数情况下讨论这种话题都是在做无用功,但至少它会对你本人有意义,表达和沉默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你总是保持沉默,不置可否,最终必然会被其他人的言论裹挟而去,因为你失去了基本的怀疑功能;而勇于表达则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清晰地看到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当有人歪曲事实时,你就可以明辨真伪——当然若你对真伪问题毫不在意,也好,那就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有人说我就乐意说不痛不痒的话,反正挂了的人和我非亲非故,我干嘛吃饱了撑的去关注他们?面对这号人——用韩寒的话说——必须竖中指。


 


Something on the way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