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6
2013-12-04
Mathematica 模式匹配实验
2013-11-27
2013-09-08
雾中绿光
今天去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小说在几年前看过,那时候印象比较深刻是书中开头的那一段话,就是尼克的父亲对他说过的,你的生活是建立在很多人不曾有过的机会之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一点。乍看之下,这段话仿佛与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关系不大,但事实上,这段话是全书的核心,理解了作者在这里埋下的伏笔,就理解了为何作品的名字叫做「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不是「可悲」的盖茨比,或是「可怜」的盖茨比。
盖茨比与尼克以及那些出身上层的人不同,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充满了穷苦和冷酷,他能走到如今这一步,简单了说,完全是靠着不屈不挠的个人拼搏,但仅仅道出这一层,还远远没有表达出作者真正想说的话。
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如此一个充满了个人理想和斗志的人,如何为了爱情——那个时代似乎满地皆是却人人忽视的东西——奋不顾身。甚至为了一个虚幻的爱情信念,不惜粉身碎骨——盖茨比的了不起,正在于此。
这其实也是作者本人——菲茨杰拉德——的个人经历的某种写照。这种经历并非简简单单一句「红颜祸水」就可以解释的了的。他笔下的盖茨比,正如他本人,才情四射、心高气傲,但与其他那些在事业上亨通万里同时又能在情场左右逢源的家伙不同。他们对于爱情的投入和执着,也是非比一般的,而这种执着,又是在当事人本人很可能了解到自己的投入不会有对等的回报的情况下做来出的。
这么说似乎是在表明盖茨比或者菲茨杰拉德均为爱痴情的那种人,他们的确痴情,但又不是全部,他们其实清楚他们所爱的女人并不真心爱他们——有人说他们不知,但我以为以他们的智商,认识到这一点很自然——他们的执着,与其说是为了一个女人,不如说是出自本身对「爱情」的信念。
这种信念并非凭空冒出来的,它是建立在自己人生转折的关键点上。对于盖茨比来说,与黛西的相识,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从此后,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正如黛西家岸边的那盏绿灯,指引着他,使他在最难的时候,没有垮掉。这盏心中的绿灯,帮他克服了重重困境,让他得以走到今天,成了一个人物。而他越来越觉得,在得到了一切后,那盏绿灯,他的生命之源,他必须获得它。这个信念,他虽不甚明了,但他必须让它在心里坐实。
于是,盖茨比就犯了这辈子最要命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把黛西本身,当作了那盏绿灯。
这种蠢事,干过的人很多,但意识到真相后,及时收手悬崖勒马就是了。但盖茨比就不一般,他其实在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幻梦,电影中,当他和黛西分隔五年之后终于重逢之时,在那座大宅里,他忽然冷冷说了句,可惜现在有雾看不到那盏绿灯了。以他的聪敏,在那一刻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倚,并非眼前的这位佳人,而是心中对那种美好情愫的憧憬,他的一切生活意义,离开了这份憧憬,便成了空中楼阁。
他的确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如作者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为了这份期待,他心甘情愿活在这种虚幻里。当他对尼克一再强调,「过去其实可以重现」之时,难道不也是在说服自己么。那时候,其实是盖茨比最苦痛之时,为了一幅自己已经看清了它的虚假的画面,他需要以多么大的勇气来强迫自己去继续欣赏它啊。可他又不得不去做,对于盖茨比来说,虽然他挥金如土身家万贯,但他自己最清楚,他什么也不是,这就是为何汤姆说道我们(指黛西和他)与你盖茨比从根本上就是两路人之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要挥拳相向了。他是在恼汤姆吗,不,他是在恼自己,因为汤姆点破了隔着真相的那一层纸,让他和她迥异而真实的一面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那时,他终于确信,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可是他依然不肯放手。这,正是小说开头所说的那段话的伏笔。他是一个洞察世事,同时也不谙世事的人,他选择相信一些东西,而忽略另一些东西,他是个既自负又自卑的人,他情愿去坚守的一些事情,或许是出于执着,也或许是出于无奈。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几乎可以用小说开头的那段话来解释。
盖茨比,说白了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不愿示人的小小角落,只不过我们对此无动于衷,而盖茨比认准了就不放手,死也不放。这才是盖茨比的非凡之处。
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时,尼克终于看清了这一切缘由的脉络,于是,父亲的忠告重又在耳边响起,尼克也明白了,盖茨比其实并未失去一切,那个他始终坚信的东西,那盏绿灯,也始终在他心中,发出忽明忽暗的幽光。
So we beat on.
2013-08-23
《沉默的大多数》全书摘记
这个夏天在Kindle上读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深为小波的文笔所折服,下面是我整理的读书摘记:
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还盼着变聪明。 -- loc. 44-45.
在社会伦理的领域里我还想反对无趣,也就是说,要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据我的考察,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的幽默。就是在我呆的这个社会里,什么都收获不到,这可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 -- loc. 48-51.
在这个领域里发议论的人总是在说:这个不宜提倡,那个不宜提倡。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被提倡。要真是这样,就不如不活。 -- loc. 53-54.
属于沉默的事用话讲了出来,总是这么怪怪的。 -- loc. 81-81.
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样四下漫延着。 -- loc. 82-82.
话语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想要证明说话者本身与众不同,是芸芸众生中的娇娇者 -- loc. 107-108.
好在人不光是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这是我人性尚存的主因。 -- loc. 116-117.
所谓文学就是:先把文章写到好看,别的就管他妈的。 -- loc. 118-119.
至于文化革命,有几分像场集体性的癔症,大家闹的和心里想的也不是一回事。 -- loc. 134-134.
这是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 -- loc. 150-151.
选择了说话的朋友可能不相信我是自愿放弃的,他们会认为,我不会说话或者不够档次,不配说话。因为话语即权力,权力又是个好意思,所以的确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争夺“话语权”。我说我是自愿放弃的,有人会不信──好在还有不少人会相信。主要的原因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我觉得不够有意思。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着贫乏症。 -- loc. 157-161.
对这种改变我有种强烈的感受,有如丧失了童贞。这就意味着我违背了多年以来的积习,不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了。 -- loc. 198-199.
我还不致为此感到痛苦,但也有一点轻微的失落感,我们的话语圈从五十年代起,就没说过正常的话。 -- loc. 200-201.
如今我投身其中,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它正常了,二是我疯掉了,两者必居其一。 -- loc. 201-202.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 loc. 209-210.
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 loc. 212-214.
这不意味着我不会说话──在私下里我说的话比任何人都不少──这只意味着我放弃了权力。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做不存在 -- loc. 215-217.
现在我负有双重任务,要向保持沉默的人说明,现在我为什么要进入话语的圈子;又要向在话语圈子里的人说明,我当初为什么要保持沉默,而且很可能在两面都不落好。 -- loc. 220-221.
社会科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发掘沉默。就我所知,持我这种立场的人不会有好下场。不过,我还是想做这件事。 -- loc. 225-226.
沉默的说明总是要滞后于沉默。倘若你问,我是不是依然部份地保持了沉默,就是明知故问──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决定了要说说昨天的事。但是要慢慢地说。 -- loc. 230-231.
倘若说大陆上全体中国人就只爱老婆或老公,别人一概不爱,那又透着虚伪。 -- loc. 235-236.
其一,完全按照话语的逻辑来生存,实在是困难得很。其二:创造话语的人是一批假正经。 -- loc. 239-240.
我也要挤入那个话语圈,虽然这个时而激昂、时而消沉,时而狂吠不止、时而一声不吭的圈子,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来就没教给人一点好的东西,但我还要挤进去。 -- loc. 251-253.
我对那些歌舞本身并无意见,但是看过二十遍以后就厌倦了 -- loc. 263-263.
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会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 loc. 278-280.
某个人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这三种快乐,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这种同情我为那些被剥夺了“有趣”的人保留着。 -- loc. 286-287.
在生活的其它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 -- loc. 296-297.
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这些人想要这样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说得更确切些,是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 -- loc. 311-312.
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 loc. 317-317.
假设我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 loc. 332-333.
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然而,你劝一位自以为已经明辨是非的人发展智力,增广见识,他总会觉得你让他舍近求远,不仅不肯,还会心生怨恨。 -- loc. 339-341.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许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 -- loc. 345-347.
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而我能够这样想,只说明我是幸存者之一。 -- loc. 353-354.
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从汉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人就是这么生活的。 -- loc. 357-359.
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 -- loc. 361-362.
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 -- loc. 367-367.
照那个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疾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 -- loc. 393-395.
福柯,颇有古希腊的遗风,是公开的同性恋者,未听说法国人要拿他点天灯。 -- loc. 408-409.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 loc. 415-416.
知识分子的批判火力对两类人最为猛烈:一类是中学生;另一类是踩着地雷断了腿的同类。这道理很明白-别人咱也惹不起。 -- loc. 430-431.
现在的知识分子都学乖了,只管呼吁不管干,并且善用一种无主句:“要如何如何”。此种句式来源于《圣经。创世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真是气魄宏伟。 -- loc. 442-444.
那么我只能凭思维能力来负这份责任,说那些说得清的事;把那些说不清的事,交付公论。现代的欧美知识分子就是这么讨论社会问题:从人类的立场,从科学的立场,从理性的立场,把价值的立场剩给别人。 -- loc. 459-461.
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 loc. 475-476.
在那年头死掉的知识分子,只要不是被杀,准是觉得赶不上好年头了。而活下来的准觉得自己还能赶上 ——当然,被改造好了、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人不在此列。 -- loc. 481-482.
因为狂信,人就不想讲理。我个人以为,无理可讲比尸横遍野更糟;而且,只要到了无理可讲的地步,肯定也要尸横遍野 -- loc. 495-496.
我也有个人的操守,从不逾矩,其依据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也是一种信念 -- loc. 507-507.
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其他所有好处加起来,都要大得多啊。 -- loc. 511-512.
说到马基雅弗利,一般人都急于和他划清界线,因为他胆敢把道义、信仰全抛开,赤裸裸地谈到利害;但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他的评价不低,赤裸裸地谈利害,就接近于理智。 -- loc. 527-528.
在古希腊,人最大的罪恶是在战争中砍倒橄榄树。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 -- loc. 539-540.
信仰是重要的,但要从属于理性——如果这是不许可的,起码也该是鼎立之势。 -- loc. 541-542.
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 -- loc. 555-556.
认真地思索,真诚地明辨是非,有这种态度,大概就可算是善良吧。说具体些,如罗素所说,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这该是种美德吧 -- loc. 563-564.
任何一个知识分子,只要他有了成就,就会形成自己的哲学、自己的信念。 -- loc. 573-574.
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啊,要把这件趣事从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给阉了……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 -- loc. 575-577.
对于学者来说,研究的结论会不会累及自身,是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在学者周围有没有花剌子模君王类的人。 -- loc. 602-603.
老师教诲我们说,搞现代史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治史的原则,二是党性的原则。这就是说,让历史事实按党性的原则来发生。凭良心说,这节课我没听懂。 -- loc. 616-618.
中国的学者素来有卖大力丸的传统,喜欢做妙语以动天听。这就造成了一种气氛,除了大力丸式的学问,旁的都不是学问。在这种压力之下,我们有时也想做几句惊人之语,但痛感缺少想象力。 -- loc. 628-630.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只从诚实的一面理解是不够的,还要从狡猾的一面来理解。 -- loc. 641-642.
面对公众和领导时,大家都是信使,而且都要耍点滑头:拣好听的说或许不至于,起码都在提防着自己不要讲出难听的来——假如混得不好,就该检讨一下自己的嘴是不是不够甜。 -- loc. 645-647.
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 -- loc. 695-696.
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从此迷失在万花筒里,直到碰上了钉子。 -- loc. 697-698.
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 -- loc. 708-710.
因为我是柔顺的,所以领导上觉得让我怎样都成,甚至在病得要死时也能乐呵呵。这是我的错误。其实我没那么柔顺。 -- loc. 738-739.
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 loc. 740-740.
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索。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故此,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这句话讲得是非常之好的,只是讲得过于简单。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种写作或计算都可以超越人类。 -- loc. 749-751.
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这位老师的胸襟之高远,使我终生佩服。 -- loc. 767-768.
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 -- loc. 781-783.
我认为,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此种标准我称为智慧的标准 -- loc. 789-791.
倘若说到世道人心,我承认没有比中国文化更好的传统——所以我们这里就永远只有世道人心,有不了别的。 -- loc. 814-815.
知识分子的语言的确应当斯文些,关心的事情也该和大众有些区别。不过这些事对于知识分子只是未节,他真正的职责在于对科学和文化有所贡献;而这种贡献不是仅从道德上可以评判的,甚至可以说,它和道德根本就不搭界。 -- loc. 824-826.
我觉得知识分子就该是喜欢弄点学问的人,为此不得不受点穷;而非特意的喜欢熬穷。假如说安于清贫、安于住筒子楼、安于营养不良是好品格,恐怕是有点变态。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和自己过不去,就是和爹娘过不去。再说,咱们还有妻子儿女。 -- loc. 851-854.
痞是不好的,但其根源不在道德上。真正的原因是贫乏。没有感性的天才,就不会有杜拉斯《情人》那样的杰作;没有犀利的解析,也就没有昆德拉。作家想要写出不同流俗之作,自己的头脑就要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再丰富些,而不是故作清高就能解决问题的。 -- loc. 872-874.
这使我感到,仅用言辞来证明自己比对方道德优越,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因此有时侯人们的确很难抑制自己的行动欲望。 -- loc. 911-912.
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唯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 -- loc. 948-950.
伦理道德的论域也和其他论域一样,你也需要先明白有关事实才能下结论,而并非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只要你是个好人,或者说,站对了立场,一切都可以不言自明 -- loc. 1004-1006.
你要明辨是非,就要把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都搞清。这是最高的智慧,绝不是最低的一种。这件事绝不轻松,是与非并不是不言自明的 -- loc. 1018-1020.
争论中有一方总在暗示着传统学术统治的魔力,并且说,在中国这个地方,离开了这种魔力是不行的。 -- loc. 1081-1082.
科学家和圣贤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但寻求知识,还寻求知识的证明。不幸的是,证明使知识人人可懂,他们就因此丧失了权力 -- loc. 1098-1099.
实际上,没有一种科学能经得起歪曲、滥用。但有一些学者学习西方的科学,就是为了用东方的传统观念来歪曲的。 -- loc. 1140-1141.
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我对自己所在的文化有所批评,这是因为我生活在此地,我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有批判它的权利。 -- loc. 1145-1146.
坦白地说罢,在洋鬼子的S/M密室里有什么,我们这里就有什么,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恐怕不能说是偶合。 -- loc. 1219-1220.
有些M在密室里说自己是条虫子,称对方是太阳-中国人不说虫子,但有说自己是砖头和螺丝钉的。这似乎说明,我们这里整个是一座密室。光形似说明不了什么,还要神似。 -- loc. 1221-1223.
他(孟子)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 -- loc. 1240-1241.
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 loc. 1260-1261.
罗素先生就说,他赞成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这话还是有点绕。我觉得西方的智者有一股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自己往聪明里弄的劲头儿。为了变得聪明,就需要种种知识。 -- loc. 1305-1307.
总的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如此看来,东西方两种智慧的区别,不仅是驴和马的区别,而且是叫驴和骟马的区别。 -- loc. 1316-1318.
东方文化里所有的一切,那边都有,之所以没有投入全身心来研究,主要是因为人家还有些别的事情。 -- loc. 1359-1360.
在乌托邦里,很难找到感觉自己不幸福的人,大伙只是傻愣愣的,感觉不大自在。 -- loc. 1393-1393.
我想用刽子手比喻喜欢、并且想当哲人王的人,用被打量的人比喻不喜欢而且反对哲人王的人。 -- loc. 1401-1402.
实际上,自从有了真正的科学,科学家表现得非常本分。这主要是因为科学就是教人本分的学问,所以根本就没出过这种狂人。 -- loc. 1418-1419.
针对个人的意淫虽然不雅,但像一回事。针对全世界的意淫,就不知让人说什么好了。 -- loc. 1472-1473
五十多年前,梁任公说,整个世界都要靠中国文化的精神去拯救,现在又有人旧话重提。这话和红卫兵的想法其实很相通。只是红卫兵只想动武,所以浪漫起来就冲到白宫门前,读书人有文化,就想到将来全世界变得无序,要靠中华文化来重建全球新秩序。 -- loc. 1474-1476
中国是个官本位国家,老百姓见了官,腿肚子就会筛起糠来,底气不足,有民主权利,也不敢享受。 -- loc. 1502-1503
德国人在二战中的一切劣迹都要归罪于希特勒在坐监狱时写的那本破书——我有点怀疑这样说是不是很客观,但我毫不怀疑这种说法里含有一些合理的成份。 -- loc. 1516-1518
蛊惑宣传不是真话——否则它就不叫作蛊惑——但它也不是蓄意编造的假话。编出来的东西是很容易识破的。这种宣传本身半疯不傻,作这种宣传的人则是一副借酒撒疯、假痴不癫的样子。 -- loc. 1525-1526
其次,蛊惑宣传必定可以给一些人带来快感,纳粹的干年帝国之说,肯定有些德国人爱听;“文革”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之说,又能迎合一部分急功近利的人。 -- loc. 1533-1534
最简单的作法是煽动一种仇恨,鼓励大家去仇恨一些人、残害一些人、比如宣扬狭隘的民族情绪,这可以迎合人们野蛮的劣根性。煽动仇恨、杀戮,乃至灭绝外民族,都不要花费什么。 -- loc. 1536-1538
蛊惑宣传虽是少数狂热分子的事业,但它能够得逞,却是因为正派人士的宽容。群众被煽动起来之后,有一种惊人的力量。有些还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希望这种力量可以做好事,就宽容它。 -- loc. 1540-1541
在我们的文化里,只认为生命是好的,却没把快乐啦、幸福啦、生存状态之类的事定义在内;故而就认为,只要大家都能活着就好,不管他们活得多么糟糕。 -- loc. 1588-1590
人应该追求智慧,这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苏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画上了等号。但是中国人却说“难得糊涂”,仿佛是希望自己变得笨一点。 -- loc. 1635-1636
从孔孟到如今,中国的哲学家从来不挑担、不推车。所以他们的智慧从不考虑降低肉体的痛苦,专门营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论。 -- loc. 1655-1656
从这个例子来看,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人性被逆转之后,他也就糊涂了。费这么大劲把人搞糊涂有什么好处,我就不知道,但想必是有的。 -- loc. 1674-1676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 loc. 1689-1690
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 loc. 1690-1693
逻辑学家指出,从正确的前提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 -- loc. 1696-1697
总而言之,个人的体面与尊严,平等、自由等等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没有的,有的全是些相反的东西。我是很爱国的,这体现在:我希望伏尔泰、杰弗逊的文章能归到辜鸿铭的名下;而把辜鸿铭的文章栽给洋鬼子。假如这是事实的话,我会感到幸福得多。 -- loc. 1716-1719
要是文化氛围和明辨是非不可兼得的话,我宁愿明辨是非,不要文化氛围。 -- loc. 1738-1739
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 -- loc. 1746-1747
其实,想要明白些道理,不能觉得什么顺眼就信什么,还要听得进别人说。当然,这道理只对那些想要知道真理的人适用。 -- loc. 1754-1755
戈培尔就是这样的:他一面说日耳曼人优越,一面又把日耳曼人当傻瓜来愚弄。 -- loc. 1789-1789
东方精神发扬到了极致,和西方精神一样的不合理,没准还会更坏。我们这里不追求物欲的极大满足,物质照样不够用。 -- loc. 1840-1841
倘若说因为某件事是幸福的,所以我们就希求它,那就是错误的。谁也不是因为吃是幸福的才饿的呀。幸福的来源,就是不计苦乐、不计利弊、自然存在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种类、分量,都不是可以任意指定的。当然,这是人在正常时的情形,被人哄到五迷三道,晕头转向的人不在此列。 -- loc. 1851-1853
一种需要本身是不会过分的,只有人硬要去夸大它,导致了自激时才会过分。 -- loc. 1858-1858
社会对个人不是只起好作用,它还是个起哄的场所,干什么事都要别人说好,赢得一些彩声,正是这件事在导致自激。 -- loc. 1861-1862
当地经常没有电,有电时电压也极不稳,手术室是四面全是玻璃窗的房子,下午两点钟阳光最好,就是那时动手术——全院的病人都在外面看着,互相打赌说几个小时找到阑尾。 -- loc. 1881-1882
。我觉得有件事情最可恶:每次手术他们都让个生手来做,以便大家都有机会学习战争,所以阑尾总是找不着。 -- loc. 1888-1889
我的哥们被人找得不耐烦,撩开了中间的白布帘子,也去帮着找。最后终于在太阳下山以前找到,把它割下来,天也就黑了,要是再迟一步,天黑了看不见,就得开着膛晾一宿。原来我最爱吃猪大肠;自从看过这个手术,再也不想吃了。 -- loc. 1896-1898
时隔近三十年,忽然间我想起了住院看别人手术的事,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人浑浑噩噩,简直是在发疯。谁知道呢,也许再过三十年,再看今天的人和事,也会发现有些人也是在发疯。 -- loc. 1898-1900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 loc. 1950-1952
这就是说,云南人当时犯有轻狂的毛病,这是一种道德缺陷。诸葛先生砍树,是为了纠正这种毛病,是为他们好。我总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太过惊世骇俗。 -- loc. 1968-1969
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等等。这种椰子树长在人脑里,不光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为幸福能力的差异。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这就是说,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较为优越。这种优越最招人嫉妒。消除这种优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把他打笨些。但打轻了不管用,打重了会把脑子打出来,这又不是我们的本意。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这种法子现在正用着呢。 -- loc. 1982-1988
成了事就让人羡慕,所以就想以自己为体去用人家——我总觉得这是单相思。学过两天理科的人都知道这不对,但谁都不敢讲。这道理很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怎么成呢。 -- loc. 2085-2086
寻常人走路不应该把两腿叉得那么宽,让一辆小车都能从中推过去,也不该是一颠一颠的模样,只有一条板凳学会了走路才会是这般模样。 -- loc. 2116-2117
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 -- loc. 2121-2123
人家恭维我一句,我就骂起来,这是因为,从内心深处我知道,我也是经不起恭维的。 -- loc. 2133-2133
自打孔孟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里只有两种人。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这些脚本。前一种人是古代的圣贤,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后一种包括古代的老百姓和近代的知青。所谓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意思吧。 -- loc. 2143-2146
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 loc. 2152-2153
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无所不在;因为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 -- loc. 2159-2160
如果看翻译的书,能把你看得连中国话都忘了。 -- loc. 2172-2172
中国常有人不惜代价,冒了被踩死的危险,挤进体育馆一类的地方,去见见大名人,在里面涕泪直流,出来后又觉得上当。这道理是这样的: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别人说你是傻×。自己知道就够了。 -- loc. 2214-2216
当年我假装很受用,说什么身体在受罪,思想却变好了,全是昧心话。说良心话就是:身体在受罪,思想也更坏了,变得更阴险,更奸诈…… -- loc. 2252-2253
一件事,它有什么样的名分,应该怎样把它纳入名义的体系—— 或者说,对它该用什么样的提法。众所周知,提法总是要背的。我怕的就是这个。文科的鼻祖孔老夫子说,必也正名乎。我也知道正名重要。但我老觉得把一件事搞懂更重要——我就怕名也正了,言也顺了,事也成了,最后成的是什么事情倒不大明白。我层次很低,也就配去学学理科。 -- loc. 2299-2302
我说人若追求智慧,就能从中得到快乐;就有人来说我是民族虚无主义者——他一点都不懂我在说什么。 -- loc. 2363-2363
我这一生听过各种“wrong story”,奇怪的是:错的越厉害就越有人信-这都是因为它让人振奋。 -- loc. 2391-2392
我以为,一个人在胸中抹煞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巨大的压力。走投无路的人就容易迷信,而且是什么都信(马林诺夫斯基也是这样来解释巫术的)。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 -- loc. 2413-2415
中国人对证明自己的种族优越从来就不很在意的,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想要证明自己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 loc. 2467-2468
近代以来,科学建立了一种理性的权威——这种权威和以往任何一种权威不同。 -- loc. 2502-2503
科学和人类其他事业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平等的事业。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从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 -- loc. 2506-2507
一种自由发展而成的事业,总是比个人能想出来的强大得多。参与自由的事业,像做自由的人一样,令人神往。 -- loc. 2513-2514
科学是人创造的事业,但它比人类本身更为美好。我的老师说过,科学对中国人来说,是种外来的东西,所以我们对它的理解,有过种种偏差:始则惊为洪水猛兽,继而当巫术去理解,再后来把它看做一种宗教,拜倒在它的面前。他说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 loc. 2518-2521
除了学习科学已有的内容,还要学习它所有、我们所无的素质。 -- loc. 2521-2522
比这还重要的只有一样,就是要爱智慧。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做聪明人才有前途,当笨蛋肯定是要倒霉。 -- loc. 2524-2525
要把这些说明白并不容易——对不懂科学的人说明什么是科学,就像要对三岁孩子说明什么是性一样,难于启齿。 -- loc. 2534-2535
近代以来,科学建立了权威。这种权威和以往一切权威都不同,它是一种理性的权威,或者说,它不是一种真正的权威。科学所说的一切,你都不必问它是从谁嘴里说出来的,那人可不可信,因为你可以用纸笔或者实验来验证。 -- loc. 2543-2545
假如我没有勇气讲这些话,也就不配做科学的弟子。因为我们已经被逼到了这个地步,假如不把这个“骗”字说出来,就只好当笨蛋了。 -- loc. 2562-2564
整个人类是一个物种,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它的成就不能为民族所专有,所以它是全人类的光荣;这样就能有一些平常心。有了平常心,也就不容易被人骗。 -- loc. 2581-2582
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科学,尤其要有平常心。如罗素所言,科学在“不计利害地追求客观真理”。 -- loc. 2583-2584
从表面上看,科学不断创造奇迹,好像很是神奇,但在实际上,它绝无分毫的神奇之处——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科学是对真正事实的实事求是——它创造的一切,都是本分得来的。 -- loc. 2588-2590
从男人的角度谈女人的外在美,这个题目真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一个简单的、绝对的命题。 -- loc. 2641-2642
现在偶尔照照镜子,里面那个人满脸皱纹,我不大认识。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一个庞然大物,仔细从眉眼上辨认,居然是自己当年的梦中情人,于是不免倒吸一口凉气。 -- loc. 2685-2686
学习本身就可成立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 -- loc. 2708-2711
这门科学一日一变,越变越有趣,这种进步真叫人舍不得变老,更舍不得死,……学习科学技术,使人对正在发展的东西有兴趣。 -- loc. 2725-2726
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 -- loc. 2727-2729
罗素曾经说: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 -- loc. 2732-2733
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 loc. 2810-2811
我所说的一切,无非是提醒后到达这个路口的人,那里绝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四通八达的。你可以做出选择。 -- loc. 2882-2883
凭良心说,我喜欢千奇百怪的结果——我把这叫做浪漫。但这不等于我就没有能力明辨是非了。 -- loc. 2892-2893
我们不妨把过去的生活看作小说,把过去的自己看成小说中的人物,这样心情会好得多。因为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从假命题开始的推理,不能够认真对待。如果这样看待自己的过去,就能看出不少可歌可泣的地方。至于现在和未来是不是该这样看待,则要看现在是不是还有错误的前提存在。 -- loc. 2902-2904
至于小说越来越不好看,则有另外的原因。这是因为有人要求它带有正确性、合理性、激励人们向上等等,这样的小说肯定无趣。 -- loc. 2908-2909
由于这些人士的努力,世界越来越不像世界,小说越来越不像小说。我们的处境正如老美说的,在middle of nowhere。这是小说发生的地方,却不是写小说的地方。 -- loc. 2912-2914
做父母的总想庇护未成年的儿女,在特殊年代里,无力庇护,就代之以忧虑。身为人子,我为此感到内疚,尤其是先父去世后更是如此。当然,细想起来,罪不在我,但是感情总不能自已。 -- loc. 2916-2918
人生在什么国度,赶上什么样的年月,都不由自己来决定。所以这件事说到底,还是造化弄人。 -- loc. 2920-2921
坏事就是坏事,好事就是好事,让我们先言尽于此。至于坏事可不可以变成好事,已经是另一个问题了。 -- loc. 2926-2927
假定此说是有理的,想当作家的人就该时常把自己吊起来,想当历史学家的人就该学太史公去掉自己的男根,想当音乐家的人就该买个风镐来家把自己震聋——以便像贝多芬,想当画家的人就该割去自己的耳朵——混充凡·高。什么都想当的人就得把什么都去掉,像个梆子,听起来就不是个道理。 -- loc. 2940-2942
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我以为这个原则是说,当语及他人时,首先该把他当个寻常人,然后再论他的善恶是非。这不是尊重他,而是尊重“那人”,从最深的意义上说,更是尊重自己——所有的人毕竟属同一物种。人的成就、过失、美德和陋习,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 -- loc. 2957-2960
这是因为我写文章的软件是自己编的,别人编的软件我既使不惯,也信不过,就这么点原因。但就因为这点小原因,我在编程序这件事上,还真正有点修为。由此可见,对研究某种学问这件事感兴趣和对这门学问本身感兴趣可以完全是两回事。 -- loc. 2985-2987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些先辈自然会有些事迹,让人很感兴趣。如果把对问题本身的兴趣抹去,只追求这些事迹,就显得多少有点不对头。所以,真正有出息的人是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且在那上面做出成就,而不是仅仅对名人感兴趣。 -- loc. 2996-2998
要编故事,就不妨胡编乱造——愚人节的新闻看起来也蛮有意思。要讲真事就不能胡编乱造:虽然没意思,但是有价值。把两样事混在一起就一定不好:既没有意思,又没有价值。 -- loc. 3051-3052
一个现象是否丑恶,应当由它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它是针对什么人来决定。 -- loc. 3288-3289
我觉得人应该希望有个仁慈的上帝,指望上帝和他们自己一样坏是不对的。我知道有些人生活的乐趣就是发掘别人道德上的毛病,然后盼着人家倒霉。 -- loc. 3322-3324
我以为如果没有精力就读一本书,那是对作者的不敬。 -- loc. 3541-3541
如果一心一意地要背弃近代科学的分析方法,自然可以提出很多的原则,但这些原则有多大用处就很难说了。 -- loc. 3547-3548
乌托邦的缔造者的是用自己一次的思想,带替千秋万代后世人的思想,假如不把后世人变得愚蠢,这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 -- loc. 3562-3563
乌托邦的缔造者的是用自己一次的思想,带替千秋万代后世人的思想,假如不把后世人变得愚蠢,这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现代社会的实践证明,不要说至善至美的社会,就是个稍微过得去的社会,也少不了亿万人智力的推动。无论构思乌托邦,还是实现乌托邦,都是一种错误,所以我就不明白它怎能激励人们向上。 -- loc. 3562-3565
这篇三万多字的小说里,当然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看到了以后,丝毫也没有改动的冲动。这说明小说有这样一种写法,虽然困难,但还不是不可能。这种写法就叫做追求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我相信对每个作者来说,完美都是存在的,只是不能经常去追求它。 -- loc. 3818-3820
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 -- loc. 3828-3830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我小说里的人也总是在笑,从来就不哭,我以为这样比较有趣。 -- loc. 3831-3833
积极向上虽然是为人的准则,也不该时时刻刻挂在嘴上。我以为自己的本人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应在作品里夹杂某些刻意说教。我的写作态度是写一些作品给读小说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诲不良的青年。 -- loc. 3851-3853
自我懂事以来,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是评价过高,对我国人的智力、道德水平总是评价过低,我认为这是一种偏差 -- loc. 3856-3857
一篇小说在写完之前,和作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总是努力使它完美无缺。而一旦写完之后,就与作者再无关系。 -- loc. 3870-3871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 loc. 3880-3882
所谓智慧,我指的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当然,人有贤愚之分,但一个人认为思维是快乐的,那他就可说是热爱智慧的。 -- loc. 3917-3918
现在我承认有很多人是根本不喜欢有趣的。我所能希望的最好情况就是能够证明还有少数人也喜欢有趣。 -- loc. 3924-3925
我认为没有智慧、性爱而且没意思的生活不足取,但有些人却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一切。他们还说,假如有什么需要热爱,那就是这种生活里面的规矩 ——在我看来,这种生活态度简直是种怪癖。 -- loc. 3926-3928
人可以获得智慧,而且人类的智慧总在不断地增长之中。假如把这两点排除在外,人活着就真没什么意思了。至于性,弗洛伊德曾说,它是一切美的来源。当然,要想欣赏美,就不要专注于性器官,而是去欣赏人对别人的吸引力。我可以说服别人相信智慧是好的,性爱是好的,但我没法说服一个无趣的人,让他相信有趣是好的。有人有趣,有人无趣,这种区别是天生的。 -- loc. 3934-3937
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他们推己及人,觉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既然人同此心,就该把理想付诸实现,构造一个更加彻底的无趣世界。 -- loc. 3941-3943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 loc. 3960-3962
假设大家都像我一样坦白,我们就用不着推己及人,而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求证。这就是说,写作的意义不仅是在现在,而且在于未来。 -- loc. 3963-3964
小说该写人内在的感觉,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仅此还不够,还要使这些感觉组成韵律。音乐有种连贯的、使人神往的东西,小说也该有。既然难以言状,就叫它韵律好了。 -- loc. 4044-4046
要使一个社会中一流的作者去写色情文学,必须有极严酷的社会环境和最不正常的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色情文学是对假正经的反击。 -- loc. 4152-4153
作为作者,我知道怎么把作品写得格调极高,但是不肯写。对于一件愚蠢的事,你只能唱唱反调。 -- loc. 4158-4159
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噩梦。这种噩梦会在文学上表现出来。这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 -- loc. 4177-4179
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作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 -- loc. 4182-4184
任何一个文明都该容许反讽的存在,这是一种解毒剂,可以防止人把事情干到没滋没味的程度。 -- loc. 4202-4202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的“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 -- loc. 4241-4242
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 loc. 4260-4262
在道德文章里,作家对人作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是颂扬的工具,也是杀戮的工具。作家给正义者戴上花环,还把不正义者送上刑台,凌迟处死,以恣快意。在行使这种特权时,很少有作家不暴露出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处死一个人,还给他申辩与忏悔的机会,而道德作家宣布一个人的死刑,则往往不容他申辩,只是剥夺他的一切优点,夸大一切缺点,把他置于禽兽不如的地位。 -- loc. 4298-4302
众所周知,新译的书总是没有老版本好。 -- loc. 4458-4459
对罗素先生的话也可以做适度的推广:人与人不独有知识的差异,还有能力的 差异——我的意思是说,写作一道,虽没有很深的学问,也远不是人人都会。作家可以在两个方面表现这种差异:其一是文体,傅雷、汝龙、王道乾,这些优秀翻译家都是文体大师。谁要想解构就去解好了,反正那样的文章你写不出来。其二是想象力,像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里面充满了天外飞龙般的想象力,这可是个硬指标,而且和哲学、人类学、社会学都不搭界。 -- loc. 4492-4496
这样禁来禁去,总有一天禁到我身上。我的小说内容健康,但让我逐行说明每一句都是良好的信息,我也做不到。再说,到那时我已经吓傻了,哪有精神给自己辩护。电影电视都能禁,为什么不能禁小说?我们爱读书,还有不识字的人呢,他们准赞成禁书。好吧,我不写作了,到车站上去扛大包。 -- loc. 4549-4552
不知为什么,傻人道德上的敏感度总是很高,也许这纯属巧合。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在聪明人的范围之内,道德上的敏感度是高些好,还是低些好。 -- loc. 4573-4575
理学盛行时,科学不研究,艺术不发展,一门心思都在端正男女关系上,自然没什么好结果。中国传统的士人,除了有点文化之外,品行和偏僻小山村里二十岁守寡的尖刻老太婆也差不多。 -- loc. 4582-4584
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幽默,道理是明摆着的:这里的权力不容许幽默,只容许假正经。开玩笑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我喜欢说几句笑话,别人就总说:你在五七年,准是个右派。五七年有好多漫画家都当了右派。直到现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政治漫画的国家。于是,幽默在这个国家就成了高深莫测的学问。 -- loc. 4622-4625
我们那里有个很坏的风气,叫做看人下菜碟。首长下来视察就不必说了,就是兽医来阉牛,也会给他煎个荷包蛋。就是放映员来了,什么招待也没有。我也不知是为什么。 -- loc. 4667-4669
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了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 -- loc. 4713-4714
三流的影视观众不是天生的,他也是培养出来的。 -- loc. 4724-4725
莫泊桑曾说,提笔为文,就想到了读者。有些读者说:请让我笑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哭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感动吧……在中国,有些读者会说,请让我们受教育吧。 -- loc. 4744-4746
假设我要搞的是《侏罗纪公园》那样的电影,我怎么跟上面说呢?我这部片子,现实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部古怪的电影?最主要的问题是:我这部电影是怎样配合当前形势的?这些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可答不上来又不行。这样一想,结论就出来了:当初我就不该给自己找这份麻烦。 -- loc. 4784-4787
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大多数的电影都被指出隐含了反动的寓意,枪毙实在是罪有应得。然后开始猜书。书的数量较多,有点猜不过来,但最后大多也有了结论:通通是毒草——红宝书例外。然后就猜人。好好一个人,看来没有毛病,但也被人找出谜底来:不是大叛徒,就是大特务,一个个被关进了牛棚。 -- loc. 4841-4844
对一部作品不停地欣赏下去,就会遇到这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你听到的是音乐,看到的是舞蹈——简言之,你是在欣赏艺术。在第二个阶段,你听到一些声音,看到一些物体在移动,觉察到了一个熟悉的物理过程。在第三个阶段,你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最终体会到芭蕾舞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不过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已。 -- loc. 4894-4897
据我的人生经验,假如你遇到一种可疑的说法,这种说法对自己又过于有利,这种说法准不对,因为它是编出来自己骗自己的。 -- loc. 4919-4921
毛姆先生曾指出,欣赏通俗作品有种诀窍,就是不要把它当真;要把它当作编出来的东西来看,这样就能得到一定的乐趣。常言道:爱与死是永恒的主题,侦探小说的主题是死,言情剧的主题是爱。虽然这两件事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但出现在通俗作品里,就不能当真。 -- loc. 4978-4980
国人总不肯承认自己傻过,仿佛这样就能使自己显得聪明;除此之外,还要以审美的态度看待自己过去的丑态。像这种傻法,简直连×都不配做了。 -- loc. 5063-5064
总的来说,他给我的印象就像某位旧友,当年情同手足,现在却话不投机。 -- loc. 5246-5247
贫困的小山村,只要不是穷到过不下去,多少还有点样。到了靠近城市的地方,人也算有了点钱,才开始难看。家家户户房子宽敞了,院墙也高了,但是样子恶俗,而且门前渐渐和猪窝狗圈相类似。到了城市的近郊,到处是乱倒的垃圾。进到城里以后,街上是干净了,那是因为有清洁工在扫。只要你往楼道里看一看,阳台上看一看,就会发现,这里住的人比近郊区的人还要邋遢得多。总的来说,我以为现在到处都是既不珍惜人文景观,也不保护自然景观的邋遢娘们邋遢汉。这种人要吃,要喝,要自己住得舒服,别的一概不管。 -- loc. 5398-5403
穷人需要便宜的食宿和交通,学生是穷人中最趾高气扬的一种:虽然穷,但前程远大。 -- loc. 5438-5439
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 loc. 5514-5516
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当然,现在我把这作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己的个人面目。有关尊严问题,不必引经据典,我个人就是这么看。 -- loc. 5539-5541
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费孝通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龙应台为这类事而愤怒过,三毛也大发过一通感慨。读者可能注意到了,所有指出这个现象的人,或则是外国人,或则曾在国外生活过,又回到了国内。没有这层关系的中国人,对此浑然不觉。笔者自己曾在外国居住四年,假如没有这种经历,恐怕也发不出这种议论——但这一点并不让我感到开心。 -- loc. 5542-5546
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 -- loc. 5548-5550
中国的君子独善其身,这样就没有了尊严。这是因为尊严是属于个人的、不可压缩的空间,这块空间要靠自己来捍卫——捍卫的意思是指敢争、敢打官司、敢动手(勇斗歹徒)。我觉得人还是有点尊严的好,假如个人连个待的地方都没有,就无法为人做事,更不要说做别人的典范。 -- loc. 5580-5583
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 -- loc. 5702-5705
2013-07-24
西安之行
此次去西安,是学院组织的博士生队伍前往调研中航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通常称为「五院」)的西安分院(原先的504所),除了我们学校,还有另外十所高校派队过来,一共八十多人。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首先说说西安这座城市,以往每次从家里坐车去成都都要途径西安,但从来没有亲自来过这座城市,这次报名参加活动,也是为了了却这桩心愿。
但不得不说,西安还是蛮让人失望的。首先就是西安本地的出租车司机过于粗犷了,如果这是某种热情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无法理解的。一位西安本地的同学也说西安的出租车司机经常有拒载等恶劣情况发生,甚至同去的一位同学当天就被坑了十几块钱,司机还振振有词,说来西安你要是没有被骗,那才不正常。
实在不正常。在我原先的印象里,西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积淀,让人来了会感到很「稳」的地方,但我们的所见所闻,令人不得不得出遗憾的结论。此外,我一直认为西安是比郑州更发达的城市,而看到西安破旧的公交车和乱糟糟的街道,让人无法对这里抱有什么期望。傍晚走在大雁塔的附近,看着古城在夕阳的映照下一点一点黯淡下去,让人心里有些惆怅,这座夕阳之城,大概也与绝大多数西部城市会是一样的命运吧。秦、汉、唐的盛世,早已过去,将来或许会有,但一定不是现在。
西安的另一面倒是挺好,那就是饮食,尽管同去的南方藉同学对硬硬的北方面食难以下咽,我却由衷地喜欢,尤其是西安地道的肉夹馍,量足味正,吃起来分外给力。在饮食上,北方那种「厚道」的本质显露无疑,可能不如南方做的精致,但是一定不会亏待你。这一点让我感觉很亲切。
而且我们去的这几天得以遇上西安最漂亮的天空,两场小雨下来,西北的天穹展现出了最美的晚霞,我们还幸运地看到了彩虹,实在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最后半天,我一个人去了陕西省博物馆,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兵马俑,真人大小,神态各异,感觉很不真实,但又确实是两千多年前的造物,很大气。
下面说说此次调研的对象——504所。这家研究所是搞空间飞行器的有效载荷的,规模很大,历史很久,从东方红到神舟到嫦娥,中国航天事业中有他们的很大功劳。所谓有效载荷,就是飞行器上的专用设备,而非电池板这种通用设备。可以看出,他们做的东西是一个飞行器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很关键,所以订单不愁。从国内的各种探测卫星到北斗导航系统,再到出口通信卫星到其他国家,他们都做而且越做越大,据说一度有脱离五院独立发展的想法。
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和厂房,有两个东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个是造价一亿的紧缩场实验室,所谓紧缩场,是在研究天线和雷达时都要用到的,通常在航天领域,电磁波信号都被视为远场信号,远场信号就是指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信号以至于球面波近似成为平行波,在地面上若想做远场信号的实验,同时又要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是一件任务艰巨的事情,紧缩场就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数千立方米)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出远场的环境。这个实验室四壁铺满方锥型的吸波材料,右侧的辐射源和场中的两块反射板看上去很有压迫力,我没有亲眼看过多少大工程,这个算是一个吧。此外,在试验场的入口处有一台转台,负责控制实验天线的三维转动,工程师说这个转台是德国人造的,我们造不出来,我当时就震惊了,仅仅是控制转向的一个机械臂,我们都造不出来,看来我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还差得很远。
第二个是空间天线的折叠,在来西安之前,我知道卫星上的天线是上天后再打开的,但是没有想到天线的折叠是一门大学问,其中有材料学、力学、几何学等各种难题,由于空间飞行器的特殊性,对其稳健性要求极高,所以每个卫星上天之前,其天线折叠方案都会经过缜密设计,多次实验(其中还要考虑到太空中的失重环境和温度骤变等情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卫星的天线折叠技术已经发展出几十种,我们去参观了卫星天线折叠技术试验场,见识了形态各异的空间天线,大开眼界。无论多大的天线,最终都要装进火箭那细细的箭身中,所以折叠技术堪称一门艺术,我们甚至看到有一个直径二十多米的卫星天线,通过渔网一般的方式铺展开来——实在无法想象如何把它叠起来放进火箭中去。
504所在技术方面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高端。中国航天工程的迅猛发展,和这些研究所的功劳密不可分。
当然,国家对他们的投入也是毫不吝惜的,504所给我们留下的第二个印象就是,不差钱,当然这个是单位本身不差钱,至于一般的员工是什么待遇,我们就不知道了。
第三个印象是,保密高于一切,这个可想而知,从这里出去的产品,直接装上卫星就上天了,所以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在第一天坐大巴出门的时候还被拦下来,每人都要开包检查,此外即使他们单位自己的摄影师,在进入一间实验室时,也要再三确认才给放行。
第四个印象是员工的年轻化,好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就连一些分所的领导也是2000年后毕业的博士,年轻力壮,近些年504所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广招各个高校的博士生。现在中国有钱了,可以在科研上加大投入了,各个研究所的项目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从表面上看,这当然是好的现象,但是将来这些投入是否能持续暂且不说,这些激增的科研投入能否带来对应的成果倒是值得商榷。目测看来,504所做得还不错。
第五个印象,意识形态。在现在这个时代,谈意识形态似乎有些奇怪,但是504所的确有着和部队相似的极其强烈的政治氛围。似乎每一个讲话的领导或是工程师都要谈到祖国、荣耀、使命、奉献这些关键词,走廊的墙上也写着「时刻铭记XXX」或是「以XXX事业为己任」的口号。走之前的晚上,对方搞了一个茶话会,号称「沙龙」,派头很大,先请我们吃上百元的自助餐,然后观看他们自己准备的节目,用我的一位师兄的话说——就是在给我们洗脑,期间,一个女主持用九十年代春晚的那种腔调来了一段配乐诗朗诵,什么民族屈辱复兴大业都整出来了,当时我们就崩溃了以为集体穿越了。我一直不能理解对于搞技术的来说,这些东西不会分心吗?还是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你一旦进入这个环境,就会彻底被同化?尽管对于航天事业本身,我是有着十二分的兴趣,可是一旦想起上面这些,我总会有些异样的感觉。
最后说说对博士这个群体的看法吧,这是我第一次密集接触国内各个高校的博士生,整体感觉是,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失望。
先来吐槽。负面的印象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有知识,没常识,有学历,没责任。没常识是指对于很多中学生就应该了解的东西,很多人读到博士依然不明白,比如说信守诺言,一件事先约好的事情,就要按照约定的情况去办,如果实在不能办到,就要及时通知对方,这是最最基本的常识,而我所看到的是,不下一个博士生在做事情时完全不考虑已经和他人说好的约定,任凭自己喜好擅自更改计划,只做方便自己的事情,并且凭空认定对方不会介意,没有一丝愧疚之情,这种极度自我的情况其实从我上研以来就屡屡碰到,而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代表最高学历的博士生群体中,还是令人唏嘘不已,我们都知道西方文明的根基是建立在契约精神之上,你可以生产力不发达,你可以资源匮乏,但你不能不守信,不守信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不守信的国家也是没有前途的。没责任是指很多博士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仿佛只要自己吃好饭就行了,别人死活与我何干,这些人以后若是担任什么要职(极有可能),那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时是绝不会眨一下眼睛的。
此外,在相互交流中,那种虚张声势和阳奉阴违并存的所谓「做人之道」简直令人作呕,而且我发现越是名校的博士生越会「做人」,投其所好的善变本领修炼得炉火纯青,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活脱脱就是钱理群口中所说的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然,这么说也许是过于绝对了,可能正是由于这些特别会「做人」的家伙过于突出了,才遮住了那些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这些真正具有研究者本质的博士生,才是我所钦佩的,发现这样的同道,实为惊喜。这次在学术报告会上,就发现这么一位同学,他的报告明显和他人不同,不是敷衍了事,而是从具体的研究脉络出发,一点一点铺展开,给大家介绍一个信号处理的新方法,这个方法是建立在比较新的数学工具上,因此他也耐心地把那个数学工具讲解了一番,给大家梳理清楚了相关概念,这一点很难能可贵,不像其他人的报告,上来就摆很具体的公式和仿真,估计除了他自己和他导师(这也未必)外,没人能听懂他的工作。如果仅仅是报告做得漂亮也就算了,而我看到他在结尾处的参考文献部分,把每一个文献的关键词都高亮出来,并告诉大家这篇文献主要讲了什么并且对他的工作有什么影响,条理清晰得很,我是头一次见到把参考文献做得这么专业的,这才是有效工作,如果仅仅是列一个表单,然后一显而过,那是敷衍的做法,这位同学不敷衍,他是做实事的人。
返程的火车上,我们遇到两个老外,从火车开动起,两人就安安静静坐在窗口看书,直到晚上车厢熄灯,甚至旁边几个小娃淘气也不能让她们分心。这让我想起一位旅欧的师兄说过的事情,他在欧洲坐火车,车上的乘客几乎有一半会在旅途中拿本书读,就算有聊天也只是两个人轻声交谈而已,不会像国内的火车车厢内这般「热闹」。又想起有数据表明,书价昂贵的美国,年人均读书数量是我国的近一倍。不禁感叹,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的文化没有输出,难免问一句,有如此浮躁的国民,如此急躁的社会,我们怎么可能有自己的文化输出?
2013年7月19日 初稿
2013年7月24日 终稿
2013-06-25
Machine Learning 第八波编程作业(完)——Anomaly Detection and Recommender Systems
仅列出核心代码:
1.estimateGuassian.m
mu = mean(X)';
X2 = (X - ones(m, 1)*mu').^2;
sigma2 = mean(X2);
2.selectThreshold.m
cvPredictions = (pval < epsilon);
tp = sum((cvPredictions == 1) & (yval == 1));
fp = sum((cvPredictions == 1) & (yval == 0));
fn = sum((cvPredictions == 0) & (yval == 1));
prec = tp/(tp + fp);
rec = tp/(tp + fn);
F1 = 2*prec*rec/(prec + rec);
3.cofiCostFunc.m
X1 = (X*Theta'- Y).*R;
reg1 = (sum(sum(X.^2)) + sum(sum(Theta.^2)))*lambda/2;
J = sum(sum((X1).^2))/2 + reg1;X_grad = X1*Theta + lambda*X;
Theta_grad = X1'*X + lambda*Theta;
课程地址: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ml
2013-06-18
Machine Learning 第七波编程作业——K-means Clustering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仅列出核心代码:
1.findClosestCentroids.m
m = size(X, 1);
len = zeros(K, 1);
for i = 1:m
for j = 1:K
len(j) = norm(X(i, :) - centroids(j, :))^2;
end
[~, idx(i)] = min(len);
end
2.computeCentroids.m
for k = 1:K
ind = find(idx == k);
centroids(k, :) = mean(X(ind, :));
end
3.pca.m
Sigma = X'*X/m;
[U,S,~] = svd(Sigma);
4.projectData.m
Z = X * U(:, 1:K);
5.recoverData.m
X_rec = Z * U(:, 1:K)';
2013-06-11
Machine Learning 第六波编程作业——Support Vector Machines
仅列出核心代码:
1.gaussianKernel.m
sim = exp(-sum((x1 - x2).^2) /(2*sigma^2));
2.dataset3Params.m
TD = [0.01, 0.03, 0.1, 0.3, 1, 3, 10, 30];
pre_err = zeros(length(TD));
for i = 1:length(TD)
for j = 1:length(TD)
C = TD(i);
sigma = TD(j);
model= svmTrain(X, y, C, @(x1, x2) gaussianKernel(x1, x2, sigma));
predictions = svmPredict(model, Xval);
pre_err(i, j) = mean(double(predictions ~= yval));
end
end
mm = min(min(pre_err));
[ind_C, ind_sigma] = find(pre_err == mm);
C = TD(ind_C);
sigma = TD(ind_sigma);
3.processEmail.m
for i = 1:length(vocabList)
v = strcmp(str, vocabList(i));
if v==1
word_indices = [word_indices ; i];
end
end
4.emailFeatures.m
x(word_indices) = 1;
2013-06-03
Machine Learning 第五波编程作业 – Regularized Linear Regression and Bias/Variance
仅列出核心代码:
1.linearRegCostFunction.m
h = X * theta;
J = (X * theta - y).' * (X * theta - y) / (2*m)...
+(lambda/(2*m)) * sum(theta(2:end).^2);
grad = grad(:);
grad(1) = (X(:, 1).' * (h - y)) /m;grad(2:end) = (X(:, 2:end).' * (h - y)) /m ...
+ (lambda/m) * theta(2:end);
2.learningCurve.m
for i = 1:m
Xi = X(1:i, :);
yi = y(1:i);
lambda = 1;
[theta] = trainLinearReg(Xi, yi, lambda);
lambda = 0;
% For train error, make sure you compute it on the training subset
[error_train(i), ~] = linearRegCostFunction(Xi, yi, theta, lambda);
% For validation error, compute it over the entire cross validation set
[error_val(i), ~] = linearRegCostFunction(Xval, yval, theta, lambda);
end
3.polyFeatures.m
for i =1:p
X_poly(:, i) = X(:, 1).^i;
end
4.validationCurve.m
for i = 1:length(lambda_vec)
[theta] = trainLinearReg(X, y, lambda_vec(i));
% For train error, make sure you compute it on the training subset
[error_train(i), ~] = linearRegCostFunction(X, y, theta, 0);
% For validation error, compute it over the entire cross validation set
[error_val(i), ~] = linearRegCostFunction(Xval, yval, theta, 0);
end
2013-05-28
Machine Learning 第四波编程作业 - Neural Networks: Learning
仅列出核心代码:
1.sigmoidGradient.m
h = 1.0 ./ (1.0 + exp(-z));
g = h.*(1 - h);
2.randInitializeWeights.m
epsilon_init = 0.12;
W = rand(L_out, 1 + L_in)*2*epsilon_init - epsilon_init;
3.nnCostFunction.m
% cost function
A1 = X;
A1 = [ones(m, 1), A1];
Z2 = A1 * Theta1.';
A2 = sigmoid(Z2);
A2 = [ones(m, 1), A2];
Z3 = A2 * Theta2.';
A3 = sigmoid(Z3);
H = A3;
Y = zeros(m, num_labels);
for ind = 1:m
Y(ind, y(ind)) = 1;
end
K = num_labels;
Jk = zeros(K, 1);for k =1:K
Jk(k) = ( -Y(:, k).' *log(H(:, k)) )-( (1 - Y(:, k)).' * log(1-H(:, k)) );
end
J = sum(Jk)/m;J = J + ( lambda/(2*m) )*( sum(sum(Theta1(:, 2:end).^2))+sum(sum(Theta2(:, 2:end).^2)) );
% Unroll gradients
delta3 = A3 - Y;
delta2 = delta3*Theta2.* (A2.*(1-A2));
delta2 = delta2(:, 2: end);
Delta2 = zeros(size(delta3, 2), size(A2, 2));
Delta1 = zeros(size(delta2, 2), size(A1, 2));
for i=1:m
Delta2 = Delta2 + delta3(i, :).' * A2(i, :);
Delta1 = Delta1 + delta2(i, :).' * A1(i, :);
end
Theta1_grad = Delta1/m;
Theta1_grad(:, 2:end) = Theta1_grad(:, 2:end) + Theta1(:, 2:end)*(lambda/m);
Theta2_grad = Delta2/m;
Theta2_grad(:, 2:end) = Theta2_grad(:, 2:end) + Theta2(:, 2:end)*(lambda/m);
grad = [Theta1_grad(:) ; Theta2_grad(:)];
end
2013-05-25
五月记——重新上路
这个月即将过去。
刚刚开完组会,趁着我糟糕的记忆还没有忘记,赶紧写下一些东西。而且,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做月记了。
42 = 4(0905:0909)+8(0909:1005)+12(1005:1105)+8(1105:1201)+10(1201:1211);
上面这个等式是我半年前深刻意识到的事实,42不是终极答案,它是我必须偿还的债务。
这让我一度无法承受,几近崩溃。
好在现在情况似乎有了转机,我终于确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且这次确确实实不会再改变了,一方面是因为开题,一方面是因为——我真的耗不起了。
关于现在的研究课题,一部分基于应用,一部分偏重数学理论,看上去蛮适合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而且应用部分的初步建模已经完成,至于理论部分,现在正在啃,我相信自己能啃下,但问题在于时间,我是否可以及时地做出量化的成果?
想起最近看的一本书:《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
书中很不客气地批判了那种对于科研的理想主义气质,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的口吻,指点那些有志于学术生涯的后生,要想在学术界立足,必须要做一些「常规工作」,比如定期汇总工作形成论文,与同事积极沟通互相帮助,做一次漂亮的报告,花心思修饰一份申请……看上去就像一份求职宝典中包含的内容,而作者也毫不避讳对这种实用主义科研态度的坚定立场。他说得很不客气:如果不这样,那么你在学术圈将举步维艰。
当然这是站在美国的科研环境得出的结论,我想国内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比如作者说如果想尽快拿到终身教职,与其在大学中从助理教授一点点做起,不如先进入工业界或者政府实验室,因为后者的科研氛围更单纯,不会被诸如授课或者其他杂事占去时间,而且实验室的薪资水平落差不大,前期更是比高校优厚不少,等到有了学术声誉之时再进入高校拿终身教职则更为稳妥。这个理由在国内是完全不成立的,首先国内的高校的相对更封闭,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好念经,此外国内的高校其实对所有的教师都可视为「终身制」,至少没有美国高校普遍的七年不升正教授就走人的「潜规则」。
但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性,让人意识到所谓学术,并非什么阳春白雪的事情,科研人员也都是普通人类,在其他领域存在的问题在学术界一样存在:待遇、前景、风险、心态。
考虑到学术界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你的周围都是些绝顶聪明的头脑,如果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当然需要提前做足准备——一个博士学位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的讨论也给了我类似的感觉,那就是对于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仅仅有工作量还不够,一定要把工作展示出来,让大家都看得到,这才靠谱,至少别人会觉得你靠谱,这是获得学术声誉的必要途径。
说道学术声誉,老板也说到国外学界对此的重视程度异乎寻常得高,哪怕自己吃点亏,也不能让声誉受损,带着这样的心态,才会有那些高标准的学术成果做出来吧。
搞科研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这份工作的意义也值得你去为之皓首穷经。
这个月还有一件事必须一提,那就是在Coursera上跟了一门课,斯坦福Andrew Ng的机器学习,几周学下来,收获很大,尤其是在建立数学模型上面,获得了一些颇有教益的新知,下个月哪怕再忙,也要把这门课坚持听下去。
此外,老板今天说到他的大学同学有三分之一都在国外,我想到在我认识的同学、朋友中,很大一部分也在国外,而且这一部分人通常是成绩优秀、能力较强的那一类。我再一次感觉到,无论是亲眼所见,还是客观数据,都表明搞科研(甚至普通生活)的最佳环境不是在国内,所以,不论以何种方式,走出去都是我值得为之努力的一件事。
多说无益,从下个月开始,要在已经建立的模型上,多做仿真,积累数据,尽快形成工作量,尽快出paper。
不管怎样,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信念。
It's never too late.
2013-05-20
Machine Learning 第三波编程作业 – 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 and Neural Networks
仅列出核心代码:
1.lrCostFunction.m
h = sigmoid(X * theta); % h_theta(X) : m*1
% Cost func
J = (-log(h.')*y - log(ones(1, m) - h.')*(ones(m, 1) - y)) / m ...
+(lambda/(2*m)) * sum(theta(2:end).^2);% Gradient
grad(1) = (X(:, 1).' * (h - y)) /m;grad(2:end) = (X(:, 2:end).' * (h - y)) /m ...
+ (lambda/m) * theta(2:end);
2.oneVsAll.m
options = optimset('GradObj', 'on', 'MaxIter', 50);
initial_theta = zeros(size(X, 2), 1);
for c = 1:num_labels
[all_theta(c, :)] = fmincg (@(t)(lrCostFunction(t, X, (y == c), lambda)),...
initial_theta, options);
end
3.predictOneVsAll.m
[~, p] = max(X * all_theta.', [], 2);
4.predict.m
X = [ones(size(X), 1), X]; % Add ones to the X data matrix
X1 = sigmoid(X * Theta1.');
X1 = [ones(size(X1), 1), X1]; % Add ones to the X1 data matrix[~, p] = max(X1 * Theta2.', [], 2);
Machine Learning 第二波编程作业 – Logistic Regression
仅列出核心代码:
1.plotData.m
ind1 = find(y==1); ind0 = find(y==0);
plot(X(ind1, 1), X(ind1, 2), 'k+','LineWidth', 2, 'MarkerSize', 7);
plot(X(ind0, 1), X(ind0, 2), 'ko', 'MarkerFaceColor', 'y', 'MarkerSize', 7);
2.sigmoid.m
g = 1 ./ (ones(size(z)) + exp(-z));
3.costFunction.m
h = sigmoid(X * theta); % h_theta(X) : m*1
J = (-log(h.')*y - log(ones(1, m) - h.')*(ones(m, 1) - y)) / m;
grad = (X.' * (h - y)) /m;
4.predict.m
h = sigmoid(X * theta);
p = (h >= 0.5);
5.costFunctionReg.m
h = sigmoid(X * theta); % h_theta(X) : m*1
% Cost func
J = (-log(h.')*y - log(ones(1, m) - h.')*(ones(m, 1) - y)) / m ...
+(lambda/(2*m)) * sum(theta(2:end).^2);% Gradient
grad(1) = (X(:, 1).' * (h - y)) /m;grad(2:end) = (X(:, 2:end).' * (h - y)) /m ...
+ (lambda/m) * theta(2:end);
2013-05-10
Machine Learning 第一波编程作业 - Linear Regression
仅列出核心代码:
1.computeCost
J = sum((X*theta-y).^2)/(2*m);
2.gradientDescent
theta = theta - (1/m)*alpha*(X.'*(X*theta-y));
3.featureNormalize
mu = mean(X);
sigma = std(X);
X_norm = (X - ones(size(X, 1), 1) * mu) ./ (ones(size(X, 1), 1) * sigma);
4.computeCostMulti
J = (X * theta - y).' * (X * theta - y) / (2*m);
5.gradientDescentMulti
theta = theta - (1/m)*alpha*(X.'*(X*theta-y));
6.normalEqn
theta = inv(X.' * X) * X.' * y;
2013-05-07
《A Beginner's Guide to Irrational Behavior》课程论文
China is a labor-populous country, known as the "factory of the world". Some enterprises e.g. the Apple Intel etc., all set OEM factories located in China. I live in Chengdu, Sichuan in China. There is a huge factory with 110,000 workers, Foxconn. Two years ago, employee suicided in Foxconn Shenzhen factory frequently. During a short period(four months), twelve workers jumped from the top of building. As in such a tragic way to end their lives, it shocked the society. Soon, the news attracted attention of the media of China and abroad.
What's the reason of Foxconn's tragedy? Many experts (most of them were psychologists) had made a deep analysis. Some said that Foxconn put too much pressure onto its workers and the cost of living in such a big city in China is high. So that made a very obviously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incentives. As a result of such effect, the workers' emotion inevitably lead to go extrem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some reports to disclose Foxconn industrial park's management, which was very mechanical, totally inhumanness. Among workers, there were also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s.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friendship, unable to fi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refore, over time, those workers will be more and more unhappy....
In my opinion, one thing is certain: the workers were hard to feel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or happiness. Dan Ariely etc. (D Ariely, 2008) and Michael Norton etc. (M Norton, 2012), made a statement of a unanimous conclusion in their papers, which is: "a sense of identity" is important to everyone. This sense of identity comes from bo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work and the affirm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work from others. As "IKEA Effect" indicated, a doubly cherish would be put on the fruit of the task which need someone tried hard to achieve. And such endeavor would better be "systematically", for example, a furniture assembled by someone's own power. But if it is over-specialized, such as the division of labor(A Smith, 1776), there wouldn't be the similar effect. Foxconn's employees just like the products of socialization which makes the extreme division of labor. They are like a big car bed's bearing, working repeatedly for times. They do not know what is the specific role of such assembly work, day after day, year after year. Where is the "meaning"? Whether it is to assemble the the Legos or assemble iPhone, people must be able to genuineness of seeing the fruits of their own labor. And that will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timulate a strong desire to finish their jobs. Otherwise, do not say to love the work, maybe they will feel tired of living for a long term.
Of course, as complicated "toys" as the iPhone, it is impossible to expect one person to assemble it correctly, and also the efficiency will be too low. But we can bring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to workers through other ways. For instance, in each specific part of the assembly, set a visualization object identifies which part of the mobile phone the workers' job belong to. Or in every step-assembly, set a graphical phone showing more completely, for every workers, a virtual mobile phone was assembled after several hours. And then, they would touched the goal of completion and feel some kind meaning. The principle of such mechanism is similar with the electric toothbrush's handle with smiley -- although it seems a little bit silly, sometimes it's very effective.
References:
Ariely, D., Kamenica, E. & Prelec, D. (2008).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The Case of Lego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67, 671-677.
Norton, M. I., Mochon, D., & Ariely, D. The IKEA Effect: When Labor Leads to Lov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arketing Unit Working Paper, (11-091).
Smith A.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J].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37, 740.
最后得了7.5分。
一个比较长的评语的是:
I commend you on your use of English, which is generally clear in terms of meaning. You describe a problem of worker despair, leading to suicide. In paragraph 2, you refer to "a very obviously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incentives." A clear statement of the two incentives and related behavior would be helpful. In addition, your assertion that inhumane treatment and lack of meaning in work were causative factors in the suicides. Your argument would be much stronger if you gave examples to work conditions to support these assertions.
想想我自己给别人打得分也都很高,瞬间淡定了。
2013-03-19
逃荒路
今天终于看了《一九四二》,心情很沉重。
那是我从未了解的一段历史,我想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也都没有从历史书上看到过这段历史,更不要说去想象当时的情形。
我们其实已经遗忘了太多的往事,迫于种种原因,滴血的历史被人们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纱布,仿佛这样就可以忘记过去就像它从未发生一样,可这伤口并没有痊愈,它在厚重的掩盖下已然变成了脓疮。
我注意到影片结尾那句话,它说,公元一九四二年,三百万人饿死。
这里,导演并未用「中国人」或者「河南人」的称谓,他用的是「人」。
这也是整部影片的基调,片中展现的是一个个逃荒的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绝望,他们的生命。
影片开头的一段话耐人寻味:「一九四二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后来李培基面见蒋介石时,听他的副官口头汇报完毕,便战战兢兢压下了想要说的关于河南灾情的话。当陈布雷问他为何不说时,这位李主席颇为无奈地说,「他们给委员长汇报的每一件事,都比我说的要大,一下把我给吓住了。」
是啊,这些事情,都是「大事」,因为它们关乎着民族存亡,国家兴衰。委员长很想见见甘地,因为他绝食七天而意志不减;同时委员长也很讨厌见爱管闲事又不怕死的美国记者,因为他居然拍下了野狗吃人的画面。
彼时的中国老百姓,对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毫不知情,他们只知道日本人来了,国军节节败退,华北危急。
但比这更糟糕的是,吃得也没了。
中国人历来是最重视故土的,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可什么也没有饥饿的力量大,当人没了吃的东西时,什么财主农夫,统统都是一样,逃荒路上,不分贵贱,大家都是灾民。就像花枝的娘说的,「有灾好,叫他家也变成了穷人。」
而老财主这一路逃荒,儿子、儿媳、老伴、女儿、孙子……死的死,散得散,只落得自己一个人挣扎求死。他这一路的心态,由开始的「躲灾」,到「逃荒」,到「认命」,仿佛无形之中有股力量在推着他一步一步迈往地狱。而这并非说留在原地会更好些,其实彼时的中国,哪里有平头百姓可以活命的地方呢?神父安西满一开始谴责众人不信主,才落得逃荒的下场,甚至还要扮演中国的摩西去引领苍生,可在日本人的轰炸下,在那一双双不肯瞑目的眼睛的注视下,他也不禁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诘问,既然主也无法将这个世界从地狱中拯救出来,那我为何还要信祂?
在福殍遍野之时,信仰真的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东西。
何止是信仰,就连最基本的情感和伦理也可抛弃。
花枝为了给两个孩子有口活路,自己把自己给卖了;星星把自己最喜欢的小猫给炖了,这也为后来的自愿卖身埋下了伏笔;更有甚者,饥饿的人们,将一切道德感抛在脑后,为了活命,不惜将同类分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无论它发生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
悲哀的是,这种人吃人的极端情况,在历史上还远远不止一次地发生过。
拍这样一部片子是需要魄力的,就凭这一点,导演冯小刚和原著作者刘震云就值得尊敬。整部片子焦点人物众多,但并没有主人公,事件也很多、很杂,却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逃荒。片子也并没有着大幅的笔墨来烘托灾民的凄惨,可当人们看着自己身边的亲人死去时无助地说出「死了好,死了不受罪」的话时,任何一位观者也能体会到这份绝望。
饥荒,一个遥远却又熟悉的字眼,因为在它如瘟疫般蔓延开时,任何人类文明建立起来的理智和尊严都会被摧毁殆尽;它能将与人性有关一切渐渐抹平,剩下的,只有源自动物自身的本能。这,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影片开头,「吃的问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似乎不在一个层次上,相较之下,前者仿佛没有提及的必要,然而,当片尾字幕闪出那三百万的数字时,没有人会再认为「吃的问题」是个不值一哂的问题了。
我想,这部作品给人以最大的教益就是,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此类「不值一哂」的事情,才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
2013-01-16
月球为何不是奶酪做的——再谈江本胜们何以如此流行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用草莓重复了前一段风靡一时的「米饭行为实验」——就是对蒸熟的米饭说不同的词语(赞扬或者咒骂),数周之后,受到咒骂的米饭就会发霉变质,而得到赞扬的米饭则没有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人的情感居然会影响物的质变。广州还有个什么「青少年危机干预中心」的张庆主任表示,「米饭实验得到了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支持,是真实可信的。」(http://news.nfmedia.com/nfdsb/content/2011-11/30/content_34078140.htm)小朋友们做完这个实验也纷纷表示,以后要多多使用积极的词语,要养成一颗感恩的心。
这些看似有理有据,从实践得出的「真知」让我想起了一个日本人——江本胜。
江本胜是干嘛的?维基百科上称之为作家、商人,而众多书城则以「医学博士」的头衔来称呼他。12年前,他写了一本叫做《水知道答案》的小书,然后一炮而红。这本书由大量的照片组成,每一幅都是清晰的冰晶显微照片。江本胜称水在结晶的过程中会受到人类情感的影响,譬如:对其恶语相向,则结晶会变得丑陋;对其大加褒扬,则结晶分外好看;又或者,对其演奏优雅的古典音乐,则结晶亦显精致;如果对其播放噪声,则结晶一无是处……这些结论都是「有图有真相」,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且慢,这种看上去像模像样的「科学实验」靠谱么?
我想任何一个有着基本科学素养的人都会对这个匪夷所思的结论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吧。
其实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我从两方面来论证,先来复杂的:首先江本胜的实验不符合基本的科学实验要求,比如说没有设置对照组,没有引入双盲机制,更没有严格限定前提条件;其次江本胜的实验过程看似有理,实则幼稚,比如好话和坏话——这个是存在人的主观判断的,一个人的标准未必是另一个的标准,并且他仅仅实验了日语(或者常见的国际语言),那么那些生僻的语言呢,你是不是应该把地球上所有的语言都试验一遍才算严谨?最后江本胜的结论也给的非常牵强,冰晶的好看与否也是和人的主观审美情趣息息相关的,我就觉得几幅被噪声污染的冰晶挺好看,说不定也会有人觉得那些沐浴在赞扬声中的冰晶看上去显得丑陋。这些仅仅凭一厢情愿得出的结论,一无数据支撑、二无标准参照,简直漏洞百出。
(具体请参见:http://www.guokr.com/article/60265/
还有这里:http://discovery.163.com/special/waterisfool/
以及这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12.html)
那么接下来是简单的论证:Steve Mirsky在他的短文《Moon Not Made of Cheese, Physicist Explains》(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odcast/episode.cfm?id=moon-not-made-of-cheese-physicist-e-11-10-19)中引用了一个例子:「月亮为何不是由绿色奶酪做成的?」物理学家给出了一个简洁有力的回答:「因为这个想法是荒谬的。」得出这个结论的底气来自于「可以用我们对其他的事物的认知判断一个假设的合理性。」类似「月亮为何不是奶酪」、「人类为何没有任督二脉」、「占星术为何是一派胡言」、「谩骂为何会使得米饭变臭」等等问题,统统可以用「荒谬」二字来答复。
这是不是有些专断?人们喜欢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么我并没有亲自去蒸两碗米饭来检验一番,何以如此信誓旦旦地说它是荒谬的呢?
靠的是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合理的逻辑推测。我无需亲自去重复实验,只需找出他实验中的漏洞,证明他的论证不靠谱,就完成了我的反驳。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总是有人拎不清。包括以科研素养著称的博士生群体,我曾经在课堂上与多位博士生辩论,试图告诉他们江本胜的书就是伪科学,可令我吃惊的是,有众多同学辩称「你又没有亲自验证怎么敢轻易下结论?」当我指出江本胜设计的实验根本站不住脚时,居然有人说「那是你不敢于跳出现有理论的框框。」我还能说什么呢……后来在与这些同学的线上交流中,我惊异地发现,他们有笃信什么「宇宙精神」的、有坚信特异功能的、有亲自练习硬气功的,令人大开眼界。面对着论文发了一篇又一篇可是基本的理性思维都不具备的高材生们,我无言以对。
所以,每次看到我们的媒体和出版者不负责任地把这些异想天开的劳什子包装一番然后印上「科普」的字眼放在书店的「科学」类书架内,我就无名火起三丈——这不是赤裸裸的欺诈么。不要说广大未经受严格科学训练的家长,即使他们经受了正规的科学训练又怎样?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一厢情愿地喜欢听那些「好听」的论点(譬如《水知道答案》中劝人向善的告诫),拿回去再一本正经地教给自己的小孩,然后小朋友们就会照猫画虎,去重复「米饭实验」……这样的「科普」,不是把人给带到沟里去了?
最后,我想说,尽管我们有了诸如果壳网、松鼠会这样活跃的科普团体,但我们依旧停留在向大众转发科学技巧的浅层科普,什么时候达到了卡尔·萨根那种把科学精神深深植入作品的地步,公众的科学素养才会有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