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7

十影

1.《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 )

clip_image001[8]

库布里克+克拉克=?

这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疯狂组合,于是,就有了这部让无数人脑残的《2001》。

我的意思是——它太棒了!——《2001》是无可替代的,也是不大可能被超越的。

很少有电影能完全把原著的意境表现出来,更少有能做到吧原意境再次拔高的作品问世。

《2001》全做到了,而且——简直可以得满分。

而且导演的细心与敬业也是令人赞叹的,你见过有几部太空题材的电影敢于把空间完全描述成寂静无声的?或者把地球与空间站之间的无线电通讯时滞把握得如此精准的?

想像一下影片的拍摄年代吧,那时阿波罗计划刚刚起步,而电影已经把月球表面刻画得如后来登月时阿姆斯特朗所见几无差别。

这还都是表面上的,更深层次的,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的独特思考;对宇宙、生命、智慧的终极关怀,都是促使影片无愧于“经典”的原因。

2、《黑客帝国》(The Matrix )

clip_image002[4]

我很讨厌这个译名,天知道“Matrix”怎么会和“黑客”扯上关系,仅仅是因为里面的英雄们都是兼职黑客吗?

嗯,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已经够多的了,光是哲学方面就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我相信已经远远超出了沃卓斯基兄弟的预料——甚至有个厮居然能扯到和谐社会上去……¥%#&*……把一件复杂的事想简单或许会被耻笑,但要是把一件简单的事搞得那么复杂是不是也有点脑袋进水了呢?

另外此片会令人联想起“攻殻”,也是《黑》的创意源泉之一,平心而论,“攻殻”关于人与机器的思考还要更深刻一些。

《黑》很好看,很过瘾,很有嚼头,导演的细心随处可见,导演的陷阱也挖的到处都是,令人不敢掉以轻心。

就算以上的种种优点都还显平常,那就仅仅看这个想象力瑰丽的剧本和导演深厚的符号运用技巧,这也可算得上一部一流的作品。

所以,喜欢一部电影完全没必要找来那么一大堆牵强附会的理由,电影本身只要够出色,完全可以做到死死抓住你的心,令你在观看的时候完全投入到剧情中去,忘记周遭的一切,而且当电影结束时,你仍然沉醉其中,深深思索,尔后,长出一口气。

鉴于这个标准,《黑》是部了不起的电影。

3、《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

clip_image003[5]

这部电影的出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人会想到末日题材的电影能拍成这样,看似如此荒谬的情节居然能拍得如此……真实——宛如纪录片一般。

影片对末日气愤的渲染可谓独到而深刻,以往的类似影片为了达到目的,无非是多拍点诸如废弃的残屋、到处流水的街道、垃圾飞舞的广场、形色木然(或惊恐)的路人、加之永远也不晴朗的天空等等等等。

《人》也用这些素材,但却没有用滥,而且除此之外,它还给影片注入了以往同类型电影所不具备的东西——阳光。

知道是什么使末日变得如此令人绝望么?——是希望。

把美好的毁给你看,这是一切伟大悲剧的共同点。

《人》或许不是悲剧,因为它把一切美好的都碾平了唯独绕开了最要命的那个——希望。

但这希望实在过于渺小,过于脆弱,手捧着这个希望,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沉甸甸的不是味道。

好在只是个虚构的电影。

4、《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

clip_image004[4]

“如果我们能改变过去……”这是科幻电影里用烂了的假设。大多数此类影片都在利用这个令人着迷的假设达到改变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冲突上不遗余力。

但这部影片却回答说:不要轻易扭转你的命运,改变现状,无疑会是你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我看的版本的结局更加夸张:主人公终于走投无路,只好回溯到他出生之前的时候,也就是胎儿状态,然后自我了结,于是从此这世上也就没有此人存在,他带给朋友们的一连串悲剧也就随之一笔勾销了,朋友们依旧幸福地活着,然而生命轨迹里却惟独少了他——多么悲观的论调啊,导演是在宣传宿命论吗?

非也。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想起了特德·姜的《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说的也是关于逝去的人生以及扭转命运的故事——突然发现,原来他们想说的东西是一样的:历史的既定并不代表历史意义的既定,你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甚至还会使其变得更糟,但你可以改变事件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影子,你可以自我救赎。

另外,主题曲“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很赞,完全烘托出了主题。

P.S.《蝴蝶效应》有两部,第二部完全是狗尾续貂,千万别看。

5、《七宗罪》(Se7en )

clip_image005[4]

“海明威曾说过,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我只同意后半句。”相信《七》里面的这句话会深深地印进每一个看过此片的人的脑海里。

其实本片的故事很是平铺直叙,论情节曲折与同一导演的另一部作品《12宫》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但《七》的要命之处不在情节的跌宕,而在人物心理的激荡,无论是凶手自我剖析时的冷酷犀利,还是新老两代警员在面对这个丑陋的社会时的内心矛盾,《七》都表现得入木三分。

令人称道最多的,是结局时那一段情节,凶手那变态般冷酷的分析,年轻警员的内心挣扎以及年老警员的无奈和愤怒,最终共同完成了第七宗罪——这是个多么大的反讽啊!

和大多数影迷一样,也是从这部电影起,我开始关注大卫·芬奇,这个导演出道以来作品并不多,但几乎个个都是经典,那独有的故事节奏和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局几乎成了芬奇的招牌。

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大卫·芬奇,《七》已经有了最好的导演和演员,那么这样一部令人叫绝的作品的出现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6、《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

clip_image006[5]

又是大卫·芬奇和布拉德·皮特,不过这次又拉上个爱德华·诺顿。

故事只能用“惊艳”来形容。

很难想像哪位作家能构思出这样的情节,后来上网查了查原著作者恰克·帕拉尼克的身世,于是明白了,只有经历过绝望才能让观者感到绝望。

这里不说作家的童年了,只谈电影,芬奇用天才的画面语言讲述了这么一个让人血脉贲张而又后脊梁发冷的故事——失眠的后果有多严重?

很严重,而且当你又恰恰是个消费主义狂人时。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

我承认,看影片时,我完全被这个启示惊呆了,迫不及待想找个什么人干上一架,所以,这个片子暴力煽动性很强,小朋友们不要观看。呵呵,开个玩笑。不过电影有时会让人找到一丝《发条橙》或者《猜火车》之类那种感觉。

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叙事的手法、离奇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真的不好说清它属于哪一类电影,只好划入“大卫·芬奇的电影”一类。

看这部电影,你可能会联想起《机械师》或者《ID》那样的影片,但它们仅仅是在某一个创意上有所重合。

曾见某位网友发牢骚:“……5年了,整整5年了,再看别的同类型片子都提不起精神……它们比《搏击俱乐部》差远了……”没错,《搏》是记重拳,可能会打得你眼冒金星,但相信我,你会喜欢上它的。

7、《12宫》(Zodiac )

clip_image007[4]

咳咳,又一部“大卫·芬奇的电影”,我承认对这个导演的作品有所偏爱,但无论从“观影快感”还是“引人遐思”方面评价,他的影片都可谓是一流的。

《12宫》的存在,使其他所有标榜推理的破案剧情节都弱智得像小孩过家家一般。

这也就是为何《12宫》票房惨败的原因——因为观众们的智商只刚刚够过家家的水平,而且谁也不愿再进电影院一次。

导演剪辑的那个版本,你至少需要两遍,才能完全捋清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当初芬奇居然想拍成一部4个多小时的电影,这个疯子……)。之后,你会突然领悟到漫画家那不知疲倦为一件与自己毫无相干的连环杀人案奔波数年的原因。

影片还在前半段埋下了大量伏笔,这在后来真相渐渐显露时,会给人带来阵阵惊奇,前提是你发现了那些包袱——这绝对不是件轻易能办到的事,芬奇在挑战观众的大脑。

如果电影里的所讲述的一切你都闹明白了,那么当影片结束时,你一定会大呼过瘾。

这种激发观众绞尽脑汁的影片不是没有,《黑客帝国》就是个引发无数讨论的好例子,但凡此类影片,即便你没有想得那么深,也不会影响观感;《12宫》则不然,你若没有彻底搞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那根本甭想顺畅地往下看——整个体验,就跟解谜差不多,让人上瘾。

而且,最见鬼的是,故事的一切居然是真事。

8、《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clip_image008[4]

我看的战争片不多,喜欢的就更少,和文学作品比起来,影片里战争下的世界往往太过空洞,战争场面往往太过矫饰看起来就像一场烟火秀。

《拯》的非凡之处就在于对人物心理的真实刻画——这一向是斯皮尔伯格的长处,也算是老生常谈了。

斯皮尔伯格对场景的“真实”要求很高,于是这部影片的开头那部分几乎成了诺曼底登陆的纪录片式写照,残酷的画面深深刻进每一个观影人心里,伴随着汤姆·汉克斯的手一直颤抖到影片结尾。

战争电影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说教,打个什么什么战役死了多少人然后就有个什么人跑出来告诉你战争的残酷以及生命的可贵。哦,您歇歇吧,每一场战斗的本身已经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每一个垂死挣扎的士兵也都证明了生命的可贵,如果事件本身足够说明问题,那么就不需要再有人站出来说明问题本身了。

斯皮尔伯格从来不说教,这是他的电影引人深思,常常被奉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生命的价值是以数量来衡量还是别的什么?导演把这个问题扔到二战那个极端的环境下,让观者去看看到底答案是什么。

高明。

9、《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clip_image009[5]

最初是高中的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这部影片,她喜欢两个人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滑来滑去那一段;后来又有一位同学向我推荐,她则比较喜欢1900和爵士高手斗琴那一段;最后我终于在电影频道看了,我发现我再也忘不掉1900那张长得有点像六小龄童的脸了。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1900站在舷梯上那一段,镜头的视角很有些后现代的味道,1900抛出帽子,帽子旋转,落水,1900于是反身回船,导演的画面语言运用地炉火纯青。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是结局时,1900和麦克斯的诀别。这里要提一下:这部影片的翻译还真是罕见的敬业,特别是当1900说到在天堂里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很有感染力,为此,我还专门去买了盘央视配音的DVD——换做其他影片,弃导演剪辑版而选央视配音?——那我脑袋一定是被驴踢了。

托纳托雷为人所熟知的另一部作品就是《天堂电影院》,很温馨的一部片子,被很多影迷奉为经典,我也很喜欢。但我得说,它比《海》差远了,而且以后不大可能再出现这种情节单纯的电影(这或许也是它的珍贵之处吧)它的经典仅限于那个年代。

事实上“寻找三部曲”第三部《玛莲娜》格调上则要比前两部深沉的多。

10、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Man From Earth)

clip_image011[4]

2007年出了这么一部奇作——全部场景:一间房子;全部情节:交谈。

有人质疑,这也能叫电影?

发出质疑的多半是没有耐心看完的人们,他们仅仅通过电影简介,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部枯燥无味的电影。的确,一群学者围坐在一间乡间木屋里从早晨谈话到晚上,然后电影结束。这场景的确单调得近似于迂腐,就算是20万美元的投资,除去设备以及演员们的薪水,至少还有些剩余可以换个风景好点的地方吧?要是单以场景来说,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竞选史上最无聊影片之一。但要说该片情节单调,那一定是没领会影片那非凡的主题。

这同样是一部挑战头脑的影片,而且来得更纯粹——完全借助语言!

随着这群学者的交谈徐徐展开,一个似真似假的历史真相展现在我们面前,无疑,这个所谓的真相是如此荒谬而疯狂,而在座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于是一场论辩在所难免,然而,在严密的逻辑推导下,那个真相却愈发牢固了;到此结束倒也罢了,随着学者们在独有的自尊心与好奇心的推动下,一个更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被抛了出来——关于文明的进程,关于宗教的起源,这个结论给出了一个另类的答案——如果你真的投入了剧情中去,那么这种小场景-大尺度的科幻作品所特有的强对比震撼一定会令你印象深刻。

这部影片中有一多半功劳得归功于编剧,因为这剧本写得太精彩了,简直可以直接拿去评“雨果奖”。另外,对于影片只局限于一个场景,我得说这不完全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唯有此,观者才能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到谈话中去。

此片与《K星异客》(K-PAX)有诸多相似之处,后者的场景变换要多得多了,但相应的,影片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量却大打折扣,因此情节的严密也远不及前者——绚丽的画面,还是漂亮的情节——这是个问题。

十书

1、《基地》三部曲(阿西莫夫)

我不幸与本拉登有着相同的爱好——但幸运的是这个爱好也与上千万的科幻迷重叠。

《基地》的创作贯穿阿西莫夫的一生,可谓这位科幻界巨擘的心血之作——讲述了一个日渐没落的庞大帝国的没落与一个纷乱中人类新世纪的崛起,当然还有无数的阴谋、传奇……用阿西莫夫本人的话说就是:一部未来的“罗马兴亡史”——除此以外,还有贯穿始终的关于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的思考——当这一切放在以光年为尺度的银河系内时,一部上下一千年的未来断代史就在你眼前激荡人心地铺展开来了。

这里我只推荐《基地》三部曲,并不推荐《基地前传》与《基地续集》,尽管这是一个全系列,但我觉得只有《基地》最有资格获得“未来史书”的资格,而且对于《基地续集》所给出的结局,我本人并不觉得令人信服。

2、《太空序曲》(阿瑟·克拉克)

克拉克写过许多激动人心的作品(哦,几乎每一部都令人激动),不乏像《与拉玛相会》、《2001》这类想象力豪放不羁的杰作,但像《太空序曲》这种完全写实风格的作品却并不多见——甚至有人说这已经不是一部科幻作品,因为作者以惊人的专业素养描绘了细节真实可信的宇航启蒙时代——这篇小说出版时,世界的航天运动也才刚刚起步——甚至站在今天,翻回头再去看克拉克的各种技术描写,其与后来所真实发生的现实的吻合度也非常之高,这种惊人的前瞻性也在另一部作品《2001》体现了出来——尽管他老人家有些过于乐观了。

抛开其他更深层次的东西,但就这种唯有科幻才能提供的基于科学的人文关怀,我们就该记住克拉克。

3、《三叶草在行动》约翰·温德姆)

现在市面上卖的这本书有另一个名字《三尖树时代》,可当我读这本书时,几乎是十年前的事了。

当初,嗯,小毛孩子一个,又红又专,看的东西积极阳光且催人奋进……突然,一本封面崭新的《三叶草在行动》就闯进了我的视线(当时闲工夫多的令人发指,我就在本市的少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每周光顾,风雨无阻,而科幻小说当时乃是“少儿读物”,归为“科普”一类- -III……每每家人问及,便答:此为科普书籍云云……)

当时这部小说的设定就把我给撼了——人类全体失明——当时我是不可能理解作者的身份、时代背景以及给出这么一个近似荒谬的设定的良苦用心的——但仅仅这个疯狂的设定,立刻就把我给攫住了,然后随着作者完成了一次非凡的历险,那种心灵的震撼至今仍记忆犹新。

所以,千万别说你看不懂科幻。

4、《深渊上的火》(弗诺·文奇)

弗诺·文奇,这个集数学家、计算机工程师与科幻小说作家于一身的人彻底影响了我的宇宙观。

当然我的宇宙观被翻来覆去地折腾不止一次了(作为一个科幻迷,这是必须的),但文奇的影响无异最具革命性——之前的那些作家就算写到“热寂”时代,也还是旧人类思维,而文奇认识到了局限性并加以解决——他提出了“超人剧变”(别忙,这个名词是翻译地有点那个,但这的确是个严肃的话题,说不定本世纪内就会出现)简单说来,就是,以后的人不是“人”了,不,不是不是人,而是,嗯……不是“我们”了……见鬼,越解释越麻烦,一句话,我们的子孙们“进化”了,明白?而且鉴于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的提高,这个进程几乎是一定的,除非人类在可以预见的近未来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提前给灭了,这并非没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不是吗——那么,我们该如何预测或者,嗯,或者猜度这些后辈们的生活呢?很难——想象一下黑猩猩们如何讨论我们的生活?

文奇给出了一些答案,这些答案很富有创见,又充满逻辑,在他的“超人剧变”框架内完全可以自洽,想知道吗?看他的书吧。

5、《球状闪电》(刘慈欣)

之前提到了宇宙观,现在要提提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他人的评价,或直接或间接——我接收到的直接评价不多,或许是由于我为人处事的过于单板导致了人际的疏远——长这么大并没有几人时不时地指着鼻子与我痛骂一番,这不见得是件好事。

间接的就多了去了,环境可谓一(平心而论,周遭环境是在过于平淡,不妨忽略倒来的省心),而书可谓二——我的价值观之所以经常性地飘移不定,大概是因为所读经常性地变幻莫测吧。

因此必须提到大刘,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可以说破天荒地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了“体系化”的影响——这影响从《地火》开始,经由《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到《朝闻道》、《光荣与梦想》,最终在《球状闪电》这儿完成归纳总结——我异常(几乎有些偏激地)认可文中某个人物,几乎要拿来做效仿的榜样了。

这里没有把《三体》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我觉得与《球状闪电》比起,《三体》的想象虽然更为大气磅礴,但于心灵上的震撼已较前者淡了许多,这并非是说大刘退步了,而是我自己这方面的阈值提高了而已。

另外,大刘献给他女儿的那本《超新星纪元》(拿这种书送给儿童……呃)也很值得一读,尤其是描述“大量子”的那一段。

6、《围城》(钱锺书)

上面的五本清一色全是科幻。就此打住,再多就没有重点了。

《围城》无需多做介绍,我喜欢这本书真的是因为钱老的文笔,很机敏,给人思考的空间,从不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每个人读过之后都会有自己的独到体验,每读一遍也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围城》。

感谢这位睿智的人。

7、《麦田里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很难说清这算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在写一个少年的堕落吗?那它的火候还欠点。

在写某一类人的有关理想与现实的幻灭吗?那又太具体了些。

纯粹无病呻吟?那些肤浅的卫道士们或许会这么评价。

往往,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来的重要。塞林格就是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I thought what I’d do was, 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s.”(然后被某个向现实发起质疑的年轻人补了句:Should I?……)

我也认同这个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是部充满质询的作品,它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向这世上抛出了满满一书问号,等着这个时代去回答。

8、《故事新编》(鲁迅)

这本书展示了鲁迅改编剧本的本领,尽管当时还没有电视传媒,若非,他一定是位了不起的编剧。

这九篇的名字在形式上很是一致,内容的可读性极强,文笔干练、独特,却又不似他的杂文风格,读来别有意味。

作为迄今为止使用过汉字数最多的作家,鲁迅却并没有刻意展示过他的文学才华,《故事新编》算个例外。

9、《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这本书其实可以算是史学著作了,但我不得不承认——写得很好看。

文章的视角独到,观点新颖,令人钦佩。单是申时行那一章,作者居然能透过重重蛛丝马迹,因果联系,将一个几乎被遗弃到历史角落的人物挖掘出来加以深刻剖析,点出了历史的那种不可言说的玄机,造诣之深,可见一斑。

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国封建历史的肤浅认识,或多或少学会了——用黄仁宇的话说——用一种“大历史观”去看待问题。

受益匪浅。

10、《随想录》(巴金)

这本书严格说来也不应划在“文学”名下,而且文笔也远称不上精练,某些地方还有点絮絮叨叨一再重复。但这本书本身所折射的一位勇敢的老人的心却比大多数作家只能依仗笔下的虚构人物寄情抒志要来的有力量得多。

很少有人能经得起那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更少有人在事后会敢于细细回顾那段历史;而能做到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将那段历史所施予他的种种伤疤重又揭开来给这个时代的人看,以警醒他们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的,唯巴金一人。

事关良心。

2009-02-15

这里不是伯利恒

    距2001,8年。

    距1969,40年。

    我们在干什么?

    文奇相信“超人剧变”在2030年后出现将是“令人惊讶的”。

    克拉克在晚年没有看到人类再次登月有没有感到“惊讶”?

    我敬仰这些真正的大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非凡的思维,或许也在这些理想主义气息。

    克拉克这样描写那个不可理喻的文明:它们将全宇宙看做牧场,到处播种,或有收获,也未可知。

    “神话般庄严的主题”。

    这是基线,却不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正如大刘所说:在宇宙这个尺度下中讨论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用“蓝色多瑙河”来为这样的作品配乐真是恰到好处——宇宙本身就如这乐章一般悠远大气令人敬畏充满未知与希冀。

    每个人都是有信仰的,有些人相信安拉胡大耶和华释迦牟尼等等等等;有些人相信一种体制一种与他人的某种优化组合等等等等;有些人相信真理只存在于每一组24帧里;另一些则坚信GUT或TOE之类的东东。

    长达数分钟的黑幕。

    长达数分钟的的迷离光斑。

    绝对的静谧。

    毫无韵律的电子音节。

    像是无数僧侣的吟唱。

    音调慢慢降低像是停止转动的唱片发出的歌声。

    粗重的吸气声……

    第一次你会不耐烦,第二次你会疑惑,第三次你会陶醉。

    和陶醉于“蓝色多瑙河”一样,相信我。

    如果我在仰望星空时的目光还未曾麻木,那就好好珍惜这份感受吧。

   这里不是伯利恒,但我们依然需要那束光。

   另外,一定要单独看《2001》,切记。

2009-02-06

将逝者

老早就写的……嗯,以后还是少写点这种调子悲凉的文字,对身心不好…… 这个,其实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让战争见鬼去吧。

 

将逝者

将逝者。写下这三个字后,我所有的感情都似乎已经表达完,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了。

“新生”的故事

我是一名接待员、一台提问机、一个冷血动物,一位——可能就像金所说的——将逝者。

我的身世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兴许放在往昔的岁月里,我那还算称的上传奇的前半生没准能成为一段佳话,可在这个动荡而混乱的年代里,这些都变得微不足道了,任何人的经历都是那么的跌宕起伏令人不安,所以,也就不再有什么东西能真地打动人心了。

我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多半是我故意忘掉的,在这个连上帝都不忍再多呆一天的年代里,你把脑袋塞得那么满未必是件好事。于是,结局就是——我是说,我现在的状态是:孤单一人、无牵无挂,并且活着——这可真是个奇迹。

我时常会在一些很不合适宜的场合想:人类干嘛不把自己灭掉?我是指,彻底地,一次性地——连个碳原子都不要留下。一了百了,多干脆。

可人类社会并没有我希冀的那般脆弱。有种老套的说法曾指出: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

所以我至今仍没有精神崩溃或者更糟糕地把自己再次送上战场当炮灰,而是像现在这样坐在颜色令人沮丧的桌子后面,为“新生”公司——我们内部人员通常称之为“太平间”——充当接待员、提问机以及冷血动物。

“太平间”,不,“新生”公司里有政府的股份,因此,一些很奇特的规章条款便应运而生了,概括一下有如下几条:

1、“新生”公司属于医疗机构,其天职是救死扶伤;

2、“新生”公司承诺采用最先进的机体冷冻技术,但不保证整套系统的万无一失;

3、由于该方案属于非常规医疗方案,因此所有用户须签订免责声明(以下罗列出二十八条声明,简单说来就是一切意外均由用户单方面承担);

4、“新生”公司虽为医疗机构,但盈利亦是存在的根本——因此,凡是拖欠费用的用户,将不再得到妥善照顾,甚至会受到特殊处理;

5、以上条款是依当前时代背景所订,如有变动,解释权归“新生”公司所有。

在条款的最下端,有这么一条小小的“补充”——我们一致认为,有了这条“补充”,前面的所有废话都可视为扯淡,全部是为了掩人耳目而打的幌子——这条“补充”的字号比其他条款小那么一圈,它写到:鉴于当前的非常态势,当局有权接管本公司的欠费用户。

异常简短,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所有的意思。

如果你的大脑还有那么一点该死的想象力的话(如果没有,就试着回忆一下小时候看过的某部科幻电影或上个世纪“异想天开”之类的陈旧科普节目录像),你就会猜到“新生”是家什么机构以及如何运作的了。

没错,“新生”公司就是所谓“人体冬眠系统”的实际商业化产物。

最初的设想是这样的: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绝症在身,行将就木,死神在两米远外向你招手,这时,“新生”从天而降,一巴掌将死神扇回冥王星,接着把你稳稳当当放入一具水晶棺,不,“冬眠系统”里,然后你就睡啊睡,直到科技进步到能铲除你身上的病魔或延缓你的衰老时——那简直是一定的,一位睿智的大夫在你颊上轻轻一吻,哇,睡美人苏醒了!

然而现实却是,这个庞大的冷冻机已经在那儿矗立了近一个世纪了,仍然没有几个人是按照原先设想的那样解冻出来的——这也正是我们管这儿叫“太平间”的原因。绝对的黑色幽默。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那些“欠费者”。这个时代的医疗手段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疑难杂症其实都有了灵方妙药,如果他们有足够的钱,就能享受到这些,但现实没有“如果”,人体冬眠代价昂贵,就算生前(抱歉我用了这个不吉利的词)他们是百万富翁,仅仅几十年的冷冻费也足以让他们倾家荡产——因此,这些“欠费者”被政府“接管”了——那就意味着,他们要么成为了实验室的小白鼠,要么被修修补补肆意改良一番后,投入战场。

要是他们对这种苏醒感到满意的话,我也无话可说。

海格列斯的故事

在一个令人烦躁的周一,接待室来了这么一位访客,他身材高大,体格健硕,活像希腊神话里描述的那个赫拉克勒斯(注1)。尽管天气已入冬,可他仍穿着单薄的衣物,透过绷紧的衣表,我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赫拉克勒斯”那轧钢般的肱二头肌大概比我的股四头肌(注2)还要粗壮。他面色不怎么好看,戴着样式丑陋的帽子,但目光如炬,如炭笔勾勒出来般板正的脸庞上写满了刚毅。是个军人,我想,而且是秃顶。

他环顾左右,见不大的接待室里只有我一个老家伙在百无聊赖地坐着,便径直朝我走来。我点点头示意他可以坐在椅子上,通常对于来这儿的人,你都用不着跟他们客套,他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些,此外,这样一来我就不必仰着脖子看他了。他坐下了,然后仿佛有些无奈地抓下了帽子——果然是秃顶。

他说:“我叫海格列斯。”——啊哈!

“我是第七空降旅的一名中士。”他接下来介绍道。

这让我吃惊不小。

我只猜到他是一名军人,可没想到这个大块头居然是特种兵——不过这样一来,他那别具一格的名字就有合理的解释了,据说每个人在成为特种兵后(也有传闻说特种兵是被制造出来的,如“弗兰肯斯坦”一般的存在),第一件事就是洗脑(从这点上看,关于是人还是弗兰肯斯坦的讨论都没有意义了),然后,军队会把他们的脑腔塞满各种技能、战术、“巴甫洛夫反应”(注3)、“必须”的记忆、以及,一个配得上这个崭新人格的名字,这个名字通常是某种暗喻,以表达第七旅的头头们对麾下勇士的某种美好期待——可海格列斯的长官显然修辞没学好,这个比喻也太直白了些。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不值得我浪费心思。我所疑惑的是另一个问题——干这份差事你必须具备一种品质:好奇;或者说,必须拥有一种恶习:多疑。我可以对着所有躺在“太平间”的生命发誓,天杀的好奇心是我最不想拥有的!可为了生活,有时你不得不将就一下个人的自尊心。

于是,在下一秒种,我脱口问道:“特种兵的服役期不是终身吗?”

海格列斯愣了一下,显然他与“常人”的接触不多。但他回答道:“不,不是终身,只是时间要比普通士兵长很多罢了。”

“多长呢?”

“1560周。”

“嗯?”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没料到特种兵会给出这么一个数字——他们的计时方式真另类,怎么跟芯片制造车间(注4)一样啊,还好不是小时……我痛苦地心算了半天,两眼一跌——居然是30年!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参过军,上过前线——这也正是我对战场充满惧意的原因——我在军营里流血流汗磨练了三年,然后满怀壮志地开赴前线,战斗打响后半小时,我身体的五分之二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脱离了与躯干的连系,余下的五分之三在极度惊讶中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相信我,我惊讶的是为何我如此幸运,居然能保住小命。后来我装了一身的义肢,又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来适应它们,最终成了现在的这副模样。场下准备三年、上场半小时被打成筛子、抬回场下修养至今——这可以简要而生动地概括出这场战争给我留下的直接回忆。

我把自己的感受以尽量不夹杂粗口的语气传达给海格列斯。

他咧嘴一笑(这个表情真诡异,想象一下,一尊大理石雕塑在冲你咧嘴一笑,我都担心他那张扑克脸会不会打褶),说道:“我们特种兵的身体是经过强化的,并经历了严酷的训练,因此战场生存能力要比普通士兵强很多,这也正是我们服役期比较长原因。”

“就算这样,我也不相信你们能在战场上活过30年,呃……1560周。”

“你说的没错,就算是特种兵,也很少有人能完整地服完兵役,绝大多数会在某次任务中牺牲。但是,”他顿了一顿,“有个途径可以让特种兵提前退役。”

“什么途径?”我觉得马上就能触摸到问题的核心了。

“打一次漂亮的战役,”他说道,“拿到一枚勇士勋章。”

勇士勋章是最高等级的荣誉勋章。

“你拿到了吗?”我追问。

“是的。”

“哪一场,我是说哪一场战役?”我刨根究底。

“三周前,南船岛阻击战。”他平静地说。

我手中的杯子差一点没掉到地上。

南船岛战役!上帝,那简直就是战神马尔斯降临,不,确切地说是一个营的马尔斯,外加一个绝对丧心病狂的战地记者——得益于这位半张脸都被炸没了仍坚持拍摄的疯子,我们这些躲着后方的家伙才能欣赏到那场只看一遍就能让浑身战栗一天的铁血战斗。第七空降旅的标志是一个幻化成镰刀的“7”,意思是,只要敌人遇到了第七旅,就等于遇到了死神。但这次的敌人并不好惹,对方也有精英部队,而且问题的关键是——敌人有一个师。

追究原因已经意义不大,战争就是这样经常挑战一下人类的理解极限。

第七旅的这个参战营必须在援军赶到之前守住阵地,任务简洁明了。对于过程,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营的战神马尔斯对抗一个师的斯巴达战士是何等场面——是的,南船岛战役就是那个级别。

最后关头,援军赶到,敌人撤退。战役胜利了,代价是第七旅的这个营全军覆没。不过,我盯着海格列斯,显然还是有少数人幸存了下来。

“我明白了。”我说。

“那就尽快为我办理手续吧。”

“你得的什么病?”我问道。

“什么?哦,不,我没有的什么绝症,”他回答,“我的身体很健康。”

“那你为何?”至此,我把所有的原因都串起来了,只等他自己说出结果。

“这个时代有战争。”他的双眼像突然之间蒙上了一层灰雾,变得不那么有神了。

“哪个时代又没有战争呢?”我问道。

我真的很想知道答案,我向每一个前来申请冬眠的老兵问这个同样的问题——没错,海格列斯并不是个例,在他之前,我已经接待了上百位职业军人了,这也正是我能一眼认出他们这类人的原因。他们身强体壮,但是却失去了在这个时代活下去的动力,于是他们现在都沉睡在我身后的那座庞大的建筑物里,等待着某一天被唤醒。他们对我提出的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惊人地一致以至于我怀疑军营里的教官是不是在教授被俘后如何回答敌人的问题时把我的这条也当作模板给刻进他们那见鬼的脑壳了。我希望海格列斯的回答能有点新意。

“我相信有。”一样的答案,一样的神态,甚至连语气都是一样的。

我没有再问关于资金的问题,钱对特种兵来说不算难题,他们有自个的办法。我为海格列斯签订了五十年的合同,然后递给他验查。

通常对于健康的申请者,此时我该做最后一番劝说,比如“冷冻过程虽然安全但还称不上完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或者“你年轻力富前途似锦这又是何苦呢”等等。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完全是白费口舌,这群木头桩子简直是铁石心肠,根本就听不进任何劝告,后来我索性沉默是金,听之任之了。

不过最后我那“职业好奇心”还是迫使我问了两个问题。

“你还差多长时间满退役期呢?”这是第一个。

“两周。”

“……特种兵也惧怕战场么?”这是第二个。

“是的,”海格列斯沉默了一会才回答,“就连特种兵也怕。”

年轻母亲的故事

把海格列斯安顿进“太平间”后的一段时间,我都无精打采的像是被告知欠了我一屁股债的家伙突然挂掉了。我的确说过我见多识广这种事不会对本人造成多大震动,但与特种兵的一番谈话还是让我心里堵得慌。

这天下午,我在接待室里加班,突然响起两声怯怯的敲门声。

我不耐烦地说声:“请进!”

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个瘦小的女孩,不,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怀里抱着个样式奇特的睡袋,显然里面装的是婴儿。

她迈步前来,步伐显得有些虚弱;我再瞧了瞧她的脸庞,虽然清秀,但却与大多数来访者一样——面色苍白、焦虑过度;而且我推测她已很久没吃过一顿饱饭了,因此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双目无神。我赶紧请她坐下。

“先生,”她开口道,声音有些哑,“请务必救救我的孩子。”

“放心我会尽我所能。”我想我已经知道该如何回答她接下来的问题了。

“我的孩子感染了列氏二号菌。”她的声音有些哽咽。

列氏二号菌!一种可怕的真菌,来自一颗彗星的慧尾尘埃,对抵抗力未发育成熟的动物幼崽拥有极强的寄生性及长期的……侵蚀性,记录表明,被感染的生物其最终死状是极其骇人的。

不过好在地球的臭氧层对这种真菌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目前列氏二号菌只能在空间站或者各种穿梭在宇宙的飞船内猖獗,另外南极上空还有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这些菌类也得以在南极的冰盖上安家落户,但那里的低温迫使它们进入了休眠状态,暂时无所作为(就像在太空中一样)——感谢上帝他老人家把天窗开到了南极!

“那你,是从飞船上来的了?”我问道。

“对,我是英仙号随舰医疗团的一名护士。”她说。

英仙号是军队花巨资打造的四艘母舰之一,绝对的太空堡垒。

“孩子是在军舰上出生的?”我问完这个问题后立刻就后悔了,该死的“职业好奇心”!

“是……”她憔悴的脸上写满伤感、无奈以及其他的一些复杂情感,叫人不忍再多看一眼。于是我没有再提关于孩子的父亲的问题。

“……能让我看看你的孩子吗?”我问道。

她有些犹豫地答应了,把怀里的那个睡袋小心翼翼地递了过来——我这才发现睡袋原来是封闭的,内部有一套小型循环系统,大概是为了防止菌类扩散吧。

我以前曾看过被列氏二号菌感染的各种动物幼崽的影像,但没见过人类的——别误会,我的好奇心还没强烈到变态的地步——我仅仅是想知道,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生灵,让他的母亲如此牵肠挂肚!

尽管事先已做好心理准备,可睡袋里婴儿的模样还是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列氏二号菌是一种独特的真菌,地球的微生物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类似的记载。这种真菌在寄生初期会表现出霉菌的某些特征,就像一些霉菌引起的皮肤癣之类,但通常霉菌的感染范围只是浅层的,列氏二号菌的致命之处就在于在初期症状之后便开始朝纵深扩展,造成深部感染(注5),这时它将不再具有外扩散性,而是转变为类似念珠菌(注6)的形态,完全进驻到宿主体内了,这可以称为中期;此后,便是长达数月的“晚期”,列氏二号菌会从内向外一点一点地啃噬掉所有有机体,整个过程缓慢残酷却无法阻挡,直至宿主身体的每一处都布满菌丝。最终,随着宿主被掏成一具空壳,这种微生物便吐出数以亿计的孢子,寻找下一个目标。

我盯着襁褓中的婴儿,托着他的手臂不自觉地有些颤抖。小家伙的身子包裹得很严实,只露出了脸部,我看到这张圆圆的脸上布满了一片一片的紫褐色菌群,甚至连眼睑处也有一块块的菌斑,只有耳垂下部还未被菌类覆盖,露出了婴儿本该有的白皙、细腻的皮肤。我不敢想象他的身体现在是什么样子。婴儿闭着眼睛,大概陷入了昏睡,我想这是好事,不然他该如何承受这巨大的痛苦!

我默默将睡袋还回去。

事实上,对于免疫系统发育完备的成年人来说,其自身抵抗力就足以把列氏二号菌挡在体外,最多受到浅层侵染;但对于免疫力缺乏的个体、儿童尤其是婴儿来说,列氏二号菌不啻为一个末日杀手,一旦进入深部感染期,当前的任何医疗手段都将回天乏术。

我使劲揉了揉太阳穴,让自己乱作一团思绪重新恢复条理。这时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于是问道:“我记得,对于这种病现在好像有个什么结合抗菌疗法,虽然对婴儿有一定副作用,但据说可以治愈。你没试试吗?”

“……试过了,所有我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

“没有效果吗?”

“太迟了,这种疗法要求必须在感染后的第一时间实施。而——”她说到这里有些激动,“在仅有的第一时间里,舰上的人们只给了我两个选择!要么带着孩子返回地面,要么我留下,将孩子抛射(注7)……”说完便泣不成声了。

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我知道船上的人这么做也有其理由,发生这样一件事是会动摇军心的,允许她留下其实已算破例,大概船上紧缺医护人员吧。

我等她的情绪渐渐平缓下来,然后说道:“小姐,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但恐怕我还是不得不劝你放弃原来的打算。”

“为什么?”

“我能体会到你是多么爱你的孩子……可是,恕我直言,”该死,我的声音听起来一定像是录音机快没电了那样无力、僵硬,“列氏二号菌感染是绝症,小姐,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

“已经有足够多的家伙告诉我这些了。可你们不正是为了这种情况才建立了这家公司的吗?”她倔强地说。

“没错,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冷冻过程对人的体质也是个考验,我们并不敢保证婴儿能挺过这一关。”我用略带遗憾的口吻说道。

“可这是最后的希望了,我再也找不到别的方法……”她仍在坚持。

“你付不起这笔钱的。”我终于摊牌了,“小姐,我若猜得没错的话,你现在已经失业了吧?”

她面色严肃地回答道“我知道费用是多少,我会付齐的。”

猛然间我明白她打算如何凑齐这笔不菲的费用了。

器官买卖。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体器官成了黑市里最紧缺的货物,尽管不少器官已经实现了人工生产,但诸如皮肤、眼球或脊椎之类的“精密部件”还得依靠生体移植。器官交易是非法的——那些走私商可不在乎这些,器官买卖的利润太大了!况且传闻许多交易的源头就指向军队。

我把自己的推断告诉她,她终于默不作声了。

我又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位纤弱的女子,年轻的母亲,并在心里快速估算了一番,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她若打算把这笔钱全部凑齐,差不多得卸下自己身上一半的零件。

“这是为什么?”我问她,“我没别的意思,我只是惊讶于为何要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挽救生命——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毫不迟疑的回答。

我知道再劝她放弃已毫无可能。

于是我起身走到她面前,从贴身衣兜里掏出一张磁卡递给她:“这里面的钱不多,只够支付初次冷冻程序的费用。你现在最好先去找份工作——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

有那么一瞬间,她似乎愣住了。

但她还是接过了磁卡,轻轻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开了。

我叹了口气,本想感叹一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那么不懂礼貌连个谢字都不说,却发现自己的双眼已经模糊了。

金的故事

后来,那个男婴还是没能经受住考验,死在了冷冻舱里,我为此感到惋惜。但生活还得继续,所幸那位年轻的母亲并没有崩溃掉,而是在一家私人诊所重操旧业做护士,我为此感到欣慰。

那件事之后的第三个周末,我像以往一样,加了一天的班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在走出接待室时,一个人在身后叫了我一声,我回头一看,一个胖胖的家伙正立在走廊里,我顿时喜上眉梢:“嗨,好久不见,金!”

他迎上来,朝我挥挥手:“去喝一杯怎么样?”

金是我学生时代的好友,这个胖子在数学以及材料物理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以至于现在成了“新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我这么形容他没有半点嫉妒的意思,相反我还很感激他,因为正是得益于他的帮助,我才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得到现在这份薪水还算不错的工作。

金建议我们去“蓝调”酒吧,我们以前经常去那儿。但我告诉他“蓝调”已经倒闭关门了,于是他只好跟着我穿过三条街区,来到一家名为“星期五”的小酒吧——这是这座城市里硕果仅存的酒吧之一。人们都在忙着与困境周旋,没有谁还会有闲情逸致来这种地方消磨时间——不过还好,这里有我们喜欢的朗姆酒。

我和金碰了一下杯子,笑着说道:“这儿的红朗姆(注8)兑水比较多,但总比没有强。”

“没错……”他慢慢晃动着杯子,眼睛盯着杯中的液体,若有所思。

“嘿,有什么有趣的消息没?”我问道。

“有趣的消息?没有。外面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可在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同的。”

“呵呵,你整天躲在小黑屋里搞研究自然对外界充耳不闻了。”我的意思其实是:羡慕死你了。

“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

“那是当然,像我这样的小职员、二等公民,怎么能想象得出大人物的生活呢?”我调侃道。金有个优点,就是你不管怎么挖苦他,他也不会跟你计较。难得的朋友。

他呷了口酒,然后说道:“其实我最近的确了解到一些非常规消息,只是一直有所顾虑,没告诉你罢了。”

我一下来了精神:“哦,‘非常规’消息?说来听听!”

“‘新生’公司是政府的资产。”

“这是老掉牙的秘密了,伙计。”

“还没完呢,听我说,还记得公司条款里有这么一条吧:当局有权接管欠费用户。”

“当然记得。嘿,告诉我,那些倒霉蛋是不是被政府拿去当小白鼠了?”

“这不在咱们今天的讨论范围,”金看了我两眼,表示不满,“我要告诉你的是,政府的干预还不止这些。”

“这话什么意思?”

“早在二十五年前,政府就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内铺设了复杂的网络以及某种设备,当时我们都不清楚这是做什么用的,”他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口,“直到最近才有了一些证据,表明这种设备实际上是一种脑波协调器。”

“脑波协调器?”

“其实是一种网络接口,简单来形容的话,算是脑电波的调制解调器吧。所有进入冬眠的大脑都会通过这玩意接入一个矩阵……”

“然后政府就可以把这个矩阵当作一台超级计算机使用了。”我接着他的话说道。

“……大致就是这样。”金点点头。

我突然觉得手里端的不是一杯酒,而是水银,好沉重,于是我把酒杯放到了吧台上。

“我原来以为思维活动也会随着冷冻而停止呢……”我听到自己的声音。

金倒不怎么在意,他自顾自地说道:“以前我的认识也和你一样,但事实不是那样的,思维活动其实并未停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他们依然存活的根据。”

“‘太平间’里的人们也会做梦,对吗?”我无力地问道。

“也许吧。”

“希望他们做的都是好梦。”

然后我们都沉默了。

金突然开口问道:“最近工作还顺利吧?”

我自嘲般笑笑:“顺利的不得了,最近来申请冬眠的人比过去翻了一倍!大概是由于冷冻费用的大幅下降吧——现在我明白原因了,八成是政府急需计算资源迫不得已才来做这赔本买卖的。”

然后我又作出一副满怀愧疚的样子:“不过出于一种奇妙的动机,我一直在努力劝退那些本不该来的顾客——公司要是知道的话,一定会立刻炒了我的鱿鱼的。”

“那好,今天你可以试试能否再次劝退你的顾客。”金微笑地对我说。

我一愣:“你什么意思?”

“我的辞呈已经递交了,所以接下来就准备去办理人工冬眠的相关手续。”

我真的恼火了。

我站起身来,冲他嚷道:“金,你喝多了吧!”

金看了看手中的杯子:“没有啊,这才第二杯呢。”然后一仰脖把这杯棕红色的液体灌进了肚子。

“去死吧,你最好给我解释一下!”我真想上去给这个杂种两脚。

“这种生活我受够了。无论如何我都想换个环境,就这么简单。”金仿佛还有什么话,但是他没有再说下去。

我语无伦次地叫道:“你可以去别的什么地方换环境啊,地球这么大!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去月球、火星,甚至可以选择去土卫六(注9)!甚至是土卫六!!天啊,你怎么会萌生把自己冻成僵尸的想法?!”

“嘿,我的好友,告诉我,你说的这些地方有区别吗?”金装出一副吃惊表情。

我不言语了,金说的没错,所有这些地方都是一样的。所有有人类驻足的土地,现在都是一片焦土。可我仍不死心:“你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冬眠系统的一项最大的难题就是由你解决的,他们不会放人的。”

“得了吧,我只不过是偶然之间发现了反晶质(注10),换作别人也迟早可以找到的。让我这样与公司意志格格不入的家伙当上首席科学家简直是对我的侮辱!”金有些愤懑地说,“公司根本就不需要我这样的人。放心吧,辞呈很快就会批下来的。”

“别忘了你刚刚说的‘脑波协调器’,难道你就不怕政府拿你的脑子去设计巡航导弹?”我别无他法,只好使出杀手锏。

“我不介意。”金冷冷地说道,“这个世界已经够糟糕的了,多一枚巡航导弹也不会让它变得更糟。而且我已经研究过了,人一旦进入冬眠状态,思维活动就会潜入比深度睡眠更深的意识中去,从而切断了与外界相连的一切感官、知觉,就算他们拿我的大脑去设计核弹,我也会浑然不觉的。”

我彻底无言以对,只好举起了杯子:“干杯”我说,“为我再一次的劝说失败。”

我们一直喝到打烊。金替我付了酒钱,作为答谢,我祝他在“太平间”里好运。

他则醉醺醺地对我说:“别担心,我会做个好梦!”

我的故事

金是最后一个我所熟稔的人,现在他也离去了(相信我,我实在不愿说出这句话),我完全陷入了迷茫与无助。尽管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在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曾经熟悉的身影,但越是这样,我就越觉得恐慌,因为我深深地意识到,已经没有人能陪我在昏暗的酒吧里推心置腹地谈论往事,也再没有人有耐心听我发牢骚或讲俏皮话了。

这可真是悲哀。

又一晚,我百无聊赖地走进“星期五”,向酒吧里唯一的老板兼店员唐要红朗姆,唐告诉我朗姆酒已经断货了,现在只有威士忌。

连朗姆酒都断货了。我绝望地想。

我只好要了杯加冰的威士忌,坐在那儿消磨时光。酒吧里的人数又比我上一次时来少了一些,这一家也快该倒闭关门了吧。我居然有些幸灾乐祸。这时嵌在墙上的电视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把目光转过去,那是晚间新闻,正简明扼要地报道一个城镇的沦陷。

我一看,呆住,那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沦陷了,再一次沦陷了。

然后我的思绪便不受控制地倒退到40年前。

那时战争已经持续了十年,而我却觉得好戏才刚刚上演,因为我的职业是军火走私商。当然这个秘密得瞒着南希——我的妻子。要是让善良的她知道了我在干这种营生,那事情就不好办了。我可以不去贩卖武器,但是绝不可以失去南希。所以我作了种种努力让她相信我的工作是一名研究凝聚态燃料推进器的工程师——事实上我的确干过这个,只是在发现这份工作就算干一辈子也无法让我买得起两张去月球的船票时(当时战火还没有蔓延到太空,月球、火星以及开发中的土卫六还都是一片安宁的乐土),立即跳槽做起了军火买卖。

入了这一行,我才明白了“暴利”二字的含义——这里面的利润简直比器官买卖还要大!我发誓只要赚够了离开地球的钱,就立刻金盆洗手,不再干这肮脏的勾当。

随着暴利而来的自然是风险,“用命换钱而不是拿钱买命”是我们这一行的老说法了。想赚大钱就得做大买卖,做大买卖就可能惹着大人物,要是惹着不该惹的人物了,结局可能会比较难看。所以我尽量不碰大宗交易,以免万一把事情搞砸了,导致第二天发现一颗血淋淋的马头撂在床上(注11)就不好收场了。

当然这么做也是为了南希,我对锦衣玉食的生活不感兴趣,我只想找个没有硝烟的地方,跟南希一块儿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然而即使我只做小笔交易,死亡的威胁也从未远离,有好几次都是虎口脱险,那一段出生入死的经历在数年之后忆起仍觉心惊胆战。不过好在这样的风险我顶住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几乎未曾赔过买卖,这让我很得意。

但是我不该大意。

女人的直觉是很强的,尤其是当她了解到凝聚态燃料推进器工程师的薪水并没有某些人吹嘘的那样高时;此外得益于我连续几晚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回家,更加激起了南希的不安。

于是她要我对她说实话。

我对她撒谎。

于是她哭着要我对她说实话。

我对她说了实话。

好吧你怎么评价我都无所谓,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在我意志最消沉的时候,南希是坚强而乐观的,她给了我从头再来的勇气;而在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时候,她又变得小鸟依人、善解人意,让人觉得生活就像周日早晨的阳光一样美好。如果我让这样一位天使般的女孩伤心了,那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我向她发誓从此洗手不干了、再也不干了。她这才原谅了我。

但我手上还有一单买卖没有完成,我必须把这最后一票送出去,不然麻烦就大了。我已经答应过南希退出这行,但无论如何这个句号得点上。因此第二天我借口去找新工作,便匆匆出门赶往另一个城市了,那里是预先定好的交易地点。

交易出奇地顺利。

我收到钱后,觉得数年来一直悬在头上的那把利剑终于取下来了,一切焦虑、不安也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生活了,我想,攒的钱也差不多了,只要再找份正当的工作干上几年,就可以和南希去月球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甚至开始盘算着是否继续做我的凝聚态燃料推进器工程师。

一天之后,在离城镇只有20公里的地方,我被军方拦下,并被告知,城镇沦陷了。

我顿时呆在原地,这打击来的太突然,我完全无法接受。

然后他们又说,出于某种报复目的,敌人并未占领此城,而是把整座城变成了墓地——他们使用了神经毒气弹。

我不顾劝阻与警告,发疯般地赶向城镇。

毒气已经随风飘散了,镇上所有的房屋也都完好无损,但整个城镇却是死一般的寂静。我无暇顾及这些,一头冲进自己的家,失魂落魄地来到卧室——没人。

厨房——没人。

会客厅——没人。

卫生间——没人。

整栋房屋包括地下室、车库,居然都找不到南希的身影。我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跑进地下室,来到最里边的一个隔间——那儿有我和南希一起挖的一个小型防空洞。我吃力地拉开灌了铅的密封门,看到南希躺在地上。

聪明的女孩,她一定是在千钧一发的时候想起了这里。只是不知道在进入这防空洞之前,她吸入了多少致命的毒气?

别离开我,亲爱的,千万别离开我。我默默地祈祷着,把她轻轻地抱起。

还有脉搏。

我像头疯狂的狮子一般把南希带到最近的一座城市的医院里,并立即推进了手术室。时间不长,医生出来对我说,尽管我妻子及时躲进了防空洞,但仍有少量毒气进入了她体内,并不可逆地损伤了她的中枢神经系统,另外伤害她的神经毒气是一种新型毒剂,暂无应对疗法。鉴于南希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一些高危症状,他们已为她准备了一套生命维持装置。

我知道这仅仅只能延缓死亡的到来。

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最后医生建议我可以去首都碰碰运气,兴许那儿的医疗技术能挽救南希。但又暗示我最好抓紧点,因为她的时间不多了。

我的大脑早已是一片空白,但我绝不会眼看着我的妻子死去。

把她在车厢内安置好后,我便一脚油门踩到底,驱车前往首都——也就是我最终落脚的这座城市。

一路上,南希始终深陷昏迷当中。但竟然有一次她醒了过来,睁开了双眼,但那双眼睛的瞳孔却是放大的,我知道她已经感觉不到光强了。我伏在她耳边,缓慢而坚定地说,我会救你回来的,宝贝,坚持住。然后,我看到一滴泪珠从她脸颊划过。

接下来的日子,南希的症状一天比一天恶化。

当我争分夺秒地赶到医院时,南希的主要脏器已经出现衰竭,而呼吸则只能依靠呼吸机来维持。医生终于还是坦白告诉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为零——对此他们也无能为力。

但是他们接着提到了人工冬眠,并称这是最后能挽救南希的办法。兴许不久之后的医疗水平就能将她救活。

我别无它法。

看着南希被推进冷冻室,我整个人也仿佛正一点一点地沉入冰湖湖底,寒冷、压抑、惶遽、无助。但我并未绝望,我宁愿相信那个医生的话,我愿意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的南希就会苏醒。

随后,我就去报名参军,我不知那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复杂心理,或许不单单是为了复仇。

可我显然低估了战场的残酷性。

第一场战斗我就被打成重伤给抬了下来,这让我彻底见识了战争的真面目,同时深深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

伤愈后,我亟需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新生”公司的冷冻费用昂贵,我的所有积蓄也只够维持数年而已。碰巧这时,我发现同窗好友金居然是这家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于是恳请他为我在公司谋一份差事。

这样,我就能天天守着南希了。

杯中的威士忌已剩不多,闪烁着斑驳的光晕,看上去面目可憎,于是我懊恼地将它们灌进喉咙,感觉好些了。

酒吧又该打烊了。我付清了酒钱,向唐道晚安。

走在冷清寥落的街头,常常让人有种万念俱灰的错觉。我无力地想,40年了,战火都烧到见鬼的火星上去了,但还是没人能救得了我的南希,这个世界可真荒谬。

“我们都是将逝者。”我突然想起那天晚上在“星期五”里,金对我说的一段话,“你、我、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包括那些躺在冰棺里的人——我们正在死去!”他决绝地说,“在这个时代,已经找不到任何让生命为之灿烂的理由。”

可是,我对自己说道,人们仍在挣扎地活着,这就是希望,不是吗?

那些进入冰棺的人,他们的灵魂不也正是为了一个希望而不忍离去吗?

思绪至此,突然产生了一阵难以名状的伤感,这伤感是如此的似曾相识仿佛许久以前仰望夜空时看到的一颗流星划过。

于是我闭上双眼,在这微凉的夜风里,等它慢慢地将我融化。

【END】

注1: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伟大勇士,罗马名为海格列斯,完成了12件艰巨的任务。

注2:股四头肌:一块较大的肌肉,位于大腿前部。

注3:伊万·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条件反射定律的发现者。

注4:某些芯片制造的时间标记是以周为步进的。

注5:深部感染:医学名词,指微生物深入体内的感染,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引起组织炎症、坏死等。

注6:念珠菌:一类单细胞真菌,大小如红细胞或略大,因其形态类似念珠而得名。

注7:抛射:常见于科幻作品,指的是把人体在无生命维持系统的状态下送入太空。

注8:红朗姆:又名黑朗姆,朗姆酒的一类,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一定的香料汁液或焦糖调色剂,因其颜色呈棕红而得名。

注9:土卫六:又名泰坦,土星的第六颗卫星,是目前已知的太阳系内唯一拥有大气层的卫星。

注10:反晶质:一种假想物质,用来防止晶体的形成,从而避免细胞在结晶时破裂。

注11:经典影片《教父》中的情节,这里指触怒了不该触怒的人,从而受到了性命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