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2

换个角度作画


《在黑暗中绘画》买来数月,今天终于看完,那么厚一本书,讲的东西其实只有一条——改变观察的方式:不要想象、不要「推理」,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为什么?因为普通人很难转变已有的思维方式,亦或者说,每个人其实都是戴着一副扭曲现实的眼镜在观察这个世界,并且为观察到的事物贴上想当然的「标签」——直线、圆环、一片叶、一棵树。

不过,这种取巧的观察方式却对绘画起到了致命的负作用——它会在你作画的时候严重干扰对场景的临摹。哪怕一个学过绘画的人,也往往会犯下「所绘非所见」的错误。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作者提供了两个看似胡闹却扎扎实实有用的技巧:

1、如果是临摹一幅画,那么把原画倒转180度。此时你看到的画面是很令人费解的——很好,这会使你的大脑停止「贴标签」的举动,也就是说,那种对真实观察结果的干扰不复存在了。接下来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把看到的一切原样画出即可。画完后再把自己画倒过来,啊哈,效果棒极了~

我亲眼看到一个几乎是零绘画基础的孩子用这种方法临摹出了一幅在我看来水准很高的画作——而且用时也很短。这说明这种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2、对于真实场景的速写,作者建议了一种网格玻璃的捷径来帮你恰当绘制具有透视效果的画面。方法很简单,在你的双眼和景物之间放置一块带有网格的透明玻璃;然后找到一个基准点(确保每次的观察方位都一样);在你的画纸上也标上同样的网格线作为参考;开始作画吧,把你看到的一切都画下来。注意,景物的起止位置还有相对角度都要严格按照它们在网格的坐标系中的方位来临摹,哪怕你画的时候感觉「不对劲」,不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想,仅仅是临摹,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仿佛你是一台照相机一般。

从某种意义上,它会使得绘画的乐趣大为降低,不过与其让初学者长时间在各种透视理论的迷宫中摸黑前行,不如先给他们一个足够直观的结果。其实这个方法古已有之,据说达·芬奇也曾研究过。我看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例子,有些初学者连基本的静物边线都打不好,可是他们居然用这种取巧的方法画出了非常靠谱的场景透视图。

西方人真是天生的理论狂,即使绘画这种具有浓厚非理性因素的技艺,他们也会发展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技巧」,而且你不得不佩服,这些技巧,很多时候确实挺实用。这本书的译者在译后记中表达了对实用技巧的异议,认为西方的绘画缺乏深刻思想,像毕加索这样的更是肤浅,他认为唯有国画、水墨这样的写意绘画才是大艺术。我不懂艺术也不晓得孰高孰低,可是我觉得所谓绘画,其最初的动机就是临摹这个世界,把你看到的美好的景物「定格」在画纸上,现在有了照相机,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这个任务,可是在不远的过去,这一切只有画家才能胜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有一种方法,把临摹现实这个关键的难题给化解了,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2 条评论:

  1. Thanks designed for sharing such a good opinion, piece of writing is
    fastidious, thats why i have read it completely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