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1

今晚,我们为自由起立

让我们起立,鼓掌,鼓掌,为了一个结巴;
这是一个罪恶的年份,这是一个黑白不分的时代,
我早已失去了激动的权利,也没有了激昂的欲望,
可是我还是不禁站起身来,我嘴角间的肌肉在抽动,
眼球对错了焦;
我意识到自己在鼓掌,
和着劣质音响中那不间断的仿佛永远会持续下去的掌声。

空椅子突兀地耸立在台上,看上去崭新,沉重;
它是在嘲笑着什么,它是一具有着生命的物件;
来吧,庄严肃穆的人们,看看这个奇特的场景,
你们不想笑吗?
嘲笑讥笑狂妄地笑蔑视地笑幼稚地笑;
可他们还在鼓掌,密集的声音似有若无的旋律,
那旋律,有人听了,
头痛欲裂。

这是个阴谋,
有人这么说,这是个彻底的闹剧,
不会有一个严肃的灵魂被蛊惑,一个声音叫道;
人人心中都有杆秤,心智不健全的灵魂才会缺斤短两。
这是个阴谋,阴谋……
可是那些人并不争论,他们在鼓掌,
他们在鼓掌啊!

那个小小的蓝色的精致盒子,里面摆放着那块圆圆的金属,
我想咬一口,必定很咸
——只有时间知道有多少颗泪珠洗刷过它的表面。
而它,正端坐在那唯一空着的宝座上,像受难的王,
怜悯,悲鸣,平静,隐忍,
还有一股蓄势待发,等待,期待;
那么多,年轻的,年老的,柔弱的,刚强的
男人,女人,智者,庸者,殉道的,投机的
他们停下自己的时间,放下自己的事件,
有一些脚本,似乎比追逐生活更加重要。

终于,茉莉花的旋律奏鸣,
咸的液体越过堤防,冲毁禁忌的壁垒;
就让那该被诅咒的,去承受更严厉的骂名吧!
就让那将被火湮灭的,燃烧得更猛烈疯狂吧!
让所有横行跋扈的存在,都去面对历史的仲裁!
而今夜,就让我们用掌声,去震醒世间的公道!
自由的号角已经吹响,已经吹响。
而无名的人,早已上路。

2010-11-10

IPV6+GAE——内网用户轻松穿越外网

image

引言:


此文为校园网用户量身打造。
按本文介绍的方法,成功后的效果是:你只需登录内网,然后通过IPv6网络和GAE个人代理服务,即可访问外网。最妙的是,还顺便翻了墙。
本方案可以为你节省全部网费开支,当然运营商不大愿意看到的这样的结果,但我知道这是广大对于电信行业的垄断式经营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的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上网方案。我是站在群众一边的。
话又说回来,各位电信巨头在每个季度赚得盆满钵满之余,稍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让出一份利润,也不为过吧?要知道,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收入的,而目前提供给我们的各种网络业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令人失望,而且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所以,每一个神奇的穿越技巧,都对应着一个糟糕的既有业务。
如果我们可以有选择,如果现在的各种服务都合情合理正规正常,没人会吃饱了撑的去折腾这些。
闲话到此为止,下面开始正式的技术讨论:)
首先,概述操作步骤如下,这是你将要在本文的指导下完成的整个配置流程:
1. 开启IPv6服务
2. 申请Google账号
3. 创建个人GAE应用
4. 配置GAppProxy/WallProxy代理
5. 更改本机hosts文件
6. 设置浏览器代理地址
7. 启动代理,开始上网!

以下是详细操作流程,按着步骤一步一步来,一定能成功的,祝你好运!


一、IPV6


1.1 准备工作:


1)关闭本地连接的第三方防火墙
当然你把本校的隧道地址添加为防火墙的白名单也可,但由于不同的防火墙软件设置不一样,一旦设置不对了就完全用不了IPv6,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关闭防火墙步骤:右击本地连接→属性,在“在连接时使用下列项目”中找到有你防火墙软件的名字那个选项,把前面的勾去掉,确定即可。
2)开启IPv6 helper服务
开始菜单,运行,输入“services.msc”(不要引号),打开服务窗口,找到“IPv6 helper service”,双击打开,启动类型改为“自动”,然后点击“启动”按钮,确定。clip_image003

此外对于使用360安全卫士或者类似的国内所谓安全软件,由于它们会自作聪明地把这个必需服务给“优化”掉,所以你需要特别留意把禁掉的服务还原回来,否则IPv6是用不成的。

3)某些安装不成功情况下,在“运行”中输入“esentutl /p %windir%\security\Database\secedit.sdb”(不要引号),也可解决问题。

1.2 安装IPv6


(仅针对WinXP/2003,Vista和Win7自带IPv6,不必安装。)
开始,运行,输入“cmd”,回车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再输入“IPv6 install”,回车。

1.3 配置IPv6


由于校园网通常不是纯IPv6环境,所以需要一个“隧道”(很形象的比喻,具体技术细节大家有兴趣自己去搜吧),以电子科大的Ipv6隧道设置为例(地址为:202.115.255.242)
配置步骤:
开始,运行,输入“cmd”,回车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输入“netsh”,回车:
netsh>int
netsh interface>IPv6
netsh interface IPv6>isatap
netsh interface IPv6 isatap>set router 202.115.255.242
(注:对于非校园网用户,其实也可以借助隧道应用IPv6服务,比如设置为上海交大的隧道地址:isatap.sjtu.edu.cn,但速度就不很理想了,看IPTV通常会很卡。所以对于公网用户,不妨直接参考下文GAE篇进行代理,Google可是IPv4/IPv6通吃的。)
完成后可打开http://www.6rank.edu.cn/网站进行验证,看能否登录,若可,则表示你的IPv6大功告成!(也可通过在命令行中输入“ipconfig”查看本机IP地址中有无形如“2001:******”的地址段,这个地址就是你的IPv6地址,若有,即表示配置成功。)clip_image004

1.4 更改hosts文件


更改hosts是最初等的翻墙术了,但在IPv6环境下效果那是出奇的好~
打开“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路径下的hosts文件(可用记事本打开)
在末尾添加一组以Google为首的n多IPv6网站地址目录(传送门——最新Google IPv6 hosts地址集合:https://docs.google.com/View?id=dfkdmxnt_61d9ck9ffq,你会发现Google的IPv6地址数量很可观,多多益善啊!都复制进hosts里吧,这些可都是捷径啊~)
保存,退出。
你再用浏览器打开Google看看,是不是可以登上了?还不会跳转到Google HK,而且居然还可以查看网页快照!开心吧?且慢,再输入一个youtube.com试试,额滴神啊,阔别多年的U2B又回来了!爽翻了吧,呵呵~
好,我们歇一下,先开罐啤酒为生猛的IPv6干一杯~

接下来,轮到第二位主角——GAE——登场了,有了Google的引擎推动,IPv6那可是如虎添翼啊!




二、GAE——GAppProxy代理详解


前文所介绍的IPv6技术只能达到访问部分外网的目的,可网络的世界是广阔的,天下甚多网站,一个小小的hosts岂能装得下?
况且hosts翻墙,是很不稳妥的。
景德镇的局域网总是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用傻瓜的方式翻过GFW的高墙,那是不可能滴~
老罗不是说过么,坏人总是更勤奋一些。(我是坏人么?)
其实,下面将要介绍的GAE应用下的GAppProxy代理方法也不复杂,按照步骤操作,很快就能搞定~
Here we go!

2.1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只有一条:你必须有一个Google账号,也就是一个Gmail。
什么?你只用Qmail?呃,你还是真不关心自己的邮件安全,趁早换吧~原因不多说了……总之这种“网络严肃服务”(我自己下的定义,就是指邮箱、域名、账号等对自己来说等很重要的服务)还是尽量远离天朝IT企业,这些服务在他们的托管下,用着心里不踏实。
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
况且你已经摆平IPv6了,还添加了n多的Google hosts地址,不整个Google账号享用一下,岂非暴殄天物?
好了,赶紧申请一个吧~(传送门:https://www.google.com/accounts/

2.2 创建GAE


毫不夸张地说,GAE(Google App Engine)是Google划时代的产品。它的强大和便捷超乎你的想象……打住打住。
下面是具体操作步骤图解:
1)打开"http://appengine.google.com/",输入你的Google账户、密码,登录; clip_image005
2) 点击“Create an Application”,国家一栏选“Other”,电话号码填“+86 你的手机号”;clip_image006

注意一个手机号只能注册一次,否则:

clip_image007
3) 片刻之后,Google会给你发送一个验证短信,输入进去,确定;
clip_image008
4)填写你的Application Identifer,这个就是你以后上外网要仰仗的永久地址了,想个好点的名字哈(只能使用小写字母、数字和连字符”-“,长度不能小于6个字符。这里我使用的是uestcproxy,望文知意啊);然后输入Application Title,确定;clip_image009
注:“Authentication Options (Advanced)”中最好选择默认选项,即“Open to all Google Accounts user”,其中第三个选项(Open to all users with an OpenID Provider)貌似很有用,不过现在尚处于实验阶段,不推荐使用。
5)GAE应用创建成功! clip_image010
以后使用时可以进入“Dashboard”,查看流量等使用信息:clip_image011
注:每个Google账号可以申请10个GAE应用,每个GAE应用每天都有1G的流量(我通常一天的流量不超过100MB),足够用了。

2.3 配置服务器端


上一步仅仅是在Google为你申请了一个应用,但还未激活。你现在需要一个小小的上载工具,把Google服务器中的那个GAE代理激活,成为你的专属代理服务器!
下面先介绍应用GAppProxy代理的方法,下一篇再介绍WallProxy代理方案。
GappProxy可以去项目下载专页下载,这里的版本最新。(传送门:http://code.google.com/p/gappproxy/downloads/list
下面是具体操作步骤图解:

1)点击“GAppProxy服务端源码+windows自动布署工具”,进入下载页面进行下载(下载地址:http://gappproxy.googlecode.com/files/uploader-2.0.0-win.zip);
2)把压缩包解开,点击uploader.exe,在AppID后输入你的Application Identifer,回车;
3)输入你的Gmail;
4)输入密码(注意:在输入密码的时候,屏幕不会有任何显示,不要紧,输完后回车即可)clip_image012
5)稍等片刻,待配置完毕,当出现”ready to start serving“,大功告成!clip_image013
打开 http://uestcproxy.appspot.com/fetch.py ,会看到你的GAppProxy服务器端已经在工作了:clip_image014

2.4 配置GAppProxy本地代理


现在在Google的服务器中已经有了你的一席之地,接下来你就要在你的电脑和Google服务器之间打通一条通道,然后就能以Googl为跳板,遨游外面广阔的网络世界了!

这个通道,就由本地代理来开启。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代理^ ^

下面是具体操作步骤图解:
1)打开GAppProxy下载专页下载GAppProxy的Windows版客户端(下载地址:http://gappproxy.googlecode.com/files/localproxy-2.0.0-win.zip);
2)解开压缩包,用记事本打开proxy.conf文件;
在如图相应位置添加如下两行语句:
local_proxy = www.google.com:80
fetch_server = http://xxxxxx.appspot.com/fetch.py
这里的xxxxxx即为前面你申请的Application Identifer(注意行首没有“#”号),保存退出;
clip_image001

3)点击proxy.exe,开启代理!
此时若已经登录公网,那么将会出现如下画面:Direct Fetch后面是Yes,表示你已经与Google服务器上你自己的GAE应用建立了直接连接。clip_image016
这时你再在浏览器中设置好如下代理:”127.0.0.1:8000“,就可以轻松翻墙,自由浏览了~而且你现在查询一下你的IP地理位置(传送门:http://www.geoiptool.com/),居然是美国加州山景城的IP,神奇吧~
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不登录公网的情况下也可以自由浏览,作为一个准Geek,这种半自由状态是不能接受的。
下面在最后一节,隆重推出内网直通公网的杀手锏,各位童鞋打起精神咯~

2.5 配置appspothosts地址映射


在开始真正的自由浏览之前,你还需做最后的一项工作: 为hosts添加当前的Google IPv6解析地址。
具体操作如下:

1)拨号进入校内网络;开始菜单,运行,输入“cmd”打开命令行窗口;

2)输入“ping ipv6.google.com”,回车,得到最新Google的IPv6解析地址,记下来;

clip_image017

3)用记事本打开hosts文件(位于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

添加如下两行语句:
2404:6800:8007::63 www.google.com
2404:6800:8007::63 xxxxxx.appspot.com
这里“2404:6800:8007::63”即为Google的IPv6解析地址(2010-10-31下午ping得到),xxxxxx即为前面你申请的Application Identifer。

hosts改
注:此步是实现穿越的关键一环!
其中添加 "2404:6800:8007::63 www.google.com" 用来打通IPv6与GAE服务器的通道;
而 "2404:6800:8007::63 xxxxxx.appspot.com" 则是下文WallProxy代理的必要设置。

4)点击proxy.exe,开启代理!

内网代理改

5)现在,打开Internet选项,设置浏览器代理地址(127.0.0.1:8000)。
然后后打开你的浏览器,输入任意一个外网网址,回车!
哈哈,怎么样,是不是顺利打开了~再看看此时的proxy程序窗口,一行行的数据正滚滚而过,表示你的网卡与Google的服务器沟通良好~
然后再输入一个墙外的网站地址试试,是不是也可以顺畅打开了?
Congratulation!
至此,依托IPv6+GAppProxy技术,从内网穿越外网的任务大功告成!

好好享用吧:)

clip_image020clip_image021


三、GAE番外篇——GAppProxy更强大的WallProxy


第三篇所介绍的方法是基于GAppProxy代理服务的,是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GAppProxy有一个很不方便的地方,就是对https的支持很不好,比如Facebook和Twitter的加密账户页面就无法正常显示。还有就是对于很多SSL连接,每次打开浏览器都会弹出证书无效警告,由于我平时经常用Google的SSL搜索,每次打开新页面都要处理一下那个警告页面,使用久了也会感到不爽。clip_image022
对于这个问题,GAppProxy项目的Groups上也讨论了很久,可解决方案不是太繁琐就是不完善,毕竟这只是个非商业项目,开发人员都是出于兴趣和爱好来维护,你也不能奢求太多。
后来在Twitter上偶然见一位网友提到另一个基于GAE的代理服务——WallProxy,据说可以很好地支持https,甚至还可以导入根证书而一劳永逸地解决SSL问题。
我顿时眼前一亮,连忙去搜索WallProxy的相关页面,很快看到步调博客上的《使用Google App Engine+WallProxy来看YouTube和玩Twitese》,然后按照博主的方案一路操作下来,挂上代理一试——加密网站可以正常访问了~然后又试了下WallProxy独有的多app共存实现负载均衡技术,感觉也很不错,这下我申请的多个GAE-app地址都能派上用场,也不用担心每天1G的流量限制了。
虽然前文已经给出了完整的内网穿越外网的攻略,但鉴于WallProxy对加密服务的改善和灵活配置,我还是决定补充一个GAE的番外篇,把WallProxy隆重推荐给大家。
不过这里先说明下,WallProxy的设置步骤比之GAppProxy是比较繁琐的,而且你还要预装Python环境,如果实在懒得费功夫,而且对SSL应用要求不高的话,用GAppProxy代理足矣。
好,关于WallProxy的背景介绍到此为止,下面跟我来一起摆平这个不可多得的上网利器吧~

3.1 拥有至少一个GAE应用地址(方法同2.1~2.2


3.2 安装Python


要求2.5以上,3.0以下版本。建议下载步调博主提供的压缩包(传送门:http://dl.dbank.com/c003f1c64w),这个压缩包已经包含了下文将要用到的所有工具,挺方便。

3.3 安装GAE SDK


SDK可以去GAE官方页面下载(传送门:http://code.google.com/intl/zh-CN/appengine/downloads.html)或者用3.2节给出的压缩包。
SDK这个套件不是必需的,但由于SDK用来管理上载服务实在很便捷,远比命令行来得直观,推荐安装。而且以后如果用到其他GAE服务(比如自建博客,自架Twitter API等)也会用得到。
如果你实在不想往电脑安装什么,可以用一个第三方上传工具SDUpload(传送门:http://code.google.com/p/sdapp/downloads/detail?name=SDUpload%200.1.rar&can=2&q=),不过对不熟悉命令行操作的人来说用起来稍显不便,这里不再赘述。
下文还是以SDK操作为例。

3.4 设置SDK


1)安装完SDK后,启动“Google App Engine Launcher”程序(图标是一个涡轮引擎),打开Edit-Preference;
2)Python栏选择你的Python安装路径;
3)App Engine SDK栏选择你的SDK安装路径;
4)Editor栏可选一个你用着顺手的编辑器,也可空着;OK。 clip_image023

3.5 配置上传文件


1)去WallProxy的下载页面下载WallProxy工具包(V0.3.7 for windows版传送门:http://code.google.com/p/wallproxy/downloads/detail?name=wallproxy-win.7z&can=2&q=),或者使用3.2节给出的压缩包;
2)解压缩后得到三个文件夹:gae_server、php_server、local;
3)启动Google App Engine Launcher;
4)打开File-Existing Application,在Application Path中指定三个文件夹中的gae_server所在的硬盘地址,点击“Add”;
5)此时会发现SDK窗口中添加了一行内容,选中,然后点击“Edit”按钮,开始编辑app文件;
6)把application:后面的“your-gae-id”替换为你自己创建的GAE-app名称,即Application Identifer,保存;
clip_image024
7)回到SDK面板,你会发现name一栏中已经更新为你刚刚替换的Application Identifer;
点击“Deploy”,然后在打开的窗口中输入你的Gmail账号、密码;
点击“OK”,开始上传;clip_image025
8)上传成功后即可关闭SDK程序。

3.6 添加appspotGoogleIPv6地址的hosts地址映射(2.5)。


3.7 配置本地代理


1)打开三个文件夹中的local,点击WallProxy.exe;
2)点击“设置”按钮;

在打开的窗口中,把紧跟GAE_PROXY的一行中的'url'后面的地址替换为你自己的GAE应用地址,格式为'http://XXXXXX.appspot.com/fetch.php'(注意是php),确定退出;

3)点击“启动”按钮,此时若一切操作无误,代理便开始工作了;
4)设置浏览器代理地址为:127.0.0.1:8086(注意是8086,GAppProxy的是8000)。
现在随便打开一个网站试试吧~不出意外的话,你已经能够畅游万维网了!

3.8 WallProxy拓展应用


1)设置多GAE-app,只需在本地代理设置中添加多行url即可(当然前提是这些GAE-app已经开通并且配置成功,检验是否配置成功的方法是:在浏览器中打开这个url,如果页面自动跳转到一个叫做“和谐社”的Twitter页面,就表示成功了- -III)
clip_image026

2)导入ca根证书
这是WallProxy的特色功能,也是我青睐它的主要原因;
在第一次执行WallProxy.exe后,会在local文件夹下生成一个cert文件夹,打开后会看到一个ca证书文件;clip_image027
打开后点击“安装证书”,然后按照提示将之装入“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clip_image028
安装完成后,再打开任何SSL等加密连接都不会出现使用GAppProxy时遇到的证书无效问题!
终于可以把默认搜索引擎设为Google with SSL了~

3.9 WallProxyGAppProxy同时使用


虽然WallProxy已经足够优秀,但我还是不愿让它完全取代GAppProxy,GAppProxy的简单易用特性还是蛮招人喜爱的;另一方面,毕竟人家做这个完全是义务劳动,再加上n多“不可控”因素(你懂的),谁也说不准某天某时某个代理就挂了,到那时该如何是好?
不如两个代理服务共存吧~
可以吗?
可以的~就算你手头只有一个GAE-app,也可以同时开两个代理!
还是以前文我申请的名为uestcproxy的GAE-app为例,现在已有http://uestcproxy.appspot.com/fetch.py配置为我的GAppProxy代理服务器,如果我再用SDK的把uestcproxy配置为WallProxy的代理服务器的话,很显然GAppProxy就不能用了。
解决思路就在于每个GAE-app服务其实可以有多个版本,不同版本对应不同的地址,然后让GAppProxy和WallProxy客户端代理不同的地址,就不会产生冲突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3.5节中,注意app文件内容中第二行有“version”,这就是版本号,默认为1;
现在将之改为2。然后保存,上传。
clip_image029
2)此时GAE将会为你分配两个不同的地址,分别是:
http://1.latest.uestcproxy.appspot.com
http://2.latest.uestcproxy.appspot.com
对应两个不同的版本。clip_image030
你若输入http://uestcproxy.appspot.com/fetch.php,回车后将显示错误;
而如果改换成http://2.latest.uestcproxy.appspot.com/fetch.php,就可以顺利跳转到那个Twitter页面。
3)现在,把WallProxy的设置页面中的url改成http://2.latest.uestcproxy.appspot.com/fetch.php,就可以顺利使用WallProxy代理上网了~
clip_image031
4)对于GAppProxy端,则无需任何改动。
这是因为,尽管http://1.latest.uestcproxy.appspot.com为版本1的地址,但它同时也是默认版本,而默认地址的格式是不变的。
现在,两个代理共存共用了!你可以一个代理用来看Youtube,另一个用来上Twitter,何等的畅快啊~clip_image032clip_image033


后记


写这篇文章缘于某天在学校BBS上闲逛来到IPv6版块,看到大量令人惊奇的IPv6应用文章,其中最令人激动的就是借助更改hosts文件访问几乎所有Google服务,对于我这个Google重度依赖用户,IPv6简直就是福音书。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让人很不愉快的事,让我对电信的服务彻底失望。我就想,我们缴的网费并不便宜,却只得到这么差劲的服务,原因还不就是因为它无可动摇的垄断地位,这是多么令人愤懑的事情啊。
作为一个学理工的,我只能从技术上寻找对策了。
恰逢在Google Reader中看到一篇介绍GAE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搭建个人GAE应用,然后可借助GAppProxy代理上网。
在此之前,我已经用过了不下5种代理工具,然而要么我对其安全不放心,要么效果差强人意。
有着Google血统的东东,应该不会让人失望吧?
抱着尝鲜的心态(凡是跟Google沾边的服务,我总是要试一试的),用自己的Gmail账号建立了一个GAE应用,然后下载GAppProxy工具包,简单几步配置完成后,打开浏览器一试,OMG,这速度真快啊!除了个别SSL网址打开有异常外,其他一切服务堪称完美~我从未想象在景德镇看Youtube,缓冲速度会这么猛。
爽了一段时间后,我的网费再次告急。
在去购买新的充值卡的路上,我突然想到在我的hosts文件中包含了大量Google的IPv6地址,让我得以直接从内网访问Google,那么,为何不能以此为通道,借Google作跳板,直接从内网访问公网呢?
思路有了,剩下的一切都好办。
一天之内,我就搞定了所有的配置工作,然后成功登录自己的Blog。

感谢教育网率先开通IPv6,感谢GFW的技术迟钝以致IPv6至今仍是一方净土,感谢Google一如既往地提供上乘的互联网服务,感谢那些热心的人编写出如此强劲的代理程序。

采用这种依托GAE平台的代理服务上网,最实际的效益就是:网费开支为零——没有哪位同学要请我喝一杯么?
不过最令我感到欣慰的,并非省去了一笔网费,而是我在完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对既有约束的突破。

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大局域网之内,我通过某种不温不火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一丝自由的感觉,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与非
2010年11月4日 初稿
2010年11月14日 终稿




本文Google Docs 链接

2010-10-11

用单车丈量川西


这是一次所见所闻超出预计的旅行,尽管我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骑行川西 2010-10-3 PM


迈出第一步

长途骑行是我来到成都后才逐渐了解的,之前我一直觉得带个头盔骑辆山地奔驰在崇山峻岭间是件极其专业的事情,至少离我很遥远。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加入骑行者的队伍。

但很多时候,事情的进展往往出人意料。

来电子科大的一年间,我见识了太多的学生骑游,甚至有的从成都骑到拉萨,有的骑到北京,这让我更新了对这项运动的认识,原来骑行的门槛并不高——这颇为类似我当年初试户外徒步的感受。

像我这样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不会放过任何一种户外体验的机会的,尤其是当徒步旅行的行动半径如此受限的情况下,一种廉价而又可以大大扩展旅行范围的方式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于是我开始攒钱,伺机购车;同时加强训练,在体能上做好准备。

许多事情,亲身去做一下,你会发现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

我是在两个月前入手了一辆美利达08款勇士——完全是入门级的低端山地车,由于是学生之间的交易,而且车子的前叉也已经锁死,价格比较便宜,我当时没怎么犹豫就买下来了。

事实证明,装备固然重要,但并不代表全部,这次川西环线之行,数我的车子最破,其他人的车至少比我高一个档次,但全程下来,我的车工作良好,未出现任何问题,让人觉得得心应手,非常放心。

车子买回来后,我仅在进市区时骑过几次,除此以外,别说长途,任何像样的中短途骑行都没有尝试过,原本我打算先骑几个中短途后再去挑战长途,但事实再一次证明,计划赶不上变化。

首先是一个研二的同学在学校的论坛上发帖组队,说要在十一期间骑行川西环线,然后就有很多人跟帖留言,献计献策。我当时的打算是在国庆骑行宜宾,不过由于川西的景色实在太过诱人(自从去年的孟屯河谷之行归来后,川西在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与“绝美”等同的称谓),我思量再三,决定不放走这次机会。我计算了一下预算,发现如果省着点用,七天下来有四五百就足够了,然后剩下的钱可以用来购置驮包、备胎以及修车工具等一系列装备,这个开销我是可以承担的,既然如此,就不用再犹豫了,于是我果断加入车队。

以上可以称为我的骑行之旅的准备之路,当然实际的准备工作要繁琐得多,我也查阅了大量的骑行老手写的文章,结合我以前的还算丰富的户外经验,把该准备能准备的工作都做好。总之,万事俱备,只欠出发。

骑行川西 2010-9-30 PM






第一日 9月30 出发

由于国庆假期有限,我们不可能从成都开始骑行,所以安排的路线是先从成都搭车到泸定,然后由泸定开始骑行,一路经过康定、折多、新都桥、塔公、八美,最终到达丹巴。

早上6点起床,匆匆洗漱完毕,扛着车子、驮包下楼,然后与另外两名队员一起向市中心的长途客运站赶去。一路上居然还遇到两支骑行的队伍,看年龄与我们差不多。

骑行有一件比较烦人的事情就是拆车,而若想搭车的话,你又不得不拆,比较简单的拆就是卸掉轮子,彻底点的话就要把脚踏、把立等悉数卸下,如果是玩车的老手倒也无所谓,若是新手就极有可能在再次组装的时候出现各种问题。

为保证车子的整体性能,我跟司机说了半天好话,才让我仅仅把前轮卸下装车,为此还加付了一半的车费……

一路还算顺利,下午五点多抵达泸定。

对于泸定,中国的孩子都不陌生,红军飞夺泸定桥是每个人烂熟于胸的历史了,来到泸定的当晚,我就慕名赶往铁索桥,一睹当年心中圣地的真容。

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景点,居然还要收费(不过还好晚上就免费向游人开放了)。铁索桥看上去也普普通通,不过走在上面还是感觉比较惊险,十几条铁链上铺着几排木板,总宽度大约1.5米,整座桥身会随着游人的走动而不断晃动,有一位大叔就在这晃来晃去的桥面上胆怯了,紧抓着一侧的铁索不敢移动脚步。不过我到不觉得有多危险,骑着车子从铁索桥上一路冲过。河对面有一家专司旅游拍照的小店,店主的小女儿在桥头摆地摊卖“仙果”——就是仙人掌的果子。我尝了一个,甚佳,遂大买了4斤挂于车把。店主很热情,还主动帮我照相,建议我站在合适的角度(虽然后来照出来的照片都很昏暗……)这让我对铁索桥的回忆多了一些好感。

回去的路上,我再次骑车过桥,但由于平衡没把握好,挂于车把的“仙果”悉数坠于江中。我很怀念那些甜美多汁的果子。

泸定新城环境很好,建设得也很快,我想各个房地产商即将蜂拥而至,我停车立于桥头,眼睛盯着车轮下浑浊的大渡河,无法想象几十年后这座索桥的命运。

骑行川西 2010-10-2 AM


第二日 10月1 来到康定

从泸定出发后,便开始了我们真正的骑行之旅,天气很好,非晴非雨,比较凉爽,我们一行人心情畅快,轻松赶路。

路上的风景还算不错,基本就是在走山路,但坡度不是很陡,唯一不爽的是沿途的汽车比较多,总是带起阵阵尘土。但这也没有办法,G318是入藏的要道,现在藏区建设如火如荼,车流量必定很大。

一路无话,中午时分抵达下瓦斯村,由此开始25公里的爬坡。

骑行的难并非路途的遥远,而在于爬坡的漫长。只需十公里的爬坡就能磨掉你赏景的兴致,再加上十公里你就会怀疑此次出行的价值,再来5公里,你已经什么都不想,头脑完全空白了。如果爬坡途中再赶上爆胎……还好这种可怕的事情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爬坡虽苦,但一旦抵达目的地,你还是会有很大的成就感的。由于出行前的长期耐力训练,我在整个爬坡途中体力分配得较为合适,是车队中第一个抵达康定的队员,而且整个途中没有推车走一米。

康定,号称情歌故乡。

我本来以为康定是个类似草原上的大型村落之类的地方,谁知来到康定一看,完全是一个中型城镇的摸样,各种酒店、商店、娱乐场所一应俱全,与我脑海中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藏民聚集地大相径庭。

应该说,我有一点失望。

但换个角度一想,我若生活在这里,当然还是希望更现代一些的好。

在康定终于找到了这一路上唯一的建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康定的发展程度比沿途的其他城镇更高一些。

晚饭后,时间尚早,我便蹬车在城中闲逛。可以说,康定的旅游业很是发达,一路所见行人,至少有一半都是背着相机的游客,路边卖纪念品的商店也比比皆是。与泸定一样,康定也是个发展迅速的地方,各处机器轰鸣,建设工地遍地开花。我逛了一圈,觉得这与中国的大多数爆炸式增长的城镇没有什么不同,便悻悻地返回旅店了。

回到房间正好赶上嫦娥2号发射实况。

嫦娥1号发射的时间要回溯到两年前,当时我正全力备战考研,整个国庆哪也没去,就蜗在自习室埋头复习,七天中唯一一件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是在食堂看嫦娥发射的转播,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一晃两年过去,此时在另一个地方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观看这个国家工程的第二步——这真是一件奇特的事情,个中意味,我不知该用什么言语来形容。

骑行川西 2010-10-2 PM


第三日 10月2 初探折多

早上起来先跟三名队员去了一趟木格措,不过一来时间有限,二来木格措景区还要收很贵的门票,我们就没有再往里走,权当是翻越折多之前的热身了。

下午两点,我们开始向折多山进发。

折多山是此次川西环线中海拔最高的山峰,4298米,这意味着我到达的高度要再次刷新——去年孟屯河谷之行攀登的峰顶也仅有4250米。

从康定城西出发,地势开始倾斜,一路上坡。地图显示,由此往上36公里至垭口全部都是上坡,而且坡度极大。

我们的计划是今天先上升15公里,抵达折多塘,休整一晚后,明日再完成剩下的21公里。

爬坡之路一如既往地辛苦,况且还有近30斤重的驮包架在车上,我只能用1×1的齿轮比缓慢前行。

一开始穿的衣物很厚,后来越骑越热,只得一件件换掉衣服,此外天气还好,太阳依旧藏在云层后面。

一路上见到很多牦牛,一开始很是惊奇,到后来就见怪不怪了。其中有些牦牛居然可以在近70度的山坡上来回走动,真是天生的高原动物。

爬坡爬得累了,又不想停车休息,便弓起身子努着劲往上骑,此时眼睛盯着路面,就会看到以前的骑行者在路面上留下的字迹,有的写“绝不推车”,有的写“实在骑不动了”,也有的写“再坚持一公里”,等等等等。看了这些文字,你就会想到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在这条公路上缓缓前进,和你一样为了一睹川西的风光而留下自己的汗水,和你一样想用单车丈量大地。你就会再次充满力量。

爬坡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爬坡很累,但你不能总是停下,否则再次启动时会更累;在长时间的爬坡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匀速地上升反而比较省力;爬坡的过程是简单甚至枯燥的,但当你到达一个新的的高度,回头俯瞰你刚刚走过的曲曲折折的道路,一种充实感便会激扬心中;爬坡路一旦启程便不能回头,否则就是逃兵,没人愿意当逃兵;爬坡不简单,你需要良好的心态、顽强的意志以及正确的策略;爬坡也很简单,你只需要一种品质——就是坚持。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陆陆续续完成了15公里的折多山半程爬坡路,来到了折多山腰的折多塘,在公路边的一家名为“骑游之家”的藏族旅店住下。

这也是我第一次住在藏民家中,一进房门,屋内华丽鲜艳的墙画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从这些五颜六色的装饰图案可以看出,房屋的主人必然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后来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没有错,店主是个40多岁的大叔,非常热情地为我们收拾房间,整理地铺,还一个劲地说委屈我们了,后来他建议我们去当地的一个天然温泉泡泡,解解一天的劳累。

我们如他所指示的方向,沿着山间小径走去,终于在一条山间小溪旁找到了那个温泉——果然是自然形成的温泉,大小只有七八平米的样子,由一堆乱石围起。周围的环境温度大概只有十度,而泉水的温度足有四十多度,滚滚地冒着热气;泉水中有些青苔,水质很是光滑。

温泉中已经有两位藏族兄弟在泡澡,其中一位是在川藏线跑运输的,不过仅仅在折多山这一段,他听说我们是骑行者后非常高兴,他说他爱交朋友,认识不少骑行川藏的人,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尽管找他。藏族兄弟的豪爽在他身上展露无遗。

后来又来了两个少年,小的那个非常腼腆,都不敢拿眼睛直视我们,这让我想起一路上常常会有道路旁的小孩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可当你停车要与他们拍照时又都变得非常害羞,这样一份纯朴,大概只有在小孩子的身上才可以遇到吧?

我们在这热腾腾的泉水中天南海北地神侃,一身的困顿全都烟消云散。直到天色渐暗才一个个恋恋不舍地钻出水面。

晚上店主给我们上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量给的很足,与之前在泸定、康定的饭馆中的食量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每个人都吃的沟满壕平,然后整理了一下装备,早早入睡了。

明天,川西环线上最艰苦的硬仗还在等着我们呢。

骑行川西 2010-10-3 PM


第四日 10月3 翻越折多

今天的任务比较艰巨,大家都早早起床,吃过老板亲手做的面后,依次上路了。

无奈天公不作美,偏偏在这时候下起了不大不小的雨,我们只得穿上雨衣,但爬坡是体力活,没骑多久就开始出汗了,裹着雨衣更加不利于散热,眼见这雨越下越大,雨衣还不能脱掉,纠结啊。

更纠结事情的还在后面,上升到3500米的时候,山里居然刮起了风,本来山间十月份的天气就比较冷,这山风再一刮,吹在满是汗水的身上,那种感觉……

不过这与爬坡的痛苦比起来就不算什么了,你骑在车上,冒着雨顶着风,用尽全力踩踏脚蹬,而车子却只是缓缓移动,稍稍松懈下,它就要停下。你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万有引力的强大,你比任何时候都痛恨牛顿定律的正确。

我启程的时候是每3公里休息一次,后来很快减少到每2公里休息一次,再后来就是1公里、500米、200米。这些间距之所以越来越小,一是由于体力到后来已经消耗殆尽,二是由于高反。

对于高反,其实我原先并不是很担心,早在去年登孟屯河谷的那座4250米的山峰时,没有任何感觉,这次不过增加了几十米,应该同样没有问题。

但我错了,这次的体力消耗非同小可,人在体力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高反——我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到离垭口还有200多米的时候,我开始出现轻微的头晕,后来又上升了几十米,开始感到有点呼吸困难,无奈,只好下车推行,本来我打算全程不推车的,可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你还是要低下高昂的头。

上山途中,唯一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速度虽慢,至少在不断前进,而从山顶一路堵到山腰的汽车们就没辙了,任它宝马奔驰,任它马力再大,愣是干着急没办法,司机们一个个只得下车,望着一眼看不到头的堵车长龙大眼瞪小眼。

越向上骑气温越低,很快雨就变成了雪,往上看,山体已经是一片银白。山风的力道也开始加强,吹在身上透骨寒冷。往下看,白茫茫的一片,来时曲曲折折的山路已经淹没在漫天的雪花当中,不见踪影。

一路上很多游客向我们打招呼,各种赞叹之声让我们好不自豪,每每我感到快撑不下了的时候,一声加油就能带来新的力量——所以,人是需要鼓励的,他人的支持无疑是最好的助推器。

快到山顶的时候,气温再次下降,开始下起了小冰雹,这让我回想起去年在孟屯河谷的遭遇,我简直要怀疑每一座4000米以上的山是否都会下冰雹,不过还好我们都戴着头盔,不必太担心安全问题。

最后一百米是最为艰难的,因为高反的缘故,我觉得浑身乏力,加之气温很低,每前进十米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不过,想到那么长的山路都上来了,最后这一段路说什么都要冲上去,胜利近在咫尺,岂有放弃之理?

终于,在一段弯曲的斜道之后,我们抵达折多山垭口。

后来,直到我们返回成都,我才意识到,翻越折多山才是我们此行的真正意义所在,无论以后的行程再怎么出乎意料,以后的景致再怎么秀美壮观,与这4298米的折多垭口比起来,都仅仅是注脚。

我在垭口上把被汗水湿透的衣服换下,穿上羽绒服,准备开始爽快的下山。

下山之路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万有引力的威力,单车的速度轻易就上40公里,你必须全神贯注才能避免过速。折多山下山路多有弯道,一旦过速后果不堪设想。

但令人惊喜的是,翻过垭口后,天气居然转晴,本来山间都是雪雾,能见度不超过500米,现在雪也停了,天也晴了,遥望远方,几座巍峨的雪山出现在视线之内,天也开始变得湛蓝,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每下降一段路就拍几张照片,速度一点也不快。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仿佛在留恋这好不容易骑上去的垭口似的。

终于,下降到3500米左右的时候,道路变得平坦,前方是一大片开阔的丘陵,我们放快了速度,向下一站——新都桥——快速驶去。

下山路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个事件更新了我对藏区的认识,这件事就发生在318国道上:当时我一路疾驰,一个披散着头发的藏民突然来到前方道路中间对我摆手示意停车,我以为他需要什么帮助于是开始减慢车速,在离他有不到十米的距离时,他突然伸手拔出一把匕首,我见状心里一惊,居然遇到劫道的了!急忙脚下加劲把速度猛提了起来,然后朝道路另一侧冲过去,这里必须感谢一下我脚下这辆山地车的传动系统,以及我自己长期锻炼出来的爆发力——在如此短的距离内,迅速把速度提升起来,那个劫匪根本就没反应过来,就被我闪了过去,万幸的是,他也没来追我,或把匕首朝我掷来。我想,这毕竟是国道干线,任他再嚣张也不敢如此放肆。

自此一劫后,我便倍加小心,赏景的心情也多了一层阴影。

无论如何,我们终于胜利翻越折多山,这川西环线上最大的一道屏障已经被我们甩在身后,往前就进入真正的藏区了。

由折多至新都桥这一段路的风景着实不错,近有草场、牛羊;远有雪山、蓝天,不愧是“摄影家的天堂”。一路上大家纷纷赞叹这“给力”的景致,早把刚刚翻越折多的艰辛忘在了脑后。

傍晚时候,我们及时赶到了新都桥。

骑行川西 2010-10-4 AM


第五日 10月4 前往八美

从新都桥出来,我们便离开伟大的G318,开始走省道。这也是川藏路线与川西环线的分界岭,如果继续沿G318前行,终点就是遥远的拉萨。

省道的路面质量与国道完全是两个档次,前一日恰逢降雨,道路上满是泥泞,山地车粗壮的轮胎把大团的泥巴带起,溅得我身前背后都是泥点,不过身在户外,谁还在意这些呢?

新都桥至八美的路上经过塔公草原,这一路上的风光是真正的藏区景致,随处可见的臧塔,玛尼堆,经幡,五颜六色的旗帜,还有山坡上用藏文写的硕大的语句,当然还有无数的牦牛、骏马,若不是身边偶尔驶过一辆挂着“川”字头的汽车,你会觉得这简直是另一个世界。

对于美景,每个人总是有不同的语言来描述,这是以个人的审美标准来取舍的,我比较喜欢“壮丽”“苍茫”一类的语言,对于川西,这类形容词是完全匹配的。

这一段路程的风景颇为类似草原风光,但远远地,你又可以看到雪山;阳光炽烈而纯粹,蓝天纯净而光滑;你似乎在看一副画作,但这世上却又绝没有任何一幅画可以复原如此的景致。

对于这样的风光,我越是极力寻找形容词去形容,越是觉得我的语言的匮乏。不如留白,就让我脑海中那美轮美奂的画面熠熠生辉吧。

这一天在路上还遇到一个老外,比利时人,从他的家乡一路沿着欧亚大陆骑行过来,远远望去,就像个乞丐,但双目炯炯有神,他车上的行李几乎是我的3倍,码表上显示的里程几乎是我们所有人的里程数之和再乘以100——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老外的执着,有些人就是可以践行“用单车丈量地球”的诺言。

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抵达八美镇。

骑行川西 2010-10-5 PM


第六日 10月5 降至丹巴

今天车轮接触川西大地的第五天,也将抵达此行的终点——丹巴。

早上出发前,我抽空在八美镇到处闲逛,正巧赶上一位活佛在寺庙里讲经,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一向对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不感兴趣,但藏民对佛教的虔诚还是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不大的广场上,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教徒,活佛在院子中央的屋内朗诵经文,院子四周的大喇叭把他的声音放大出来,人们就在这连绵不绝的吟唱声中膜拜不止。

在这里,我头一次看见磕长头的人——先是双手举过头顶,然后双掌合十于胸前,口中念念有词,接下来双膝跪地,两手按与地面,俯身,扑地,双掌再次合十与头顶——整套动作缓慢而流畅,绝非一日两日可以练就。

如此的虔诚,令人动容。

如此的膜拜,令人胆寒。

从八美出发,又是20多公里的上坡,不过与折多之行相比,根本不算什么,况且天色极佳,沿途风光甚好。我们且行且赏,随手一拍就是美景,在这样的环境下骑车,我头一次觉得爬坡也是一种享受。

但享受之余,我也遇到了一些很不愉快的事情,那就是我再一次遇到了打劫,而这一次的作案人居然都是小孩子:在一个坡道的顶端,远远站着六七个十来岁的藏族小孩,看我骑到近前便咋咋忽忽要求停车,我之前早已听说过沿途有小孩会拦车抢包,没想到真让我赶上了,二话不说,脚下加劲,猛地一下冲了过去,这些小孩都是机灵鬼,一下子都闪开了,我得以全身而退。

后来我又遇到两次小孩拦车,反倒一点也不紧张了,离着老远我就开始加速,到近前再大吼一声,老子没钱,你们给我闪开。这些小孩都不敢上前硬抢,于是眼睁睁看我冲将过去。

很快,我们上升到了山顶。

山顶的气温很低,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我居然还近距离看到了苍鹰——那只鹰在离我只有一百多米的距离腾空而起,惊出了我一身冷汗,我想身下幸好不是骑得一匹马,不然一定会把我掀翻在地的。

在山顶的藏民帐篷中,我们每人喝了一碗酥油茶,团了一把糌粑,权当是午饭。而后骑上车子,开始漫长的下坡路。

由此至丹巴的八十多公里,悉数下坡,将我们从三千多米的海拔带回高原以下。

沿途有条“牦牛河”奔流不息,陪伴我们速降了八十公里。我在想,若是有人这条河中玩漂流,将会多么刺激哪。

这一路的风景,又是另一种景致,很类似温带丛林风光,到处是高大的树木,裸露的岩石布满苔藓,山间小溪流淌其中,清风阵阵,恰到好处的凉爽。

最棒的就是,这一路都是下坡,完全不费一丝力气,整整八十公里的山路,都是滑行——这是何等的爽快的事情啊!

沿途又遇到一位老外,跟之前遇到的那个比利时人一样,也是满车的行李,一问,原来是法国人,他也是沿着欧亚大陆一路骑行过来,至少经过了20个国家,历时近7个月。

对于户外运动,对于骑行,这些老外们总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最生动的解释。知易行难,我祝他好运。

终于在6点时分,我们赶到了此次骑行的终点——丹巴。

骑行川西 2010-10-5 PM


第七日 10月6 归程

早上五点半起床,睡眼惺忪下,匆匆来到丹巴客运站赶班车回成都。

回想起昨天大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买到车票,不禁唏嘘 :我们一路翻山越岭,多少崇山峻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却差点被困在这个小镇。

昨晚所有队员聚在一起吃饭,饭馆的电视上正播放着“新川藏线传奇”的纪录片,正好演到折多山那一段,当记者用夸张的语气描述折多垭口的恶劣天气时,我们相视一笑。

席间另一桌的几位大叔听说我们从泸定一路骑行过来,非常激动,连连赞叹后生可畏,说得我们很不好意思,最后还要送我们一瓶酒,我们婉拒不下只得接受。

这时我开始琢磨:其实做一件事情动机是次要的,结果更是次要的,过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拿此次骑行来说,所谓动机,不过是想再次看看川西的美景;所谓结果,不过是大家坐在一起,举杯庆贺完成了一趟旅行;而过程,却绝非一两句话可以囊括,这其中发生了许多事,有些可以言说,有些只能意会,个中意义,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才能知道——这,就是旅途的价值所在吧。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这二者要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不可替代。

返程的路上,在车上结识一位来自丹巴的姑娘,闲聊中得知08年5·12大地震的时候她正好在汶川县城,在惊天浩劫中幸运地保住了性命,我问她在大地震来临的时刻想到什么。她想了想说道,当时惊慌失措地站在汶川的街道上,看着前后摆动的房屋,脑海中只想到一件事,就是自己要死在这里了,而妈妈还不知道。她顿了顿,补充一句,不甘心啊。

我听完后愣住了,想到自己此次出行,除了跟几个朋友打了声招呼,没有跟任何人说,尤其没有跟父母说一声,这种做法是否有些太不负责任了?当然,我是怕他们为我担心,可换个角度想一下,这一路上并非没有遇到危险,万一我在外面出了什么状况,而家人却还蒙在鼓里,岂不是一种古人所说的“大不孝”?

无论如何,在这里我都要为我的莽撞向关爱我的人道一声谦:对不起,请原谅我的任性。

最终,经历了十一个小时的颠簸,抵达蓉城,为期一周的川西骑行,终于在我们出发的地方,画上了句号。

骑行川西 2010-10-3 PM


后记:

此文写于回校后的第二天,用了两天时间写完,虽然旅途的种种依然历历在目,但我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表达的激情,许多事情,我发现用文字书写下来会变得平淡无奇,自己读来就心生厌恶。当然,自己文字功底欠佳是一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心境的改变,经历过这么多次出游,我发现每次路途归来,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空虚感,盯着原先无比熟悉的场景,我会感到一丝莫名的陌生,并且从潜意识中排斥这种“静止”的生活。走在校园的路上,与无数同学擦肩而过,也会感到一种疏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无论这里有多少熟稔的人,熟悉的事,自己仍旧是个过客。

唯有在路上,唯有马不停蹄地赶路时,我才觉得那是实在的人生,那是我可以掌控的生活——可惜,你总是要在某个地方停下来的。

最后,在本文即将结尾的时候,我获知第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诞生了。可惜这么重大的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只能在网络上耍耍嘴皮子,无法从任何国内的新闻机构或正规媒体中得到客观的评论。

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我甚至觉得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件事会呈现出具有与南非的曼德拉类似的特质,这一段历史会被称为中国民主进程的标志事件——如果中国有哪怕字面意义上的民主进程的话。

这一段时间我会完全不理会关于此事的各种是非言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你很难做到去扭转他人的价值观。在这个国度读了十几年的书,我深深明白价值灌输是一种何等低劣的手段,而且,又是何等低效的伎俩。拿着话筒的人必然有很大的优势,但如果他把听众当傻子,听众们也只好礼尚往来,把鲜花换成臭鸡蛋了。

我开始对未来充满期待,尽管有很多的担忧,可希望才是主旋律。




初稿于2010年10月8日

定稿于2010年10月10日

在线相册在此



2010-09-24

但愿人长久

明天中秋,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终于开始吧那残存的勇气聚拢起来,来回顾我那逝去的夏季。

从何说起呢?我想展示一些诸如理想、信念、执着与拼搏之类的主题,无奈现实却是扯淡而纠结的。

我那逝去的阳光怒放的6月,我把它用来证明一个伪命题。而我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我毕竟证明了一件乏然无味的事是乏然无味的,如果这种证明也有价值的话。

这一段时间,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荒野生存》中主人公把钞票点燃,然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不归路的决绝。我很矛盾,我想我能够理解他的动机,这种完全不给自己留退路的愣头青做法,我是多么地向往而又永远无法实施啊。

几天前,一个同学要去外地实习,走之前相约在一起吃饭。席间,我像以往一样漫无目的地神侃,对一切事物发表自以为是的评论,比故意更甚的是,我在潜意识中极力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与某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自知,我被我自己的语言所操纵,我成了言辞与表象的俘虏。

然后,又一杯啤酒倒满,我端起酒杯,不经意间看见自己的脸颊,透过澄黄的液面,我看到一双死气沉沉的镜片,酒杯中不时有小气泡冒出,破坏了图像的分辨率,我定睛了片刻,还是无法看清自己的双眼。我觉得我是在看一个陌生人。

我觉得很沮丧,脑海中突然闪现王朔在《我的千岁寒》前言中写到的那句“我以为我是谁了…”那段话,顿时几乎丧失了继续谈话的兴致。

--------------- 无奈的被不可控生活打断许久的分割线 ---------------------------

上一段文字是三天前所写。

这说明了我开始丧失对时间的掌控,居然连这么一篇小小的日志都不能顺利完工。

我想到著名的“四象限”GTD法则,里面说最需要警惕的就是第四象限——貌似要紧而又毫无意义的事情。这上面投入时间是没有上限的,你会总是处于一个忙碌的状态,看上去没人比你更勤奋了,但事实上你是在浪费时间。

活得既累且不真实,真是悲哀。这不是我一直竭力避免的吗?为何总是重蹈覆辙。

而那些逝去的时间,永远不会回来了——这是我近半年来,脑中不断浮现的一句话。

真想把这段生活做一了断,从此放下包袱,轻装上路。

在这个微冷的早晨,蚊子们已经返回它们的角落,我也可以获得一点安宁。窗外是灰蒙蒙的天,透过这厚重的乌云,我想象着正缓缓升起的朝阳,而我已经没有兴致再写下去了。

2010-07-05

Hello, world

    时间过得真快,我居然已经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了二十四个春秋。
    这二十四载又是如此漫长,现在回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一切都是那么遥远,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显得模糊而抽象。
    人生于世,总要做点什么使自己的生命出彩,至少不要虚度。
    我以前的看法是,人这一生太短暂了,怎么能让一些琐碎的事情或飘忽的情感束缚了自己?有那么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去体验,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去一窥究竟,怎能沉湎于那些不知所谓的东西呢?
    不消说,这是一个多么天真的想法。好比一个旅人上路,迫不及待,踌躇满志,妄图要登上云端的峰顶,为了走得更快,草率地抛下背囊中的“辎重”,最终他不是走的更远,而是早早地耗尽体力,在山腰望云兴叹。
    多年养成的习惯使我很容易把人与人之间的某些联系忽视,一方面我对自己辩解道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毫无意义,而且会影响个人的独立判断;一方面我又带着某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自认为这种下意识的自我隔离会带来对这个世界更清晰的认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要自称所谓的“观察者”,偏执狂一般剔除自己对任何一个事件的情绪化判断……真不晓得我哪根筋搭错了。后来这个荒谬的计划在短时间内就分崩离析了。
    我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类。
    拿欣赏电影的心态来观察世界是幼稚的。这世上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单靠“看”就能领会的,要去主动感知,相互影响。遗世独立的人都在浪费生命。
    我不知道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算不算是一种成熟,有时候这种发现会让人抓狂,仿佛顿失了立于天地间的气力;可有时候这种感悟也会使人坦然,看到了个体存在的渺小,才能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宏大,对于这个庞大的存在,一个人究其一生也只能管窥一斑,那甚多虚妄的看法自会烟消云散。
    抛掉妄想并不等于失去理想,但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自己理想的人,他的理想也只能囿于“想”而已。很多人并不是缺少计划,而是计划太多了。想学会游泳就一定要进到水中,这世上没有岸边学会游泳的道理,不喝几口水如何能了解水性?
    可以打住了,这种空洞的大道理谁都会说,重复得多了也便成了废话。
    只是,在这个安逸的周日夜晚,我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正缓缓坠入一个让人迷惘的怪圈。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我心里没谱。
    但愿已经犯过的错误就不要再犯了,但愿自己能再果敢些,但愿心量可以更宽容、平和,但愿尘埃落定。
    少说多做,但愿这不是一句口号。

Laputa

2010-06-21

栀子花开

三周前的某天下午,天空罕见的晴朗,万里无云,于是我心情大畅,离开书桌,踩着板子来到图书馆后面,准备操练下新学会的动作。忽然一阵微风拂过,居然带来一阵馥郁的芬芳,这是什么花,这么香?我抬头向风吹来的方向望去,只见阅览室窗外的花圃中,八九丛纯白色的花朵正微微绽放——那是我生平头一次见到栀子。

一周后,清水河校区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阵阵的花香,每一座花坛、每一片灌木丛,都被盛开的白色花瓣覆盖。

与此同时,毕业的序幕也徐徐拉开。

 

校园中身着毕业纪念T恤的学生渐渐增多,他们走在曾无数次走过的路上,想必现在不会再觉得乏味;校园广播中每天都有几个毕业生的短短留言,对校园的留恋、对同窗的祝福,三两句话,听来却让人动容;内网BBS上毕业专版的帖子层出不穷,每一个将要离开校园的人都仿佛有说不完的感悟……

在专门为毕业生开辟的跳蚤市场上,大家蜂拥而至,有很多人根本不是为了赚几个钱,很多好东西不问价钱,给钱就拿走,图的就是爽快。我甚至遇到一哥们,我从他那里淘走一本SFW的过刊后,他看我对科幻感兴趣,就硬要把剩余的杂志全部送我,我谢过他的好意并表示这些我已经有了,彼情彼景,很是令人触动。那番热闹的场面,与离别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想到江南在《此间的少年》中也写到类似的场景:乔峰毕业之前,整理出数目可观的旧书出来卖,也是如此豪情。仿佛是某种传承,虽然人将离去,不妨留下一些东西在这里,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延续——后来,乔峰把他所有积攒下书籍资料全部送给了令狐冲——正如当年康敏把她的东西赠予乔峰一样。这个桥段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关于毕业的某种情怀,让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中发暖。

 

前几天一位考上研的学弟打电话过来,问我这一段时间该准备些什么研前功课。我对他说,你暑假有的是功夫,现在这段时间,还是多跟同学们聚聚吧,以后就没机会了。跟兄弟们一起通宵看世界杯,或者跟几个铁哥们畅饮一番,不醉不归;如果有些什么话想对某些人说,抓紧时间说,省得日后后悔。

不管你情愿与否,生活都要继续,这些人,这些事,都会成为历史。

而关于毕业的种种片段,会一年又一年地在你脑中回响,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栀子花开》

2010-06-04

独立阅读与公民责任

    王小波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罗素说过,不加检点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如此说来,有多少人正在虚度年华呢?


    我知道有很多,很多很多。


    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这是一个资讯暴涨的年代,每天你都要主动、被迫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室内有电脑,室外有手机,你总能连接到网络,互联网如影随形地跟着你,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尽管大多数时候你乐得享受这样的便利。


    我曾自认为对网瘾是个较有自制力的人,可某日我沉浸在Google reader中长达6个小时还浑然不觉!另一日,我翻墙访问YouTube,很久没来了,于是很happy地狂点链接——那天我至少看了50个视频——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才觉察到到这是一种病态的行为,我根本不可能记住耗在YouTube上的那几百分钟我都看了些什么!


    还有,过去的大半年,我用手机上网,其中有30%的时间用来登录校内。(插一句,现在的校内早已是个不思进取的社区,一开始从技术上它就是抄袭Facebook,但至少那时还有内容,而现在看看校内,上面都是些什么东西……要么恶俗、要么和谐,稍微有点价值的东西都是炒人家的冷饭!)对于这样一个毫无责任感的山寨货,我居然保持着每日登录的忠诚,我唯一能给出的安慰就是,这是跟我的朋友们进行沟通的一条通道——但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看来,这都是极其缺乏说服力的借口。


    这些行为很典型地为“不加检点”作了注解。


    我不得不承认,网络已经不再是我获得信息的有效工具了,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独立思考空间。木遥也写过一篇文章(这里),说到现在人们的阅读已经加速趋向离散化,变得支离破碎——从先前的捧着一本书到快捷地看打印出的一片片独立文章,到网络时代的节选段落,再到微博上的只言片语……我们一次可以听到无数的声音,一眼望去满是庞杂的资讯,我们自我感觉很充实,认为世界尽在掌握。


    可一旦拔掉网线,我们就会感到失去了思考的支撑,脑海中一片茫然,之前的千百个声音还在耳边回响,但你却分辨不出任何有意义的语句。


    Google reader中漫长的阅读跳回现实后,我就是这种感受。这就是把阅读肢解后的恶果。


    互联网先驱者之一J·拉尼尔在新书《你不是一个配件》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的确蕴含着无匹的资料和智慧,但网民作为个体则不可能以一种高效的方式获得这些资源,相反,数量庞大的网民正是这些资源的提供者,他们像群居昆虫一样整日忙碌,随波逐流,自发维持了网络本身的稳健性,由于这种独特的结构,互联网整体上开始体现出一定“智能”,而寄居其中的网虫们却越发变成一种“零件”——这幅图景简直就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的21世纪版本。


    这个事实让我感到非常惊惧,我感到必须有意识地与互联网保持距离了。


    让网络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绑架。


    当然,这都是老生常谈,我还在这里喋喋不休,可见我感同身受,心有余悸。


    另一件事是关于富士康事件带给我的震撼,其中除却悲剧本身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外,还有另一个相关现象令我不吐不快。


    富士康十一连跳后,我周围的同学在谈论这件事时开始出现各种奇谈怪论,有的极尽荒谬,有的毫无良知,有的居然至今都位未曾听闻此事!(或者很不屑一顾地表示对此事懒得去了解)我对此表示诧异时,人家还振振有词:每年IT行业都那么多人自杀,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听了都想抽丫挺的。


    发出类似声音的貌似还不在少数——我觉得很悲哀,为这个行业、甚至为我们这个国家的明天。


    电子科大在国内也算是通信、电子领域的人才基地了,这里的人出去后大多会进入行业内的名企或者研究所工作,假以时日就会成为管理层的骨干,换句话说,行业未来的走向,就会被这样一群人左右。


    这样一群人有着怎样的道德准则,未来那个行业就会有怎样的道德准则。现在,他们对弱势群体的生命毫不关心,未来这个行业就依然会是个漠视生命的冷酷机器。


    其实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存在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公民自己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脱不开干系。


    “莫谈国是”历来是天朝明哲保身的不二之选,但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一个公民,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思考能力的人类,怎么能心安理得地做到沉默是金?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们是没有话语权的,说了也白说。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话语权很关键,它意味着言论的重量。但话语权是争取来的,不是靠老爷们施舍的,你受到不公正待遇总想着忍气吞声过去就算了,下一次还是如此,一来二去你就慢慢打消了发出声音的念想,老爷们都拿你当受虐狂,你也开始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受气筒——并不是抗击打能力加强了而是你彻底麻木了——这时候你还幻想他们赏给你一个所谓“话语权”,痴人说梦吧?


    当然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多弱势群体来说,发出声音是要担风险的,弄不好就“被**”了,对于他们的沉默,我认为可以理解——他们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但他们表达自己的风险却最大。


    对此,我觉得我们应承担起为他们说话的义务。


    话语权其实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多少的问题,我们至少受过所谓高等教育,也号称是大学生,我们的话语权要比这个国家的许多弱势群体多一些(虽然现在大学生也几乎已经成了另一个弱势群体- -III),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承担的风险要比他们小很多。如果我们再不发出声音,其他人就更没有理由站出来了。


    退一步说,就算大多数情况下讨论这种话题都是在做无用功,但至少它会对你本人有意义,表达和沉默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你总是保持沉默,不置可否,最终必然会被其他人的言论裹挟而去,因为你失去了基本的怀疑功能;而勇于表达则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清晰地看到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当有人歪曲事实时,你就可以明辨真伪——当然若你对真伪问题毫不在意,也好,那就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有人说我就乐意说不痛不痒的话,反正挂了的人和我非亲非故,我干嘛吃饱了撑的去关注他们?面对这号人——用韩寒的话说——必须竖中指。


 


Something on the way

2010-06-02

王垠、滑板以及其他

    前一段看到一个叫做王垠的家伙的故事,他本是清华的博士,后来愤而退学,还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这都是五年前的旧事了,当时在中国教育界颇引起了一场波澜。只是我孤陋寡闻,至今才得知。后来我好奇地去他的主页瞧了瞧,惊奇地发现这个人居然就是《完全用Linux工作》一文的作者,尽管我对Linux不甚了解,但当时我读到此文时亦被字里行间的那种追求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Unix思想所深深折服,那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相反,它很直白、很质朴,我像作者一样深信那才是理解计算机的正确之道,可惜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在一开始就走上了歧途——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暂且打住。

    在王垠主页的另一个发现是:他居然也爱玩滑板,并且把滑板放到了首要位置!一个热爱滑板的博士生——不知为何没有媒体拿这个做做文章——别说喜欢,就算接触极限运动的研究生都很罕见。至少就我所在的雄性动物占据主体地位的电子科大,在这样一个生龙活虎的地方,玩板的人少之又少,而研究生板手大概全校除我以外再没有第二人了。这个现实曾让我很是纠结,在当初攒钱买车还是买板的问题上也一度非常为难。后来跟一位板友聊天,他很不屑地说,十年、二十年后,你依然可以单车横越中国,但那时你一定不再具备无所顾忌玩板的素质。我一听,大悟。对于已经深入接触滑板的我来说,如果让玩板的最佳年龄就这么悄然逝过,一定会让我后悔终生的。邃不再理睬脚踝的旧伤,重新踩上了板面——只要脚不断,就一直这么滑下去。

    必然会有人认为这么大的人了还不安生,成何体统。我则以为热爱一项运动跟你的年龄、身份没有必然关系。而且诸如滑板这样充满自由与挑战的极限运动,理应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可事实上极限运动在中国一直是小众运动。我们更喜欢的似乎是制订了详细规则的,需要遵循各种条条框框的传统项目,对于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完全以玩家自由发挥的水准为评价依据的运动(甚至根本没有所谓评价依据,极限文化的本质在于挑战自己,而非击败对手),我们很难接受。

    但我相信你一旦深入接触了极限运动,无论是滑板、BMX、跑酷或是其他,你会有种“这才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完美运动”的感觉。王垠在他的文章中说,滑板让他变得勇敢。这话在没接触过这项运动的人听来,怕是会显得很矫情。但我知道,这是真心话。

    本文谈了很多滑板方面的东西,是因为玩板这么久以来,一直也没为其写点什么,这次就此机会,也算是表达一下我对滑板的个人看法。其实,一项体育运动,说再多都是扯淡,去亲自感受下就是了,你自然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这里以滑板为话题也是个引子,我想说的是,自己真正喜爱的事物,不妨勇敢去追求,哪怕被认为不务正业;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不妨坚定走下去,哪怕一路上人迹罕至。

    我们都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要追逐梦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可真到事上,一个个都做了缩头乌龟。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敢于追逐自己内心梦想的,寥寥数人而已。对于这样的朋友,我从心底佩服。以后无论他们混成什么样,即使表面上看上去一事无成,我也不会认为他们是失败者——事实上,这样的人很难不成功。

    对于王垠,这五年来他何去何从?是否找到理想的求学之地?他还是那么棱角分明么?

    这些问题远没有“清华博士退学”更能刺激媒体的肾上腺,所以后续报道极少,我也无从得知。(有一篇王垠写他在康纳尔大学的经历与感想,颇有“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感觉。)但我固执地认为,像王垠这样的“自我教育者”,无论他去往何处,都不会向平庸的生活低头,他的未来可能会过得很滋润,也可能会过得很清苦,但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活得“有质量”——他将会永远是个思想上的富足者。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实,任何一个读到他的文字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有人对此感到惶恐,有人对此感到振奋,有人对此感到沮丧,有人对此感到欣慰。于我,我更愿意把那种属性想象成一块滑板,可以踩在脚下带我飞速向前,亦可不时玩出各种花样;而非徒劳地扛在肩上,变成某种一无是处的负担。

    至于日后碰了钉子撞了南墙,是否还如此不思悔过,我可吃不准。所以写下该文立此存照,也算与未来的自己订了契约,如有反悔,当是食言,即为自毁声誉,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愿我一辈子也不要脸皮厚到如斯地步。

 

Download this MP3 - (Right Click)

2010-05-06

户外用品备忘录


孟屯河谷





个人户外经验总结,红色标出的为必需用品、其余为选用或因人而异的物品:




0帐篷、背包、睡袋、防潮垫、地席、登山杖


1、  防滑、耐磨、防水、密封性好的鞋子或靴子——军用野外作训靴是个不错的选择


2、  耐磨、较防水的裤子、上衣外套——忽略外观,军用作训服性价比很高


3、  保暖衣物(羽绒服极佳,轻量且保暖)、厚袜子3~4双)鞋垫、手套(登雪山还要备一双手掌部位防水的)、耐磨防水套腿、护膝、遮阳帽、头巾、拖鞋


4、  雨服(如果有冲锋衣的话可以忽略)、背包防雨罩、若干塑料袋、保鲜膜、随身小物品包(防水性能要好)


5、  、对讲机、求生哨、指北针快挂扣、别针、(交通、地形)、防水腕表(最好有测高功能)、笔和纸、备用电池、备用眼镜(在野外还是用框架镜比较好,隐形眼镜不能过于靠近热源,这很不方便,而且一旦掉落就无处寻觅)


6、  绳索5~10m)、铁丝(1~2m)、皮筋若干、吸管若干


7、  厚实的塑料布2m2左右)、方布(1m2左右)


10水壶、金属饭盒、多功能刀具、砍刀、火机(或者防水火柴)、一段蜡烛


11、压缩饼干、干饼、面包(必须无任何佐料或馅;晾干的馒头也可)、牛肉干(或真空包装的牛肉;能买到熏肉更好)、牛奶、巧克力、葡萄干、烈酒、大蒜、盐——如果有条件生火做饭,可以带若干鸡蛋(需做好抗震包装)、干菜、风干菌类、以及某些便于携带的半制成品;短期出行可携带方便面或方便米饭。无法生火的情况下若想吃热食只好另购军用自热干粮(使用快捷、携带方便,还可另作热源取暖)


12、绷带、纱布、医用橡皮膏、酒精棉、创可贴、常规外用药、消炎药、维生素;治疗感冒、腹泻、中暑等常用药品


13毛巾、小块肥皂防晒霜(2500m以上必备)、口香糖(用以清洁口腔)、卫生纸(很棒的引火物)、樟脑丸




注意:


0、户外帐篷必须是双层的,最好铝杆;背包必须有背负系统,切切!


1、鞋和衣服一定要有两套!(备用鞋可选择较轻便的非登山鞋,用以短时间替换)


2、小件物品的放置要规划好、某些物品要做好防水、抗震包装!


3、所有贴身衣物一律勿选纯棉制品!有条件的话选择专业排汗快干面料制品、没条件就用普通化纤制品代替,但要注意定期更换、晾晒。


4、睡袋温标应控制适当、不可太低否则携带不便;若气温意外下降,可加穿衣物入睡。


5、军工制品通常用料扎实、又不存在品牌虚价,在户外是个很好的替代选择,但一定要在正规军需店购买真品。


6、食品方面要做两手准备:常规食品(因人而异,准备灵活);备用食品(包装密封性好、体积小、可长时间存放,以应对不时之需);任何时候,都要有适量的储备饮用水。


7、对讲机功用巨大,团队行动时必配!


8、尽量携带小型相机,除非你是摄影发烧友,否则就等着遭罪吧^ ^



孟屯河谷

2010-04-24

风景旧曾谙

蓉城四月,是个安逸的季节。
今年西南大旱,春雨来得晚,却仍然那么体贴,夜半来,天明去,从来都是细雨飘飘,款款而落,让我这种一向讨厌下雨的人也爱上了成都的雨。 果然,少不入蜀,这里的确是会消磨人的意志。

这个季节又是一年一度的研招复试时间,今年有几位友人过来。最终,有的顺利通过、有的艰难通过、有的不幸落榜。 虽是旁观,但我可以体会他们在看到结果那一刹那的心情。
这段时间,我没少跟他们交流所谓“复试经验”,我一本正经地说道,要面对现实,理性对待,尽己所能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东西,积极去争取,努力完善过程,不必计较结果……说到后来,我开始觉得自己可笑,我于是反思,我有什么资格居高临下好像一个过来人似的对他们指手画脚?(虽然我的确是个过来人)我说的这些废话难道不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么? 更何况,时至今日,我自己在说这番话时难倒没有那隐隐的负罪感和疑惑么!
但那不重要,至少对马上就要复试的考生来说不重要,这仅仅是个门槛,除了越过这道门槛,其他都是次要的,我去年不也是这么过来的么?失去了这个机会,一切都是扯淡。 而得到这个机会,一切不过是从零开始而已。
一些事情,不需要解释,火候到了,你自然就明白了;而另一些事情,除非你改变自己,不然永远也明白不了。

复试期间,也亲眼看到一些丑陋的黑箱操作,甚至堂堂一个大学老师居然做出威胁恫吓考生的举动……一想到那些花了大把时间精力才获得这么个机会的考生,他们的命运竟然被如此无耻地随意篡改、践踏,我就按捺不住踢人的冲动。
我只想对这种所谓叫兽说一句,尽管你每年的科研经费上百万,可你丫的人格一文不值!

最后,关于我自己,我发现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了。
又一个月悄然滑过,我的生活依旧没有任何起色。
我是说,之前我力图去扭转的那些东西,依然存在,而且牢牢地束缚着我。 我难道真的没有勇气去改变现状么?
点到即止,关于这个问题多说无益,我从心底希望自己能再坚决些。

此外,这篇文章也算是新Blog的第一篇。
本来是打算自己搭建个WordPress博客,可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一来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维护,二来我一年也写不出多少篇,犯不着。 其实我对Blog的要求很简单:无审查、易发布。
第一个要求排除了所有国内Blog提供商,第二个要求在第一个的基础上,已经很少,其中对我胃口的只剩下寥寥数家。去年开通的Live Space算是一个,但它在用户服务上的不思进取让我对其非常失望;现在这个WordPress.com是我老早就注册的,但由于它的访问速度实在不敢恭维,一直压着没用——其实遍历我用过的近十个博客网站,按时间先后来排列,似乎访问速度是越来越慢……这让我很无奈——后来我悟了,对于我这样的个人博客,其访问量有一大半是来自我自己,只要我不在意那缓慢的进度条,一切都好说。
想通了这一点,此博立即解封。前前后后试用了一个月,整体运转良好。上周完成了旧博搬家工作,今天,我觉得一切准备妥当,新博正式启用。
不出意外的话,本博应该会用很久,直到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使我放弃这个Blog,在那之前,我的所有博文都会优先发布到这里。 至少,记录生活这件事,我能够坚持做下去。

2010-04-10

《零八宪章》

一、前言

今年是中国立宪百年,《世界人权宣言》公布60周年,“民主墙”诞生30周年,中国政府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周年。在经历了长期的人权灾难和艰难曲折的抗争历程之后,觉醒的中国公民日渐清楚地认识到,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民主、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抽离了这些普世价值和基本政制架构的“现代化”,是剥夺人的权利、腐蚀人性、摧毁人的尊严的灾难过程。21世纪的中国将走向何方,是继续这种威权统治下的“ 现代化”,还是认同普世价值、融入主流文明、建立民主政体?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抉择。

19世纪中期的历史巨变,暴露了中国传统专制制度的腐朽,揭开了中华大地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洋务运动追求器物层面的进良,甲午战败再次暴露了体制的过时;戊戌变法触及到制度层面的革新,终因顽固派的残酷镇压而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在表面上埋葬了延续2000多年的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囿于当时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共和政体只是昙花一现,专制主义旋即卷土重来。器物模仿和制度更新的失败,推动国人深入到对文化病根的反思,遂有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因内战频仍和外敌入侵,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被迫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再次开启了宪政历程,然而国共内战的结果使中国陷入了现代极权主义的深渊。1949 年建立的“新中国”,名义上是“人民共和国”,实质上是“党天下”。执政党垄断了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制造了反右、大跃进、文革、六四、打压民间宗教活动与维权运动等一系列人权灾难,致使数千万人失去生命,国民和国家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二十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毛泽东时代的普遍贫困和绝对极权,民间财富和民众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个人的经济自由和社会权利得到部分恢复,公民社会开始生长,民间对人权和政治自由的呼声日益高涨。执政者也在进行走向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改革的同时,开始了从拒绝人权到逐渐承认人权的转变。中国政府于1997年、1998年分别签署了两个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全国人大于2004年通过修宪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今年又承诺制订和推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但是,这些政治进步迄今为止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有法律而无法治,有宪法而无宪政,仍然是有目共睹的政治现实。执政集团继续坚持维系威权统治,排拒政治变革,由此导致官场腐败,法治难立,人权不彰,道德沦丧,社会两极分化,经济畸形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遭到双重破坏,公民的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不满情绪持续高涨,特别是官民对立激化和群体事件激增,正在显示着灾难性的失控趋势,现行体制的落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我们的基本理念

当此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历史关头,有必要反思百年来的现代化历程,重申如下基本理念:

* 自由:自由是普世价值的核心之所在。言论、出版、信仰、集会、结社、迁徙、罢工和游行示威等权利都是自由的具体体现。自由不昌,则无现代文明可言。
* 人权:人权不是国家的赐予,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享有的权利。保障人权,既是政府的首要目标和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历次政治灾难都与执政当局对人权的无视密切相关。人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服务于人民,政府为人民而存在。
* 平等:每一个个体的人,不论社会地位、职业、性别、经济状况、种族、肤色、宗教或政治信仰,其人格、尊严、自由都是平等的。必须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公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权利平等的原则。
* 共和:共和就是“大家共治,和平共生”,就是分权制衡与利益平衡,就是多种利益成分、不同社会集团、多元文化与信仰追求的群体,在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共同议政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公共事务。
* 民主:最基本的涵义是主权在民和民选政府。
民主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人民,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
(2)政治统治经过人民选择,
(3)公民享有真正的选举权,各级政府的主要政务官员必须通过定期的竞选产生。
(4)尊重多数人的决定,同时保护少数人的基本人权。
一句话,民主使政府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公器。
* 宪政:宪政是通过法律规定和法治来保障宪法确定的公民基本自由和权利的原则,限制并划定政府权力和行为的边界,并提供相应的制度设施。

在中国,帝国皇权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在世界范围内,威权体制也日近黄昏;公民应该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祛除依赖“明君”、“清官”的臣民意识,张扬权利为本、参与为责的公民意识,实践自由,躬行民主,尊奉法治,才是中国的根本出路。
三、我们的基本主张

藉此,我们本着负责任与建设性的公民精神对国家政制、公民权利与社会发展诸方面提出如下具体主张:

1. 修改宪法:根据前述价值理念修改宪法,删除现行宪法中不符合主权在民原则的条文,使宪法真正成为人权的保证书和公共权力的许可状,成为任何个人、团体和党派不得违反的可以实施的最高法律,为中国民主化奠定法权基础。
2. 分权制衡:构建分权制衡的现代政府,保证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确立法定行政和责任政府的原则,防止行政权力过分扩张;政府应对纳税人负责;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建立分权与制衡制度,中央权力须由宪法明确界定授权,地方实行充分自治。
3. 立法民主:各级立法机构由直选产生,立法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实行立法民主。
4. 司法独立:司法应超越党派、不受任何干预,实行司法独立,保障司法公正;设立宪法法院,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维护宪法权威。尽早撤销严重危害国家法治的各级党的政法委员会,避免公器私用。
5. 公器公用:实现军队国家化,军人应效忠于宪法,效忠于国家,政党组织应从军队中退出,提高军队职业化水平。包括警察在内的所有公务员应保持政治中立。消除公务员录用的党派歧视,应不分党派平等录用。
6. 人权保障:切实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尊严。设立对最高民意机关负责的人权委员会,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犯人权,尤其要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任何人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传讯、审问、处罚,废除劳动教养制度。
7. 公职选举:全面推行民主选举制度,落实一人一票的平等选举权。各级行政首长的直接选举应制度化地逐步推行。定期自由竞争选举和公民参选法定公共职务是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
8. 城乡平等:废除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落实公民一律平等的宪法权利,保障公民的自由迁徙权。
9. 结社自由: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权,将现行的社团登记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开放党禁,以宪法和法律规范政党行为,取消一党垄断执政特权,确立政党活动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实现政党政治正常化和法制化。
10. 集会自由:和平集会、游行、示威和表达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自由,不应受到执政党和政府的非法干预与违宪限制。
11. 言论自由:落实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学术自由,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制订《新闻法》和《出版法》,开放报禁,废除现行《刑法》中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条款,杜绝以言治罪。
12. 宗教自由:保障宗教自由与信仰自由,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活动不受政府干预。审查并撤销限制或剥夺公民宗教自由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禁止以行政立法管理宗教活动。废除宗教团体(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必经登记始获合法地位的事先许可制度,代之以无须任何审查的备案制。
13. 公民教育:取消服务于一党统治、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教育与政治考试,推广以普世价值和公民权利为本的公民教育,确立公民意识,倡导服务社会的公民美德。
14. 财产保护:确立和保护私有财产权利,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保障创业自由,消除行政垄断;设立对最高民意机关负责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合法有序地展开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归属和责任者;开展新土地运动,推进土地私有化,切实保障公民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15. 财税改革:确立民主财政和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建立权责明确的公共财政制度构架和运行机制,建立各级政府合理有效的财政分权体系;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以降低税率、简化税制、公平税负。非经社会公共选择过程,民意机关决议,行政部门不得随意加税、开征新税。通过产权改革,引进多元市场主体和竞争机制,降低金融准入门槛,为发展民间金融创造条件,使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活力。
16. 社会保障: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国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就业等方面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17. 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和全人类负责;明确落实国家和各级官员必须为此承担的相应责任;发挥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18. 联邦共和: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参与维持地区和平与发展,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维护香港、澳门的自由制度。在自由民主的前提下,通过平等谈判与合作互动的方式寻求海峡两岸和解方案。以大智慧探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可能途径和制度设计,在民主宪政的架构下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19. 转型正义:为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政治迫害的人士及其家属,恢复名誉,给予国家赔偿;释放所有政治犯和良心犯,释放所有因信仰而获罪的人员;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查清历史事件的真相,厘清责任,伸张正义;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和解。

四、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和人权理事会的成员,理应为人类和平事业与人权进步做出自身的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世界的所有大国里,唯独中国还处在威权主义政治生态中,并由此造成连绵不断的人权灾难和社会危机,束缚了中华民族的自身发展,制约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政治民主化变革不能再拖延下去。

为此,我们本着勇于践行的公民精神,公布《零八宪章》。我们希望所有具有同样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公民,不分朝野,不论身份,求同存异,积极参与到公民运动中来,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以期早日建成一个自由、民主、宪政的国家,实现国人百余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与梦想。

自由思想的十诫 (伯特兰德·罗素)

     1.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

     2.不要试图隐瞒证据,因为证据最终会被暴露;

     3.不要害怕思考,因为思考总能让人有所补益;

     4.有人与你意见相左时,即使这些意见来自你的丈夫或孩子,也应该用争论去说服他们,而不是用权威去征服,因为靠权威取得的胜利 是虚幻而自欺欺人的;

     5.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6.不要用权力去压制你认为有害的意见,因为如果你采取压制,其实只说明你自己受到了这些意见的压制;

     7.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8.与其被动地同意别人的看法,不如理智地表示反对,因为如果你信自己的智慧,那么你的异议正表明了更多的赞同;

     9.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10.不要嫉妒那些在蠢人的天堂里享受幸福的人,因为只有蠢人才以为那是幸福。

 

当一日三省,自勉自励。

2010-03-24

再见谷歌

这两天接连遇到让人面部痉挛的事件,其一,SFW全体编辑发布公开信“弹劾”社长;其二,谷歌正式撤离大陆。

 

第一件事让我感到震惊的的地方,在于我之前还从未听闻体制内的哪个传媒编辑部的小小编辑敢于如此造次。哪个不是畏首畏尾,对领导言听计从?仅凭此一条,SFW的众编辑就是好样的。

去年这个时候,我来成都复试,事情告一段落后我便赶往SFW编辑部,至今依然记得小编明先林的热情接待;还有我的编辑刘维佳,本来要下班回家,见面后听我一介绍,也不走了,给我详细遍历了编辑部的众小编,还把主编大人姚夫子给找来神侃一番;当然还有迟卉大姐,我本来对类似作者兼编辑这种双重身份颇有微词,可一番交谈下来,我发现她对本土科幻业的见解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当时我就想,为何三十多年下来,本土科幻几起几落,直到现在还挣扎在偏见和误解之中,SFW却可以始终坚持地办下来——靠的不就是这样一批批对科幻如数家珍的编辑们么?

SFW的理念并不是国内最纯粹的,但那些比SFW更纯粹的往往短寿(就不提名了),原因就是SFW做这个很“专业”,它懂得变通,作为科幻迷,我当然不认为这种变通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但它保证了这本薄薄的杂志在国内恶劣的大环境下的顽强生命力,而且居然影响面日益扩大。SFW也做过一些比较小众的杂志,譬如《档案》、《画刊》,都是制作水准很高的杂志,但它们都没能撑多久。所以我想,SFW的长期存在,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同时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对于这群能忍则忍、力保生存的编辑,居然做出了这等“出格”之事,这件事难道不显得很科幻么?

不禁想起这句,“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第二个事件就是成为历史的谷歌中国。

尽管对于此事大家都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可看到cn后面的hk字样,心理还是堵的慌。我大概属于Google的第一批使用者,早在初中时,我第一次接触Google的简洁页面,体验到新一代搜索引擎的畅快后,就立刻放弃使用传统的分类搜索引擎了。后来Google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只要我碰上总要试上一试,GmailGoogle EarthGoogle ReaderGoogle scholar、谷歌翻译、谷歌图片、谷歌音乐、谷歌掌上地图,以及Labs的好玩与机智(若再假以时日,谷歌将旗下所有组件全部本土化,那时搜索引擎的天平将倾向何方呢?可惜得不得这个答案了。)

有些产品,譬如Google Mars,这个放在国内IT界必然会被嘲笑的东西,Google却兴致勃勃地做出来了;还有Google Library,尽管招来非议无数,我想抗议声多还是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吧?这个计划最终会给谁带来实惠是显而易见的,我相信迟早有一天,Google的这种多赢策略会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的。

其实总有些人在赚钱的同时,也在做一些造福人类事情。我联想到另一个相似的东西——wolframalpha搜索引擎——像这样的东西,为什么只有人家做得出来?

有些道理是不言自明的,有些原因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那就这样吧,就让一切如故,就让尘埃落定。

作为一个自觉有那么一点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我觉得这一天意义非凡,至于有什么意义,就让以后的历史家们去评说吧。

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别了,谷歌。

 

 

P.S.事发后看了很多论调,一些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而且走极端的言论也满天飞——当然这是国内互联网的特色没什么好惊讶的。这里说一点,有同情谷歌者认为其放弃大陆市场撤离中国,损失过大、得不偿失。我倒觉得谷歌不撤才是得不偿失,像谷歌这样从校园走出来的企业,它的秉性与价值观实在与天朝格格不入,大陆是个水很深的区域,谷歌虽大,也不见得经得起多少折腾,弄不好晚节不保就亏大了。

要知道领导谷歌的都是一群什么人,他们白手起家靠着过硬的技术和敏锐的嗅觉把一个小小的实验室拓展为如今这样一个规模空前的企业,他们会是傻子吗?所以,仅仅只看到谷歌的所谓的道德准则显然就很不靠谱了。谷歌此举,或缓兵之计、或以退为进,也未为可知。

 

2010-03-21

总有些片段无法还原

成都的春天和我记忆中小时候郑州的春天一样——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有万物复苏的新鲜味道,没有狂风沙尘的肆虐。

我以为再也遇不到这样的春天。

想到此我并未感到一丝欣慰,因为此时,以及往前推很多年,每到春天,我的家乡便常常笼罩在漫天风沙之中,而且年复一年,愈演愈烈。

这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气候恶化带来的后果。

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隐藏在我们极速发展的工业建设之下的正蓄势待发的气候灾变等着我们,兴许再过个几年,成都这样的地方对“春天”的定义也将被改写(其实也正在被改写,这几年四川每到春季的干旱也是一年比一年严重),到了那时,广袤的北方,又将是一番何种景象呢?

寒假里看的《An Inconvenient Truth》,已经完全没有从前环保影片所带给人的那种遥远的警示感,它描述的根本就是严峻的现实。看着格陵兰岛上的冰川逐年萎缩,海啸飓风连年攀高,联系想到我们这里闪电更迭的四季、夏季的长时酷暑与冬季的寒潮雪灾、一方旱一方涝……我们还能无动于衷么?

另一部同类型的《The Age Of Stupid》告诉我们气候圈的“容错度”是有限的,越过这个底线,一切都将无可挽回,等待着我们的将是另一个冰河世纪。

我们现在离这个底线还有多远?——正踩在它的上面。

感受着这久违的平静温和的春天,我有种失而复得的感动,同时也心生一种强烈的恐惧。

说说关于专业方面的事。

我以前从未想过今后自己所从事的方向会如此偏向数学——自我接触数学开始,我就自觉缺乏那种求解问题的“直觉”,我曾认为这都是扯淡,可渐渐我发现所谓直觉,有时是必须的,尤其在分析中,每一步的论证方向都那么多,你怎么就能选中最合适的那条?这很像一种踩格子游戏,你得每次都踩对,才能抵达终点。还好这是科学,总有规律可循,幸好不是“猜”,否则,像我这样的榆木疙瘩就没有参与游戏的可能了。

只不过要多做一些无用功,学起来更纠结罢了。

我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况且这个领域有着那么大的生命力,它用严谨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同时还有着一个未可名状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核心。我既然已经幸运地赶上了这趟车,又有什么理由跳下去呢?

Just do it.

这学期开始接触一些近现代的算法,看着那些构思精妙的处理法则,你很难不赞叹前辈们的智慧,而且这里有很多独辟蹊径的理论都是这些人在年轻的时候提出的(譬如陶哲轩和他的CS理论)。没有平凡的人生,只有平凡的思想。

行百里者半九十,而我,才刚刚上路。

寒假中与老友重聚,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以后再聚的机会不多了。想起来难免有些伤感,但生活就是如此,每一阶段都有自身的范式,我现在虽然仍身为学生,但似乎已经或多或少缺失了以往的那种不羁的性格和决不妥协的态度。

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所面临的困境——我开始往自己一直鄙视的方向缓缓倾斜,却无计可施。

今天看到木遥前辈感叹自己在北大的奇遇,那种彷徨无奈的口气让人读来心里发堵。我知道越是像他这样的人,越有可能遭遇这样的心境,不过看着如此理性和平稳的理科男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还是难免使人不安。

我总幻想着,生活中必须保有一部分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外界的牵制,那是对自我定义的底线。很可惜并不存在这样的区域,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关键就是,这样的幻想是不能自已的,我明明知道它的荒谬,却总也摆脱不掉这样的念头。

这也是这篇文字一拖再拖的原因,并非是我没时间写,很早我就知道所谓“没有时间”只是个蹩脚的借口,充满了对自身假设的嘲讽。我没写是因为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激情饱满地描述和评论逝去的时光,我担心一旦回过头去,眼前只是一片荒漠,抓起一把记忆,那些单薄的片段就像沙子一样从指缝中窸窸流下,你无法把它们重构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时间越久,回溯越难。

我怕写出来的文字也是一样的苍白无力,这比记忆更可怕,记忆随时时间流逝或许会消融会被覆盖;文字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改,它确凿无疑地指出某段人生的空白,我不知道看着这样的记录是否算是种自虐?

不过,但凡经历,我想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我如果忽略了它,那么它就真的成为了一段空白;而若把这段空白抽出来钉在墙上,它或许至少能留下一圈淡淡的投影。

时间也是有性情的,你忘记了时间,时间也会弃你不顾。

况且我是那么的健忘,如果自己还不去做这个见证者,谁来做?

最后,马上又要到了考研复试的日子,我忍不住想起了去年今日,自己像一台超负荷作业的机器一般开足马力全功率运转,那种背水一战的感觉真是刻骨铭心。

我想到此刻,数十万考生正在重复这种生活轨迹,就油然而生一种悲壮感;再对比当下自己的生活状态,突然有了某种仰天长啸的冲动。

不管怎样,祝福每一个奋斗过并且正在奋斗的朋友。

望你们如愿以偿,一切顺利。

P.S.其实回溯一段时光最好的引子不是文字而是旋律,如果将来还会看到这些拉拉杂杂的呓语,我想最恰当的BGM应该是林海的《琵琶语》:

琵琶语

P.P.S.附一首特拉克尔的诗节选,近日偶遇,深有触动:

《夜曲》

屏息凝神。

野兽的惊骇面孔在那圣洁的蓝色前僵住。
石头中的沉默巨增,

……

噢,你这寂静的真理之镜,
孤独者象牙色太阳穴,
映照堕落天使的余辉。

2010-02-15

庚寅-寄语

我想到十二年前。那个春节是我在搬进现在这个家之前过得最后一个年,那个老楼房户型布局很实用,小而精悍,紧凑无浪费,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设计理念,我在那个小小的两室一厅度过了我的美好童年,那时我沉迷在足球的世界里,每天放学后和一帮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坚硬的石砖铺就的操场上踢球,喜欢喝五毛钱一瓶的果味汽水。小学校园就在家属院,我可以一直踢到伙伴们一个个道别离开直到夕阳西下操场上只剩我和仅有的两三个同样住在附近的死党,我们就去操场东边的水池狠狠地冲洗一把,感觉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然后各回各家。回家的路上我会记着取两袋半斤的农大牛奶——我从小没断过奶,一直喝到中学毕业,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当我回想上一个本命年是如何度过的,这些镜头便开始鲜活地跳跃在我眼前。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满场飞奔的少年,如今改变了多少?

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场戏,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当我文献读到死去活来之时,便会开始不由自主地思考这类哲学命题。

读书的一个附带好处就是它让人与残酷的现实若即若离,可以自己感悟一些诸如人生意义一类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脸皮厚的,还可以忽悠一下别人。

反观这些年的求学之路,发现自己是个眼高手低的人,常常自己对自己的计划踌躇满志,却执行不力——这个属性简直可以映射到我做过的任何一件事上。

又一个十二年已经拉开序幕,我的学识和阅历却并未带来足够的充实,反而使我越发的惶恐和忐忑。

 

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

 

我是个学理工的,可每次面临这种问题时,都表现得比国政系的还自相矛盾。

这让我很苦恼。

我承认大过年的扯这些淡显得很莫名其妙。但我真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铺开前,在诸多即将发生的事件前,自己能作出些改变,多些果敢,少些踌躇,努力做个靠谱青年。

《银河系漫游指南》说得好——不要恐慌。

权当新年寄语。

 

2010-2-14

2010-02-02

先验综合症——《阿凡达》观影杂感

刚刚跟一网友聊起《阿凡达》中某个桥段,我惊悚地发现,对于这段情节我印象全无!这有点匪夷所思,因为《阿凡达》我是看了两遍的,而且是在短短的一周之内。

之所以会造成现在这种局面,还要从陆川的那篇著名影评开始。大陆导演中,我一直很推崇陆,觉得这爷们有脑子,有理性,拍的东西冷静且有范。他这么歇斯底里地推荐《阿凡达》,我自然是坐不住了——老天作证,我在下火车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拖着行李去电影院询问《阿凡达》的场次……

上来先看的是2D,因为3D满场,而我实在等不及了。两个半小时期间,我一直紧绷着一根弦,心中叨念:下一个场景该发生惊天逆转了吧?

我就这样满怀期待了那么久,直到漫天的飞龙铺满荧幕,我终于放弃了:神作《阿凡达》原来就这么给我开了一个玩笑。

后来我有点不甘心,别人都说好,怎么我看了就这么无动于衷呢?很快有人告诉我,症结在于,你看的是2D版的,《阿凡达》这种专为3D而生的大片怎么能看2D版的呢,笑话!那简直就是侮辱卡梅隆。

我一听,顿悟。

陆川吐血推荐的片子怎么着也得让咱眼前一亮是吧?

邃二话不说,再去看3D版。

遗憾的是,这次观影感受比上次还糟,第一次看时,虽然看到一半已大致猜到结局,可鉴于对如此好评的影片的信任,我不能对自己信任,于是还是怀着一种相对良好的心态看完了片子;这次就不同了,虽然对于这种滥大街的情节我总是选择性忘却,但我已完全清楚从情节上《阿凡达》已不能带给我任何惊奇。

那就看画面吧,这也是本片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

然而事实上,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绝对是真理,立体视角下的潘多拉,给我的感觉依然是淡如开水。不错,是很漂亮,但想象力整体贫乏,比《指环王》差远了;而且我在现实中所看到的川西众山都比片中奇山秀水来得绚丽;也有人说场景梦幻,我真没看出来哪点梦幻了,把海底世界移到原始森林就显得梦幻么?

唯一可以让我感叹的是,Navi人的CG建模水平真高,看到有人评论说卡梅隆采用的建模技术几乎可以跨越类人模拟的恐怖谷——当然仅仅是类人,而非人类。但我对拟人技术始终是充满乐观的。扯远了。

回到开头,这部片子在短期内就开始从我脑海中消退,这与我当初给它的期盼与热情实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或许是真的是我对此片、对卡梅隆的期望太高了——当年化身(《阿凡达》是上映后的名字)开始筹备时我就在关注:超长时间的制作,卡梅隆的铁腕,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剧组都对我吊足了胃口。终于,影片上映了!好评如潮,资深影人鼎力推荐!——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了——我甚至做出了在自己还没看到影片时就忙不迭地怂恿铁哥们一定要去看IMAX版本的脑残举动。

我悲哀地发现,对于大片,任何大片,都不要做过高的期待。要是我不知道卡梅隆这个家伙;不了解《阿凡达》拍了四年多,加上之前的准备居然长达十三年的准备期;没有看到这么多浇了汽油的火爆影评,或许我观影时的心态就会更平一点,落差也就会更小一点。

相反,许多优秀的影片往往都是不动声色地呈现在观者眼前的。我盘点了一下带给我震撼的片子,其中不少都是偶然遇到的,没有任何人的推荐,没有看任何影评,甚至连导演都不知姓甚名谁。从《搏击俱乐部》到《人类之子》,每一部都是以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方式带给我惊奇,这其中有大片有非大片,也有的仅仅只有DVD发售,但编剧、导演的功力,透过影像,透过剧情,可以直指人心。

这种片子很少,真的很少,一年撑死也就那么一两部。还淹没在了众多大片的光环下。像《黑客帝国》那样兼具场面与内涵的佳作,更是数年难得遇上一次。

我不得不说,对于《阿凡达》,我曾希望它成为这样的佳作,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它都有这个资格。

可惜它没。

 

另外——或许这么说有点苛刻了——但对于一个科幻迷来说,既然影片定位在那里,还有着那么大的阵容,各方面的顾问想必有不少,但拍出来的情节依然硬伤不断。若是小成本制作也就罢了,《阿凡达》可是耗时n年,耗资n多的神作,还存在这些让人如鲠在喉的低级失误,实在让人无法心悦诚服。

2010-2-2

2010-01-27

我们为什么信任Google?这不仅是一个网民的思想

下文转自木遥的窗子









核心提示:我们信任 Google,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带来我们所企盼的进步,因为“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一、

博尔赫斯有一部极短的小说,《沙之书》,描写了一本无始无终,有无穷多页的书。任何一页一旦翻开再合上,就再也不可能找得到。这一页仍然存在于这本书里,但是这种存在就像是一片树叶存在于树林中一样,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而已。

上周 @virushuo所写的那篇关于Google和百度的精彩评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那篇文章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值得转录在此:

Google给我们的最大价值,除了信息流动加速,就是信息永存。当我写完这篇blog,发布在我的blog上,按下“发布”之后的几分钟,各种蜘蛛就会蜂拥而至,把这篇文章复制若干次,存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文章即永存。无法被某个组织控制或删除,也无法阻止其流动。公关公司不行,某个国家政府也不行。孙云丰的言论,和百度其他员工的言论,也将和这篇文章一样,被永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热爱Google的原因。

我不能否认,这里有某种令人赞叹的庄严感。不幸的是它不总是真的。如果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是@virushuo,一位IT圈中的知名业者,而是一个全然不知名的个人博客作者,这篇文章有很大可能不会得到广泛的注意,它也许仍然会被蜘蛛收录于搜索引擎,但是只会出现在第一百页之后的搜索结果之中。它也许确实会永存,但是同样地,这种存在也几乎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罢了。

互联网构成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沙之书,而搜索引擎就是它的目录。它在纷乱的网络世界中引进了秩序,换言之,也就是引进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通常是合理的,但是只要稍加思量就会发现,这里隐藏了大量难于描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按照赞美Google的观点,Google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而它的竞争对手则未必如此。但是这种促进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它的基本思想──利用pagerank对网页进行排名并且不加干预──是否是唯一能够促进这种流动的手段?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显然的答案。

另一方面,Google的对立面因为对结果进行过滤而受到了普遍的指责。可是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中,搜索和过滤其实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我们也许可以争辩说,即使我们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从浩瀚的网络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我们也更愿意信赖一个不受干扰的机器算法,而非由老大哥在暗中制订的晦涩的清规戒律。但是两者说到底都是不透明的黑箱,前者在道义上的优越性究竟何在呢?

因为我们相信Google“不作恶”。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人皆知,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准则,一个系统的健康运转应当有赖于制度而非道德。Google扼住的是信息时代的咽喉,而我们居然把希望仅仅寄托在它对自身价值观的自律之上,这委实构成一副蔚为奇观的场景。

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在 Google 撤出中国的决策过程中,其创始人 Sergey Brin是极为重要的幕后推手,而Brin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包括他的东欧移民背景也在各种讨论中一再被提及。但是这似乎说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网络发展前景,就这样极其偶然地取决于一个个人的道德选择。如果 Brin不是出身于东欧移民而是新英格兰富商家庭呢?很显然,这并不会改变他和 Larry Page一道在1996 年写下那段著名的程序的历史。

二、

上周我和我的法国同事聊起Google声称受到某国政府间谍攻击的新闻,他耸耸肩说:“这有什么可大张旗鼓抱怨的,难道美国政府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我无言以对。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有时候会本能的把某些对Google的质疑划归于,呃,某个和金额有关的词汇名下,但是这也许不尽然是公平的态度。就在今天,我阅读到这样一则评论:

2009年12月,Google除了照例说过一些漂亮话之外没有因为人权和网络检查的问题做任何反抗。2010年1月,Google忽然威胁说要违反中国法律,弃一亿用户、所有中国雇员和资产于不顾。

发生了什么事情?罪恶感积累得太多了?良心忽然发现了?

拜托,这是在中国。Google所做的那些过滤其实对任何对中国的网络控制不爽的人来说都无关紧要,找几个坦克图片这种事有那么重要么?Google不会、不应、也不可能就此把一切置于险地,仅仅因为它忽然觉得在中国做生意有点不舒服。如果它真不舒服,它早就该走人了。世界上任何公司都会说一些关于责任感和道德的漂亮话,就连烟草公司也是一样。把市场决策非要说成责任感,实在是扯淡。

这评论并非来自《环球时报》或者强国论坛,而是来自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一书的作者 Siva Vaidhyanathan。它虽然尖刻,但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反驳。

和很多人一样,我刚看到Google的声明的一刹那,心里涌起的是一阵惊讶和感叹,因为这孤注一掷的动作带有某种决绝的壮烈感,仿佛以一人敌一国一般。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问题是,Google已经是一家市值逼近两千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其政治、经济、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早已远远超越很多国家和政治实体。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评论文章直接将Google和中国的争端看作国家级的争端,德国《时代周报》更是用大标题打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称呼:Google共和国。

这个「国家」是网络世界中的第一个霸权,它可以控制数据和知识的流通,影响人类的所见所闻乃至精神世界的每个方面;它握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并且具有无可撼动的垄断地位;它在许多场合起到的已经是近乎可以类比于公权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只是一家私有公司,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从外部对它合法的控制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它当然也许确实会始终尽量不干预搜索排名,小心翼翼地维护互联网的自由和公正,但这只是它自己的道义承诺而已,而我们甚至想不出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一点。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这么相信Google?

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怀疑大公司,这种怀疑有时候会发展到阴谋论的程度。很多人相信跨国烟草巨头和医药公司处心积虑地牺牲世人的健康以博取利润,相信军火商操纵着国际间的合纵连横,相信几个犹太资本家在幕后控制着世界上一切台面上的政治风云。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人会怀疑Google一直在悄悄干预着搜索结果的排名,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的进程乃至走向,尽管理论上它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很多人眼中,Google是个异类,它轻而易举地享受到了许多跨国商业巨头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尊敬,仿佛与生俱来一般。

这种信任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更多的来源于这个时代。在短短十几年间,人类的眼界被前所未有地打开,在精神层面上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地理、政治、经济、乃至种族之间的障碍,似乎一夜之间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而Google是这个时代的骄子,是我们推开的第一扇窗户,从第一天开始它就陪着我们经历和见证着这场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此刻。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我念大学三年级的某一天,隔壁寝室的一个同学闯进我们的寝室,激动地在电脑上打下这一行网址,告诉我们从这个页面可以搜出许许多多闻所未闻的信息。从那一天开始,生活的面目截然不同了。

这是我──以及很多和我类似的人──对Google的信任的终极来源。自始至终,它伴随着某种近乎于乌托邦般的理想: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开放的世界。这个世界即使在网络上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在Google的帮助下,我们曾经一度离它越来越近。

对Google的信任和尊敬,是我们对这个乌托邦世界的向往的一个影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明知道在大多数非极端情况下它的搜索体验同它的竞争对手并没有本质的可分辨的差别,我也仍然在心理上将它置于更优越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被真正说服过Google的算法真的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流动(事实上我怀疑它的垄断地位早晚有一天会阻碍而非帮助这种流动),却还是相信它的做法确实优于别的许多冠冕堂皇口号之下的人工手段。也许有一天,Google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更有竞争的市场格局所取代,严格保密的核心算法也会让位于更开源更安全的新一代搜索引擎,甚至不作恶的承诺也会被它自己所打破,但是它曾经享有过的崇高地位不会消失。

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明知Google撤出中国的背后有太多一言难尽的考量和复杂因素,我仍然对它的做法给予敬意和惋惜。身为一个中国人,这情感既直接,又微妙而难于言表。

我们信任Google,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带来我们所企盼的进步,因为“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上面这最后一句话其来有自,它摘自1943年的一篇文章。如果有人好奇它的来源,Google会告诉你答案。

 


 


非点评:


一是谷歌近日放言说不走了,并否认前一段中止谷歌中国业务的传闻;CEO宣称爱中国,对于爱中国的哪里,我希望他说得具体些。


二是我一向推崇的木遥的博客居然登不上去了,不知是不是被墙了,应该不是,因为我觉得天朝的审查制度再匪夷所思也到不了这种程度,话说前几天我还琢磨着找个境外主机开独立博客呢,现在还是先观望着吧,到时候连自己都上不去岂非悲剧?

2010-01-16

启示录1984

耗时三天,终于把《1984》看完。

很薄,很沉的一本书。

故事的结局不出所料,是个悲剧。

悲剧总是将美好事物的毁给你看。

我想起《人类之子》——那孤独的末日情怀,愁云下的笑容,绝境后的重生,汪洋中的舢板,还有信念与希望,为结局画上永不消退的省略号。

可,《1984》不存在希望,或者刚刚有了一丝希望很快又被碾得粉碎,甚至连这短命的希望也是早已布下的局——作者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老大哥”始终在看着你!

有一段对话我一直不能释怀,就是在主人公温斯顿被思想警察抓进“友爱部”后,经历了种种残酷的折磨与屈辱,被弄得奄奄一息、形同枯鬼,他不得不屈打成招,但他的神智还是清醒的,理性虽然脆弱却仍然支撑着他的人格。在巨大的痛楚下,他依然无谓地与审判者对抗:

“它存在的!”

“……尘埃。它并不存在。它从来没有存在过。”

“但是它存在过!它确实存在!它存在在记忆中。我记得它。你记得它。”

“我不记得。”

这远远没有结束,审判的目的不在于定一个人的罪,而在于“改造”,改造你的思想——“友爱部”从来不会成全一个烈士、一个就算死亡也要捍卫事实的殉道者——绝对权力意味着,反对者不能存在,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改造的目的在于扭转一个人的价值观,最后让反对者自惭形秽,彻底悔过,自我厌恶,生不如死,自己匍匐在绝对权力脚下哀求惩戒,以便在思想处于清白纯洁之时趁早死去。此时,无论处不处死此人,“反对者”都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不能容许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不论多么隐蔽,多么无关紧要,居然有一个错误思想存在。”

这是极权的铁腕。

对温斯顿的思想改造使用了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恐吓,安慰,目的就是要把他“搞垮”,为了直接干扰思维,抹去记忆,甚至用上了洗脑术,让他无法将眼前看到的四根指头与“4”这个数字概念建立联系,只能被动地接受“5”。

这并不是指鹿为马,指鹿为马只是一种外在行为,欺骗者自身仍可以清晰地加以区分;《1984》中“正统”的人不具有这个功能,他要么完全分不清二者的区别,要么虽然在意识中清楚二者有别,却不自觉地用“双重思想”蒙蔽双眼,视而不见。

尽管经过了“学习、理解、接受”三个改造阶段,温斯顿已经从行为上和思想上完全缴械投降,他已经开始自觉地向“正统”靠拢,他不再认为2+2=5是不妥当的了。然而,人类的心智是脆弱的,亦是顽强的。在被践踏得一片狼藉的大脑的某个角落,在潜意识的深处,温斯顿的人性还气若游丝的存在着。这也是一个人类对自身独立思维的最后保护机制。

“……你如果要保持秘密,必须也对自己保密。你必须始终知道有个秘密在那里,但是非到需要的时候,决不可能让它用任何一个可以叫上名称的形状出现在你的意识中,从今以后,他不仅需要正确的思想,而且要正确感觉,正确做梦。而在这期间,他要始终把他的仇恨锁在心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又同其他部分不发生关系,就像一个胞囊一样。

他们终有一天会枪毙他。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这件事情,但是在事前的几秒钟是可以猜到的。总是从脑后开的枪,在你走在走廊的时候。十秒钟就够了。在这十秒钟里,他的内心世界就会翻一个个儿。那时,突然之间,嘴上不用说一句话,脚下不用停步,脸上也不用改变一丝表情,突然之间,伪装就撕了下来,砰地一声,他的仇恨就会开炮。仇恨就像一团烈焰把他一把烧掉。也就是在这一刹那,子弹也会砰地一声打出来,可是太迟了,要不就是太早了。他们来不及改造就把他的脑袋打得粉碎。异端思想不会受到惩罚,得不到悔改,永远不让他们碰到。他们这样等于是在自己的完美无缺中打出一个漏洞。仇恨他们而死,这就是自由。”

看到这里,我感到一种蛮横的力量一下一下地撞击着我的脑门。

多么卑微、可怜、渺小、脆弱、自欺欺人,却又真实、高贵、绝望、顽强而坚定无匹的叛逆啊。

可惜,“老大哥”是无处不在的。

温斯顿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潜意识,在梦中喊出了心爱的人的名字。

终于,温斯顿被带进了101号房间,受到了最彻底的“改造”——出卖了自己的爱人,也同时出卖了灵魂。

故事结尾,“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

 

最后一页翻过去,故事戛然而止。

掩卷良久,心潮始终不能平息。似乎身体中的什么东西被抽空了,又似乎被注入了无匹的力量,想立刻去找座高山登上去,迎着云海那端的落日深深呼吸几口冰冷的空气。

1984》的情节无疑是荒谬的,甚至比我看过的大多数科幻小说还要荒谬,但《1984》无疑也是严肃的,非常之严肃,让人读着读着就感到后脊发凉。不是因为恐惧或愤懑,而是透过这荒诞不经的情节,透过那入木三分的反讽,透过作者犀利冷酷的目光所折射出的现实世界的寓言式剖析(或者预言式剖析?),一种突然而至的惊栗感会袭遍全身。

是的,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朴质,但不应抛弃头脑的复杂——用朴质的心对待他人,用复杂的脑思考世界。

奥威尔无疑就是这么一个人,他信仰社会主义,却能够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畸形化发展的下一站——极权主义——多么可怕。他就是“第三个人”,出生在老牌资本主义阵营英国,在上层社会受到教育,却跑去参加西班牙的内战,公然支持国际纵队,直到中了枪子儿撤下前线。对奥威尔的介绍中,多是“作家”“记者”“评论家”等,可纵观他这一生,怎么看都与这些四平八稳的头衔想去甚远。

乔治·奥威尔,无疑也是一位革命者—— 一位骨子里具备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革命者。

他对自己所坚持的正义始终充满信念,又能一眼看穿那些藉着善的名义行的恶,而且有勇气一针见血地指出,把一个个伪饰的面具撕掉,露出丑陋而残酷的真相给世人看。

就是这么一个始终清醒、始终潦倒,在还没看到他写的书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之前早早撒手人世的人,留下了这么一本《1984》,提醒人类要始终保持警醒。

我想,对于现代社会,这本书就好似《启示录》,冷酷却诚恳。

 

1984》我还会再读很多遍,那些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总是埋藏着种种你还未领悟的东西,每一次体验总会有新的收获。然而——尽管我不愿承认——第一次阅读带来的冲击感是最为强烈的,这种强烈的冲击所引发的余波,会伴随着以后的每一次阅读,不断地冲撞你的思想。

多说无益。《1984》属于这样一类作品:无论哪一个评论者都无法用自己的言语说得清它全部的寓意,只能一厢情愿地向未读过的人描述自己的强烈感受,却一再地误导了别人;另外,《1984》也不适合拍成电影,因为画面不可能一方面忠实地还原原书构架的那个诡谲的大洋国社会,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刻画每个人物那敏感而复杂的心理状态——至少大部分观众无法接受这种无法调和的反差;另外作者独有的叙事节奏所传递出的那种莫名气氛,直白的电影画面也是先天无法完成的。看看《V字仇杀队》就知道了。

突然想起马伯庸的《寂静之城》,那是一个说话需小心谨慎,择词选句都要慎之又慎的世界。这是在向《1984》致敬——“新词”的发展就是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词汇,只保留意思具体而完全不会引起歧义更不会招致异端邪说的词汇。这是最无耻的野心家才能想出的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这是极权主义的终极武器——人民失去了表达的自由。仅有的交流沟通只能在“正统”的范畴下进行,不要说传递自由思想,连产生这种想法的土壤都不存在了,因为人都是用某种语言来思考的,失去了达意的词语,如何能描述确切的含义?最后剩下的,至多是含糊不清的某种感受,愤怒?怨恨?——不,你头脑中天生就没有这种词汇,表达这些情感的统统只是一个“crimethink 

在绝对权力的体制下,一切压迫都是赐福,一切索取都是给与,一切专制都是民主,一切不公都是公平,一切篡改都是纪实,一切真实都是虚幻,一切欺诈都是慰藉,一切伪善都是真诚,一切苦难都是幸福,一切主观都是客观,一切形而上都是形而下,一切黑,都是白。

这又有什么难以接受的呢?

毕竟,“老大哥”说了,自由即奴役。